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GIS建立图形、属性数据库,并以专题图展示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分布格局。在调查属于乌江水系区域内石阡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定“P-S-R”框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生态安全状况的指标进行量化,将石阡县生态安全分为安全区、较安全区、较不安全区、不安全区4个级别,并对各个级别区域做出生态安全评价和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充分运用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调查数据,以栅格为分析单元,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三峡库区丰都县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结果表明,研究区重警、中警、预警、较安全、安全状态的比例分别为0.15%、5.36%、41.85%、46.07%和6.57%,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以较安全状态和预警状态为主。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主要为重警、中警状态,该区域是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研究区长江南岸土地生态状况较好,而长江北岸土地生态状况主要以预警为主,土地生态功能退化较严重。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状况的分析,明确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和形成原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部水土流失区适宜草种及其筛选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功  贺兰芳 《种子》2004,23(3):54-57
生物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生态经济复合体系,必须强调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增长.适宜草种的选择与利用,应根据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以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筛选出我国西北和西南水土流失区适宜引进和利用的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安全状态障碍的诊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笔者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采用栅格技术,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引入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的概念,对影响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别较大。单一类型障碍因素作用区域占总研究区的76.92%,其中主要作用因素有6种,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类型、区域开发指数、地貌形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相对起伏度。多因素作用区域中两种障碍因素作用的区域占绝对优势。整个区域中土壤类型作为障碍因子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7%,其中又以风沙土、碱盐土两种土壤类型为主,占3/4以上,沙化和盐碱化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研究实现了障碍因素的空间化,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区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所采用的生态环境病理诊断的方法为区域生态安全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典型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精细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精细评估可为城乡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焦作市山阳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对山阳区43个行政村单元进行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以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土地污染退化状况、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及区域性指标5个方面为准则层,选取了10个评估指标、27个元指标构建了山阳区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标准化,熵值法定权重,计算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分值,并根据分值大小将山阳区划分为5个区域。结果显示:山阳区生态状况优和良的土地占了总面积的40.5%,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区域;生态状况较差的地区位于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带,有煤矿开采活动,污染退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杭州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谢国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276-283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探讨了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测土配方项目获得的耕地质量调查数据及地形地貌、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等基础数据,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全市176128 hm2耕地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全市耕地可分为3等5级。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1.8%、76.9%和1.3%;一级耕地、二级耕地、三级耕地、四级耕地和五级耕地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0.8%、21.1%、52.6%、24.3%和1.3%;总体上杭州市耕地质量以中上为主,评价得到的耕地分布状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表明将GIS技术运用到耕地地力评价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各级别的耕地生产性能与管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珊珊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3):193-198
探究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旨在全面认清各市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现状,为各区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借鉴,实现河南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对河南省18市2008—2012年各项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用定量方法分析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都较大,其中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最大,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对生态环境胁制作用最大。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空间分异规律显著,大致将其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4种类型,其中以磨合、拮抗类型为主;2008—2012年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耦合度时序变动较大。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压力-反馈-调控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IS和RS,采用栅格运算的方法,运用复合模型对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环境安全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安全状况,且东部安全状况好于西部,预警状况及不安全状况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十个县市中,绝对安全状态比例极小,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县是乾安,最小的是大安。预警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洮南,已达到了县域面积的43.08%,最小的是乾安,仅占1.56%。通榆、镇赉和大安处于不安全状态区域的面积已达到了10%以上,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吉林省2000年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表明,以农为主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带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以牧为主的区域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农牧相当的区域属于最脆弱的地区。虽然根据Constanz的生态价值理论,草地的生态价值比较高,但由于研究区草地多属于低覆盖度,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时,系统就表现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区域生态安全障碍因素分析一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安全状态障碍的诊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采用栅格技术,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引入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的概念,对影响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别较大。单一类型障碍因素作用区域占总研究区的76.92%.其中主要作用因素有6种,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类型、区域开发指数、地貌形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相对起伏度。多因素作用区域中两种障碍因素作用的区域占绝对优势。整个区域中土壤类型作为障碍因子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7%,其中又以风沙土、碱盐土两种土壤类型为主.占3/4以上.沙化和盐碱化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研究实现了障碍因素的空间化.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区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所采用的生态环境病理诊断的方法为区域生态安全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谷子在山西省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介于400~650mm.是我国典型的干旱缺水省份.也是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重灾区。在全省480万hm^2耕地中,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38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9.44%。因此.旱作农业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煤田生态作为一种典型的人为扰动生态系统,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开展煤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实现煤田分区管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山西省六大煤田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地形地质条件、生境、水资源环境、人为干扰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煤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 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GGE双标图划分长江流域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乃银  李健 《作物学报》2014,40(5):891-898
长江流域棉区棉纤维品质区域特征明显,合理划分纤维品质生态区有助于提高原棉品质和配棉效率。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的“环境-性状”功能图分析2000-2012年期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环境与纤维品质性状的互作模式,提出长江流域棉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分方案。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棉区可划分为“中等品质生态区”、“高长度与比强度生态区”和“低马克隆值生态区”。其中,长江流域中等纤维品质生态区涵盖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岗地棉区、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南襄盆地棉区、湖南省环洞庭湖东部和西部棉区、江西省环鄱阳湖棉区、安徽省沿江与江淮棉区、江苏省宁镇丘陵与沿江棉区和浙江省沿海棉区,纤维品质较好,代表了长江流域的总体水平;高长度与比强度生态区位于湖南省环洞庭湖北部滨湖沃土棉区,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良,而马克隆值偏高;低马克隆值生态区涵盖长江流域最西边海拔较高的棉花熟期早长势较弱的四川丘陵棉区和最东边土壤含盐度较高且棉花长势较弱的江苏沿海棉区,纤维马克隆值达到B级水平,为长江流域马克隆值最好的区域,但纤维比强度水平一般。本研究充分展示了GGE双标图的“环境-性状”功能图在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分方面的应用效果,可为长江流域棉花区域化种植和纺织企业合理用棉提供决策支持,也为其他棉区和作物生态区划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合理有序的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以玉门市农村居名点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对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类型可以划分为3类。其中适宜整理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573.58hm2,占全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56.93%,主要分布于清泉乡、柳河乡、昌马乡、花海镇、赤金镇;较适宜整理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为908.90hm2,占全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2.89%,主要分布于下西号乡、黄闸湾乡、玉门镇;暂不适宜整理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为281.48hm2,占全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0.18%,主要分布于柳湖乡、小金湾乡。通过分析得出其适宜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居民点分散度等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驻马店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6.67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总面积112万hm2的59.5%,小麦总产量稳定在40亿kg以上,占河南省的1/8左右。驻马店的小麦生产在保障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驻马店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其气候生态条件和豫北高产地区有明显差异,形成小麦产量三因素中的穗粒数与千粒重明显偏低,限制了小麦单产的提高,夺取高产难度明显较大。2004年以来,小麦公顷产量由5670 kg提高到目前的6850.5 kg,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年度间存在着产量水平忽高忽低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迫切需要研究出一套适合驻马店小麦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驻马店小麦高产、稳产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E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Guangzhou City in 201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ults o f thre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vegetation coverage(NDVI), soil index(vegetation index of bare soil) and sl ope were obtained. By using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he normaliz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weighted and superimposed, and the fi nal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angzhou City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all situ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angzhou was not optimistic, that is, the area of land with bad, moderate, good and superior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59.70%, 35.79%, 4.50% and around 0.01% of total area of land in Guangzhou City respective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generally poor in the central urban districts in the south of Guangzhou City, while it was relatively better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 uction of greenbelts and greenway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 nvironment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