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的“韭”以及与“韭”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在历史典籍中整理出“韭”以及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植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韭”的原植物是百合科葱属的韭,学名是Alliumtuberosum Rottl。同时,整理出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16 个,确定了4 种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韭”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韭”进行分类学研究,认为“韭”类植物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祭祀用品和植物性食材2 种功用。这2 种功用在距今2000 多年前已经被中国先民确定。这2 种功用的植物学基础是“韭”类植物自身的物候学特点,以及在这类植物中含有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2.
“姜”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姜”以及与“姜”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姜”,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姜”的原植物为姜科姜属的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同时,整理出与“姜”有关的植物10种,涉及到名称12个,确定了其中8种植物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姜”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姜”进行分类学研究,并认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植物分类学体系,但是对植物的认识依然非常清晰、明确,并确定中国先民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育“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玉簪花是目前国内常见的观赏植物,同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为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玉簪”以及与“玉簪”有关的植物的原植物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地位,通过整理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玉簪”,以及与该名称相关的植物的原始记载、原始插图等各种信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思想,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玉簪”的原植物为百合科玉簪属的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对“玉簪”原始资料的整理,揭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但是依然准确而清晰地记述了不少重要的植物分类学信息。同时,根据“玉簪”的“傅面助妆”的记载,整理出中国古代妆容中主要饰品胭脂的植物性原料,结合先民对“玉簪”的认识,揭示出“玉簪”原植物本身的植物学特点,是该种植物为人类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荠”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手段开展工作,并得出结论认为“荠”古今同名,学名是现代分类群中十字花科的荠,拉丁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同时也确定了其他5 个与“荠”有关的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学名。对“荠”及其相关植物的研究,从植物学的角度揭示出,“药食同源”是中国先民深入认识和利用该类植物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综合统一;对“荠”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人们主动认识植物学、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芹”对应的植物原型,理清该类植物的分类状况,对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记载的与“芹”有关的植物名称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对现代相关类群的了解与认识,采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古至今,有关记载中与“芹”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名称共有15个,确定了其中9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2)中国先民在认识“芹”类植物的时候,关注的主要性状是根的色彩,并首次提出原因,认为是受到属于现代分类群中伞形目名贵药用植物人参的影响;(3)这类植物的种子体积较小,在中国先民的相关研究及描述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藻"是现代植物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大类,现代研究认为藻类植物包含十多个门。对于该类植物的历史,以及中国先民对其认识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植物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系统搜集整理在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藻"有关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并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尝试解读。研究发现,在历史典籍中共有9个与"藻"相关的植物名称,研究后确定了7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最后解读了中国先民对于"藻"的认识,揭示出"藻"的药用价值与食用价值是中国先民关注这一类植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葱”是中国现代餐饮行业常见的调味品与食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葱是何时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记载的葱共有哪些?这些问题,到目前依然未知。本项研究从2000年前的周朝相关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葱”,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植物形态学与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葱”有关的植物名称共24个,并确定了其中21个名称所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葱属植物的研究,首次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说明,早在1500年前的唐代,中国先民已经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到“葱”的“药食同源”现象;同时,该项研究也首次从植物学的角度,探讨了“葱”与“五荤三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地区是贵州高山杜鹃类群分布的最主要区域,其中尤以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本文采用经典植物分类学形态学研究方法,对黔西北杜鹃属植物的宏观形态学性状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有重要分类学价值的性状有叶、花序、花萼、花冠、雄蕊、子房及花柱等各部的形状、大小、数目及毛被等.还对杜鹃属植物的种间杂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仙人掌及多肉植物中有一些种类是非常不耐寒的。如仙人掌科的尤伯球属(Uebelmannia)、花座球属(Melococttts),夹竹桃科的棒棰树属(Pachypodium0,大戟科的大戟属(Euphorbia)等等,都是有名的不耐寒的多肉植物。因此,冬季为这些不耐寒的多肉植物保温,就成为养护中特别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包括仙人掌科,番杏科,龙舌兰科,萝藦科,景天科,大戟科,菊科,百合科,马齿苋科,风梨科,葡萄科等。大多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沙漠,半沙漠地带,岩缝或雨林草丛中。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中其形态迥异,体形多变,肥厚多汁,部分枝叶变为棘状。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或几层厚壁细胞,气孔常闭等特殊的特性和特征。在多肉植物中,种类最多,形体奇特,一花朵艳丽,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科植物约有140余属,二千多种(变种)。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十六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十九世纪前期才广泛进行栽培,并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目前已成为拥有六千多个品种的大家族了。除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年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8年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广州市叶菜田杂草群落年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计发现60种杂草,属23科,45属。春季杂草群落为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繁缕(stellaria media)+腋花蓼(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夏季以马齿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为主;秋季以马齿苋+凹头苋+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冬季以腋花蓼+繁缕+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为主。通过计算杂草的优势度得出全年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为马齿苋、繁缕、腋花蓼、酸模叶蓼、凹头苋、碎米莎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光头稗、小藜(Cardamine hirsuta)等10种。其中,马齿苋、凹头苋、碎米莎草在春夏秋季为优势杂草;马唐在夏秋冬为优势杂草;光头稗、牛筋草为春秋季优势杂草;繁缕、腋花蓼、酸模叶蓼、小藜为冬春季优势杂草。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春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春季利用倒置“W”取样法对广州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及管理水平的叶菜田进行杂草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叶菜田杂草种类共有35种,属12科,25属。其中马齿苋、牛筋草、无芒稗、碎米莎等为主要杂草。种植5年的菜田中以牛筋草+马齿苋+萹蓄等杂草为主;种植10年的菜田中以马齿苋+无芒稗+碎米莎草等杂草为主;长期种植的菜田以马齿苋+碎米莎+凹头苋等杂草为主。种植5年的菜田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在高水平管理下的菜田中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小(4.67)。通过聚类分析表明种植时间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叶菜田杂草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南亚热带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广州地区4个市区16个规模化菜场杂草群落进行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春季杂草群落结构以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夏季以马齿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为主;秋季以马齿苋+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凹头苋为主;冬季以腋花蓼+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酸模叶蓼为主。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四季优势杂草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种优势杂草生态位总宽度大部分在0.50以上,其中生态位总宽度生态位宽度大于1.00的有马齿苋(1.22)、腋花蓼(1.15)、酸模叶蓼(1.08)。夏季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0.50的最多,秋季则最少。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3组杂草分别为春季的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0.87),夏季的马齿苋和凹头苋(0.82)以及马齿苋和牛筋草(0.80)。  相似文献   

14.
野生蔬菜马齿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马齿苋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蔬菜资源。它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营养专家誉为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绿色食品之一。马齿苋在我国民间的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对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分类学、引种栽培、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甚至还存在空白。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加强对马齿苋的科学研究,并借助于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本文提出了对马齿苋进行遗传改良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齿苋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马齿苋的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再以愈伤组织为受体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转化体系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对其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鉴定,证实为转化子,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马齿苋的愈伤组织是完全可行的,为以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马齿苋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棉田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的抗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浩娜  柏连阳 《棉花学报》2014,26(6):492-498
为明确棉田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的抗性水平,采用培养皿种子法和整株检测法分别测定了7个省18个采样点反枝苋、马齿苋的抗性水平,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采样点反枝苋、马齿苋体内莽草酸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点地区的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种监测法的抗性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陕西西安采样点的反枝苋和新疆疏勒采样点的马齿苋处于敏感水平,河北曲周采样点的反枝苋抗性倍数最高。植物体内莽草酸积累变化与植物抗性水平相关,抗性较低的植物体内莽草酸积累量普遍高于抗性较高的植物。  相似文献   

17.
以马齿苋幼嫩叶片和茎段为试验材料,对外植体灭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试管苗生根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以期建立马齿苋再生技术体系,并为马齿苋的规模化繁殖和遗传改良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灭菌方法为: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8 min;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 mg/L+6-BA 0.5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4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2.0 mg/L。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功效,归纳了马齿苋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介绍了马齿苋多种加工产品,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以期为马齿苋功能食品开发和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菊花桃不同器官除草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小勇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69-272
明确菊花桃不同器官对生菜、黄瓜、反枝苋、苘麻、小麦和稗6种受体植物的除草活性,为进一步开展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依据;在10g/L的添加浓度下,菊花桃的不同器官粉末对各受体植物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普遍对胚根(或种子根)生长的抑制效果高于对胚轴(或胚芽鞘)生长的抑制。其中,以根、茎和花器官的总体抑制活性最强,而叶器官的效果则相对较低,6种受体植物中以反枝苋的敏感性最高,而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说明菊花桃的根、茎和花等器官中均含有高除草活性物质,且对受体植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