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世行造林的火炬松与木荷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和改良土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密度1995株·hm^-2,以8火2荷行状混交,混交林分生长量明显比纯林高,至9a生时按世行造林抚育间伐规程实施间伐,间伐后混交林(7火:3荷)的生长优越性更加突出,10年生混交林中火炬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指标分别达10.21m、13.62cm和0.07324m^3,比其纯林提高了7.25%、16.11%和41.07%。混交林分中,火炬松蓄积量与其纯林相当,10年生、14年生的混交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纯林提高了12.34%和9.56%;此外,混交林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尤其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速效氮、磷、钾营养水平。营建火炬松木荷混交林可充分利用营养空间,促进主林木火炬松的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而且对促进火炬松的整枝、减少结疤、培育良材有明显作用,同时对维护地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木混交对土壤性质及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生长状况及土壤肥力进行了样地调查。其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pH值分别比油松纯林增大7.59%、2.31%、6.46%;土壤容重和可溶盐含量分别减小1.63%和10.88%。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比油松纯林增大10.95%、15.80%、12.02%;速效钾含量减小1.36%。油松在混交林中,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比油松纯林增大5.32%、5.11%和19.51%。因此,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省闽清县20年生的湿地松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因子和相同经营措施条件下,采用湿地松∶杉木=5∶5的株间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最为合适。在不同混交方法中,以株间混交林的生长量最大,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带状混交林、块状混交林高出23.3%、32.5%。在不同混交比例中,以湿地松∶杉木=5∶5混交林生长量最高,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杉木=6∶4混交林、杉木纯林高出4.1%、19.1%、50.9%。  相似文献   

4.
以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的松杉混交以及纯林为对象,比较不同营林措施下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同一造林密度2个树种的纯林和混交林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以混交林为优;造林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下时,马尾松混交林的平均单株材积比纯林提高2.85%~13.96%,杉木平均单株材积比纯林提高8.77%~12.43%;马尾松纯林单株材积随造林密度的降低缓慢增大,其余造林模式均在1 665株/hm2时达到最大峰值;1 665株/hm2密度下,混交林中的马尾松比纯林提高13.69%,杉木则提高12.43%。马尾松纯林、杉木纯林和松杉混交达到林木蓄积量最大的造林密度分别为1 665、2 500、2 000株/hm2,蓄积生长量分别为127.08、146.70、192.03 m3/hm2。  相似文献   

5.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生长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为贫瘠的迹地上开展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带状混交及湿地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 ,对 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带状混交 ,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 ,与湿地松纯林相比较 ,带状混交林中湿地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 ,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 ,土壤理化性质良好 ,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混交 ,湿地松受压严重 ,保存率、生长量低 ,应及时对厚荚相思进行适度修枝 ,增加林内透光度 ,促进湿地松生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3年营造的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3种不同树种组合混交林的调查,以福建柏纯林为对照,比较分析其生长效果,结果表明:福建柏混交造林能明显促进福建柏的生长;3树种组合混交比2树种组合混交的生长效果好,两者间的生长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尤以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更为适宜。该混交林中的福建柏树高、胸径、材积和林分总蓄积分别比福建柏纯林提高了23.14%、17.14%、87.25%和49.74%。可进一步在闽南山地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1967、1976、1978、1984、1986、1991年)营造的福建柏混交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树种混交,生长竞争力大,相互促进作用较小,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有差异,福建柏纯林的单位蓄积量比杉木与福建柏混交林反高了31.8%;福建柏与松科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混交,相互促进,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显著差异,混交林单位蓄积比纯林高70.5%、51.2%;福建柏与阔叶树树种(火力楠、木荷)混交,形成复层林,混交林蓄积量比纯林高了34.9%、57.9%。说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不宜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混交,可以与松科(马尾松、湿地松)、阔叶树(火力楠、木荷)混交,比营造福建柏纯林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混交造林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水曲柳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纯林的108.76%~123.71%、105.46%~114.59%和121.66%~161.26%;混交林中长白落叶松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纯林的127.78%~136.23%、104.07%~111.71%和179.8%~207.45%;双行混交的效果优于单行混交。混交林中长白落叶松24a生的单株平均材积为0.13007m3,为纯林单株材积的1.53倍。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较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纯林平均提高了34.78%;减少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表层的孔隙度、持水量和通气度,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0.
针对26年生的秃杉与不同树种混交造林的生长、土壤肥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分别达到17.1m、17.4cm、0.1993m~3和209.6071m~3,分别比纯林高8.8%、7.4%、23.0%和23.3%,秃杉与柳杉混交最好;营造秃杉混交林,除了秃杉×杉木混交林的土壤肥力比纯林差外,其他各混交林土壤肥力均比纯林高。可见,培育秃杉混交林,不仅能促进林木生长,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湖北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实测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采用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湖北省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评估,以期探讨马尾松林在湖北省森林资源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湖北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985.5亿元·a^-1,各类别服务价值顺序为:固碳释氧(363.7亿元·a^-1)>生物多样性保护(256.2亿元·a^-1)>涵养水源(149.0亿元·a^-1)>净化大气环境(112.9亿元·a^-1)>保育土壤(79.5亿元·a^-1)>积累营养物质(24.2亿元·a^-1)。湖北省马尾松林面积占湖北省所有森林面积的24.3%,在不考虑提供负离子和物种保育价值的前提下其生态服务价值为728.8亿元·a^-1,占湖北省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的27.3%,远大于其他林分类型(栎类13.0%,灌木林12.6%,其他硬阔叶林11.5%,阔叶混交9.5%,杨类5.1%,其他针叶纯林4.4%,杉木4.0%,针阔混交3.6%,其他软阔叶林2.4%,竹林1.5%,针叶混交林0.4%,经济林0.3%)的生态服务价值。马尾松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32699.1元·hm^-2·a^-1,高于杨类、栎类、软阔叶林、阔叶混交林、经济林、竹林和灌木林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湖北省马尾松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涵养水源价值上。因此,应当加强对马尾松林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以发挥其作为重要造林树种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白皮松人工母树林进行物候观察,从母树林群体和母树单株2个方面揭示了其年物候规律以及所具有的周期性、次序性和关联性等。并分析得出其物候起始日期和起始温度之间、持续天数和≥0℃活动积温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白皮松母树林精准经营和制定良种繁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明松(Pinus taiwanensis var.damingshanensis)是分布在广西、贵州高山地区的特有松类。本研究对4个大明松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黔桂两省区大明松的种质资源分布特征,为更为有效的保护利用大明松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明松在广西、贵州两省呈散生分布。分布范围为23°30′11″~29°08′22″N,107°35′04″~110°33′10″E;海拔1134~2031m。大明松与马尾松是垂直方向的替代种。分析径级结构发现,4个种源均表现为异龄结构。不同种源的大明松群体因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龄级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美国山核桃采穗圃穗条产量和质量,针对不同粗度枝条开展了修剪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枝条粗度为10~15mm,以留存2个芽为宜,成枝数为0.78根,新枝最大粗度为12.44mm;新枝粗度为15~20mm,以留存8个芽为宜,成枝数达4.22根,新枝粗度为13.35~14.51mm;枝条粗度为20~30mm,以留存6~8个芽为宜,成枝数达5.33~5.89根,新枝粗度为17.82~20.24mm。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5.38、196.40、144.59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纯林,马尾松纯林显著高于红椎纯林。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的分配比例,乔木层分别为:53.70%、54.05%、33.02%;地被物层为:1.47%、2.06%、1.37%;土壤层为:44.83%、43.89%、65.61%。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分配比例排序,PCM、PCL都为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CCL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94%~98.63%,地被物层仅占1.37%~2.0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辽西干旱地区油松造林适合的穴植方式,试验设计了单株、双株和3株3种不同的穴植方式,比较了其造林的效果及成本,结果表明:造林当年,3种穴植方式造林成活率差别不大,造林2~3年后,成活率有极显著差异,以3株穴植的保存率最高,达87.2%,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造林成本也以3株穴植的最低,为3750元·hm^-2。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是改善地表植被状况和提高土壤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试验以油松种子和容器苗为材料,采用直播和容器苗造林进行试验,开展土壤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种造林方式改善土壤植被效果显著,林木生长以容器造林效果最好。对土壤理化性质方面,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2种造林方式除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外,其他处理没有差异。直播造林的水分保持效果显著高于容器造林。  相似文献   

20.
以盆栽试验为基础,按不同的比例混交栽植云南松与旱冬瓜,用氮、磷浓度不同的平衡营养液对幼苗进行处理并测定分析其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旱冬瓜而言,与云南松幼苗混栽时,磷缺乏会降低幼苗叶绿素的含量,而缺氮则影响较小,并且混栽一定比例的云南松对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对云南松而言,混栽旱冬瓜则影响明显。苗期营养供应全面时,混栽云南松对旱冬瓜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大,而当氮磷缺乏或胁迫时将导致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氮磷缺乏或胁迫和混栽旱冬瓜对云南松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二者还具有明显的交互影响。混栽云南松和氮磷缺乏对旱冬瓜苗期的可溶性糖的积累和运转影响不大;氮磷胁迫和混栽旱冬瓜对云南松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影响较小,但二者的交互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