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芹”对应的植物原型,理清该类植物的分类状况,对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记载的与“芹”有关的植物名称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对现代相关类群的了解与认识,采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古至今,有关记载中与“芹”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名称共有15个,确定了其中9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2)中国先民在认识“芹”类植物的时候,关注的主要性状是根的色彩,并首次提出原因,认为是受到属于现代分类群中伞形目名贵药用植物人参的影响;(3)这类植物的种子体积较小,在中国先民的相关研究及描述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的“韭”以及与“韭”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在历史典籍中整理出“韭”以及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植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韭”的原植物是百合科葱属的韭,学名是Alliumtuberosum Rottl。同时,整理出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16 个,确定了4 种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韭”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韭”进行分类学研究,认为“韭”类植物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祭祀用品和植物性食材2 种功用。这2 种功用在距今2000 多年前已经被中国先民确定。这2 种功用的植物学基础是“韭”类植物自身的物候学特点,以及在这类植物中含有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3.
“姜”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姜”以及与“姜”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姜”,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姜”的原植物为姜科姜属的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同时,整理出与“姜”有关的植物10种,涉及到名称12个,确定了其中8种植物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姜”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姜”进行分类学研究,并认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植物分类学体系,但是对植物的认识依然非常清晰、明确,并确定中国先民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育“姜”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苋”是现代中国人习见的野菜种类。目前对“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宏观与微观,涵盖了“苋”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特性、植株的生理学特性、光合特性以及医药功能和药理的研究等。但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苋”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原植物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历史典籍中与“苋”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与“苋”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开展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厘定原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发现,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苋”有关的植物名称有17个,在对这些名称所代表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比后发现,这些名称可以归并入3 个科中,分别是苋科、马齿苋科和大戟科。被放置在苋科的植物包括苋属的白苋与红苋、牛膝属植物和青葙属的鸡冠花;马齿苋科的植物为马齿苋属的马齿苋;大戟科的植物为铁苋菜属。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认识到了“苋”类植物的食用功能;中国人明确地将马齿苋确定为单独类群的时间,比欧洲早800年。  相似文献   

5.
"藻"是现代植物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大类,现代研究认为藻类植物包含十多个门。对于该类植物的历史,以及中国先民对其认识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植物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系统搜集整理在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藻"有关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并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尝试解读。研究发现,在历史典籍中共有9个与"藻"相关的植物名称,研究后确定了7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最后解读了中国先民对于"藻"的认识,揭示出"藻"的药用价值与食用价值是中国先民关注这一类植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荠”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手段开展工作,并得出结论认为“荠”古今同名,学名是现代分类群中十字花科的荠,拉丁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同时也确定了其他5 个与“荠”有关的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学名。对“荠”及其相关植物的研究,从植物学的角度揭示出,“药食同源”是中国先民深入认识和利用该类植物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综合统一;对“荠”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人们主动认识植物学、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玉簪花是目前国内常见的观赏植物,同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为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玉簪”以及与“玉簪”有关的植物的原植物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地位,通过整理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玉簪”,以及与该名称相关的植物的原始记载、原始插图等各种信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思想,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玉簪”的原植物为百合科玉簪属的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对“玉簪”原始资料的整理,揭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但是依然准确而清晰地记述了不少重要的植物分类学信息。同时,根据“玉簪”的“傅面助妆”的记载,整理出中国古代妆容中主要饰品胭脂的植物性原料,结合先民对“玉簪”的认识,揭示出“玉簪”原植物本身的植物学特点,是该种植物为人类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植物有着漫长而惊人的进化历史。陆生植物从4.5亿年前就开始演化了,但第一棵树是在3.85亿年前才出现的,比第一头鲨鱼出现的时间还晚,花朵直到白垩纪才出现,草则在4000万年前才长出来。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植物逐渐进化出不少奇妙的特点来。如果让你用某个词汇来描述植物,你肯定不会用"聪明"来形容它们。如果  相似文献   

9.
菊科植物链格孢菌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菊科植物链格孢菌的危害及种类。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链格孢菌可侵染多个属的菊科植物的叶、茎和花等,引起黑斑病、褐斑病和轮斑病,发生日趋严重。全世界已报道的以菊科植物为寄主的链格孢菌共54 个种类,国外已报道46 个种类,中国已报道20 个种类。本研究综述了全世界菊科植物链格孢菌的种类,为该类病害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已报道的菊科植物链格孢菌多集中在北部,种类相对较少,且分类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学,应结合分子学方法进行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受一定审美观念的影响和支配。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从传统文化哲学、民族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三方面,提出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折射出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态审美观,以便更好的认识艺术活动的奥秘和规律,理解审美文化,为创造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景观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外室内植物的起源和历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追溯了国外室内植物的起源,盆栽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温室的出现为植物进入室内提供了条件,为室内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其中培育暖房和橙屋都是早期温室的一种形式。阐述了它的历史,在室内植物的产生过程中,植物收集者们的功劳是最大的,19世纪后半期是引进全世界各地室内植物到欧洲的鼎盛时期,植物收集者的贡献不可忽视。在所有收集者们中最有名的两个姓氏是Joseph和Veitch。室内植物令人惊奇的是,各种不同气候带的植物都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生长,使得室内的植物物种极为丰富。随着室内环境的改善,可以在室内生长的植物种类将会更多。  相似文献   

12.
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为花生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以花生品种‘桂花30’和‘桂花771’为材料,采用预培养3天的种子胚小叶、下胚轴、子叶节为外植体,在添加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中使体细胞脱分化形成体细胞胚,再分化成植株。结果表明,在所设定2,4-D浓度(3,5,10,15,20 mg/L)范围内,胚小叶最容易诱导形成体细胞胚,2,4-D的适宜浓度为10 mg/L,经过约30天培养,可产生大量体细胞胚,‘桂花30’和‘桂花771’的平均诱导率分别为55.37%和36.72%。平均每个外植体产胚量分别为5.68个和4.27个。将诱导形成的体细胞胚转接到6-BA浓度由5 mg/L逐渐降低到1.5 mg/L的MS培养基中,体细胞胚萌发再生成无根小苗,正常植株再生率‘桂花30’为32.6%,‘桂花771’为23.5%。将无根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可获得完整植株。花生是较难诱导体细胞胚形成的作物之一,筛选合适的基因型、外植体和激素浓度是获得较高体细胞胚发生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北方夏季生长的观果植物,增加北方地区观果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植物景观,以不同原产地的6种观果植物叶片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梯度温度处理条件下叶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LT50),并通过夏季田间及高温胁迫形态学观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6种观果植物叶片的细胞伤害率增长速度均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即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S”形曲线;6种观果植物高温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蓝叶忍冬(62.31℃)>欧洲火棘(61.67℃)>紫珠(61.10℃)>海州常山(57.12℃)>吴茱萸(57.10℃)>刺梨(53.23℃);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电导率法测定基本一致,半致死温度可以作为其耐热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various agronomic traits to adaptation of cultivated field crops. As known, there is a close and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ion (also known as domestication) and adaptation. Life has existed for more than 2500 million years on Earth and the birth of agriculture, some 10 000 years ago in the Middle East’s fertile crescent, revolutionized human culture and society. Plants survive (they live and grow) in new and different areas. Adaptations are special features that allow a plant or animal to live in a particular place or habitat. These adaptations might make it very difficult for the plant to survive in a different place. In general, field crops must be plac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 meets their ‘requirements’.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crop plants (here, field crops) to grow and be productive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The term ‘adaptation’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specie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make‐ups to cope with a specific range of circumstances such as climate, food supply, habitat, defence and movement. Adaptations can be structural (shape, skin colour etc.), behavioural (special ways in which a particular organ behaves to survive in its natural habitat), physiological (systems present in an organism for it to perform certain biochemical reactions such as venom, sweat, secreting slime), etc. This explains why certain plants are found in one area, but not in another. You would not see any plant from the Cactaceae family living in the Arctic Regions nor would you see lots of really tall trees living in grassland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otosynthetic activities, biodiversity and soil conditions, are related to this subject. Each grower should consider vital points such as marketing potential(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yield and price, producer’s resources and most importantly, specific plant adapt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peculiarities.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 heating (or global warming) is a most intensive subject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place. Especially, relationship to field crops, their production and yield levels of this topic's harmful effect(s) must be restricted or removed with proper agronomic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