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新疆棉花植棉比较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植棉比较效益的变化.[方法]1981年至2009年近30年间相关资料汇编及年鉴.[结果]近30年间新疆棉花与小麦、棉花与玉米、棉花与(小麦+玉米)的整体平均净产值和减税纯收益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5年棉花植棉效益下降明显(2010年除外).造成植棉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植棉成本上升、产量徘徊、植棉环境的制约和扶持政策少;尤其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使棉花比较效益优势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着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和棉农增收.[结论]从政策、市场、科技、投入等方面全面提升新疆棉花植棉比较效益,对提高新疆棉花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品种、技术和环境的高效统一,以及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高植棉效益和全面均衡增产,促进棉农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三大棉区:长江中下游棉区、黄淮海平原棉区和新疆棉区, 其总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0%以上.70年代未80年代初,由于植棉的比较效益下降,长江中下游棉区逐步萎缩,并向黄淮海平原棉区转移,致使黄淮海平原棉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80年代后期,黄淮海平原棉区因病虫害严重,效益下降,棉花主产区转向生产条件优越的新疆棉区.199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13.7%和20. 8%,至此新疆棉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棉(省)区,肩负着保证国家棉花储备,促进我国棉纺工业发展的重任.1996年,国务院根据当时棉花生产形势,决定于"九五”期间在新疆建成国家特大型商品棉基地.随着国家棉花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带动了新疆棉花迅猛发展, 1998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已达99.93×104hm2,总产140×104 t,分别占全国的22.4%和31.1%.目前,年播种面积500×104hm2,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3 ,棉花总产量350×104~400×104t,具备了生产优质陆地棉、优质中长绒陆地棉、超级长绒棉等多类型原棉产品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是我国惟一的长绒棉产区.新疆棉花素以原棉品级高、色泽洁白、纤维长、经济产值高、生产成本低而著称.据统计,新疆棉花生产单位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较其它棉区高40%左右;在新疆种植业商品产值中棉花产值占65%~70%;农民纯收入中35%来自棉花收入,南疆棉花主产区则占到60%以上. 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在新疆特大商品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为突破口,以转换流通体制为保证,坚持"主攻品种,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发展产业,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和"稳定高效优质棉区,彻底退出低产风险棉区”的基本原则,将新疆棉花生产纳入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战略布局之中,定位于国际市场和国内优质棉市场,通过品种优化工作、无公害植棉工程、植棉全程机械化工程、节水灌溉与科学施肥工作、无形市场网络工作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改革基地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流通、企业、科研、服务之间的联合,使棉花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原棉生产向棉产业综合发展转变,逐步摆脱依靠国家补贴的被动局面,使新疆棉花生产真正成为依靠自身优势 ,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加快转型升级 努力建设现代植棉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大宗农产品,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当前中国棉花产业面临着"三个冲击",即进口棉从数量、价格和质量方面对国产棉花产业的冲击。针对进口冲击倒逼转型升级将是今后棉花全产业链的新常态,从棉花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是转型升级的目标。分析指出,转型升级存在着资源丰裕和生产成本上涨趋缓等有利因素,提出调减面积、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是转型升级的重点抓手;加强原始创新,提高植棉业的生产效率,是科技支撑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加大科技兴棉支持力度,推进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点;创新服务模式和提升现代植棉业服务水平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支点。破解植棉业难题,要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政策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河北省是棉花生产大省,全省植棉面积常年在5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10%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植棉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效益下降,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也呈现下降趋势,许多棉农改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也有的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通过调研新疆棉区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河北省  相似文献   

5.
正据新疆统计局信息:2018年新疆棉花产量再创新高,总产量511.1万吨,比2017年增长11.9%,总产量占全国的83.8%。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是前些年,棉花产业也曾因盲目追求产量而导致质量下降,可纺性不强,经济效益走低,种植面积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 若价格稳定,气候产量年型即成为植棉业兴衰的主要因素,如1990年我省中部棉花大丰收,1991年棉田面积猛增30%以上。棉花产量也因年际间气候年型不同而差异很大,丰产年型亩产100kg 皮棉地块屡见不鲜,减产年型保住亩产50kg 皮棉就算不错,植棉技术与投入则起着调节与稳定产量的作用。称之谓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植棉技术,改变了山西中部特早熟棉区产量低而不稳的植棉状况,其最大功效是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和棉花苗期的积温效应,促进了棉苗的生长发育。由此设想在棉花生育后期,是否也可以高效利用太阳能,增进其积温效应,以缩小棉花气候产量年际变化,达到高产稳产的  相似文献   

7.
<正>新疆是中国棉花的主产省区。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棉花的8%,植棉业已成为新疆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棉花产业的发展事关农民收入的增加,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棉花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181-183
在美国农业发展整体过程中,棉花生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南北战争前美国南部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棉花王国”,南北战争后美国植棉业以更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到了20世纪50—70年代,美国植棉业却呈现出快速萎缩的现象,棉花的生产面积、产量、利润、在农产品中的占比等方面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在供求关系导致的利润下降、市场萎缩的影响下,美国的棉花生产逐步萎缩,美国国内经济的急剧衰退也严重影响到植棉业的发展;棉花农场种植面积和棉花农场数量的同步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植棉业的快速萎缩。但是,尽管美国植棉业整体在不断萎缩,但棉花生产的产值和数量仍然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单位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农业发展整体过程中,棉花生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南北战争前美国南部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棉花王国",南北战争后美国植棉业以更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到了20世纪50—70年代,美国植棉业却呈现出快速萎缩的现象,棉花的生产面积、产量、利润、在农产品中的占比等方面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在供求关系导致的利润下降、市场萎缩的影响下,美国的棉花生产逐步萎缩,美国国内经济的急剧衰退也严重影响到植棉业的发展;棉花农场种植面积和棉花农场数量的同步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植棉业的快速萎缩。但是,尽管美国植棉业整体在不断萎缩,但棉花生产的产值和数量仍然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单位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10.
自国家“十五”规划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以来,新疆自治区及新疆兵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2019年棉花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近85%。棉花产业已经成为兵团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兵团棉花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植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有100多个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棉花,职工60%以上收入来自于植棉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棉花是中国种植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的大田经济作物,其商品率高达95%以上,但棉花产业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涉棉企业、棉农、科技人员、学者进一步关注,如自主种业、品牌培育、清洁生产、统防统治、贸易依存度、产业安全、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等因素影响中国棉花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棉花种植以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其中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7%,已形成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而长江、黄河流域仍以小规模种植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且缺乏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平台,在棉花的专业化服务、全程服务和托管式服务方面仅有数家。中国棉花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应是提升棉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社会化水平,研发轻简化生产技术使棉农有尊严快乐植棉,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掌控棉花产业链条的主动权。文中从棉花产业链的供求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减少、产业布局上新疆一枝独秀、国内消费有所降低但供求形势有所好转、进口量长期大于出口量和纺织业优势递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棉花产业在生产环节、产业布局、组织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棉花品种、生产技术、机械化和国家政策的种植经验和发展优势,结合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背景,从培育棉花新品种、研发轻简化和机械化新技术、投入农机设备、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棉花质量、制定棉花目标价格制度、提高棉花生产保险额度、加大对棉农、棉商、农机制造商、纺织企业、出口商等的补贴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发挥产学研优势和棉花协会功能、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完善棉花供需调控体系、建设现代植棉业服务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带动棉花和纺织业走出国门等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刺激国内有效供给,尽快实现中国棉花产业供需平衡。最后,对中国棉花产业进行展望,将“三去一降一补”应用于棉花产业,并顺应全球棉花去库存的格局,未来两年棉价将有所上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分析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定新疆棉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的面板数据,以新疆区域及主要产棉市(县)为研究基本单元,采用时间序列与空间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变化,研究新疆棉花生产的时空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因素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1)199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年际变化相似,呈现2个阶段:波动中递增时期(1993~2010年),跳跃式增长时期(2010~2020年),期间北疆和南疆棉区持续增加而东疆棉区有所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东减南增北平稳”趋势。(2)近30年新疆棉花单产显著增加,由0.81×103 kg/hm2增加到2020年1.85×103 kg/hm2,较同期增加近1.28倍,平均每年增产34.66 kg/hm2,增长速度较快。(3)全疆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面积贡献为主,其次单位面积,互作主导为最低,新疆棉花的生产优势产域为南疆。【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关乎中国2 000万棉农的利益。产量是棉花种植收益的基础,因此,在其他性状综合发展的前提下,高产是棉花品种培育的最重要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9倍之多,其中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为棉花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日渐狭窄,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缓慢,严重阻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包含的4个主要组成成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单株铃数和衣分的增加在中国棉花高产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产量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在加强重点性状改良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性状及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析在中国高产育种中起重要作用的途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引种在建国初期对于中国棉花产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替代了中国原有的产量低、品质差的亚洲棉品种,促进了中国自主育种的发展;通过传统育种先后培育出早熟的中棉所16、丰产的鲁棉1号和抗病丰产的中棉所12等品种,推动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杂种优势利用,中国培育了一大批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杂交品种,例如中棉所29曾经占中国长江流域杂交棉种植面积的50%左右;加强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利用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多个稳定产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契机,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石远321和鲁棉研28等的育成使中国棉花产量稳中有升,但是目前针对产量性状改良的基因较少,还需加强对于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加快发展转基因高产育种。目前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但中国地少人多,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需继续挖掘棉花产量潜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收集种植资源,注重种质资源的创新;加强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简化制种技术和成本,推动简化制种的优异杂交种的培育;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掘全基因范围内的高产相关基因,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通过聚合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早熟以及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与消费国。该文通过种植棉花面积及产量时空变化,棉花进口依赖性和棉花进口来源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棉花需求量与进口量及缺口量之间的变量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影响,最终提出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棉花生产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湖南棉花生产发展简史,着重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棉花生产历程,从湖南皮棉总产、种植面积、皮棉单产等方面按年代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各年代湖南棉花生产特点与波动规律,认为原棉市场需求、植棉经济效益、植棉经济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全省棉花总产、植棉面积较大,棉花品种改良与更换、棉花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提高是湖南棉花单产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根据湖南棉花生产的新形势对湖南未来棉花生产进行了展望,指出全程机械化是湖南棉花生产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产业是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农业收入和新疆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份。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新疆棉花产业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得出在当前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和单产已经较高的水平下,再提高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已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结合当前新疆棉花生产中出现的种植成本提高、农业结构单一和棉花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棉花产业布局,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棉花风险保障体系与保障棉农利益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产量尚需进一步提高。以蓝水蒸散量为工具,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减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季良  彭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46-19147,19151
面对以进口大豆为主体的我国大豆产业格局和国际粮商对国产大豆的严峻挑战,通过全国与新疆大豆主产区的对比分析,找出新疆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指出缺乏政策支持是导致新疆大豆产业长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证实了新疆作为高油高产大豆产区优于东北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国家和新疆政策为导向,以新疆现有耕地面积与作物结构及新疆大豆气候区划为依据,以国家大豆发展战略为先导,以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计划、新疆棉花战略调减计划和新疆小麦发展战略规划为主线,提出在新疆9个区域发展形成46.67×10^4hm^2播种面积和132.2×10^4t总产的大豆生产规模,并进行就地加工转化,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带动实现国家大豆西部新支点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疆长绒棉育种现状、趋势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疆自1953年引种长绒棉成功以来育成品种的现状、分布和趋势,以及新品种对新疆长绒棉生产的影响等;总结新疆长绒棉育成品种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长绒棉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8年,以不同时期新疆培育的79个长绒棉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多点试验;收集、汇总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结果】66年来,新疆育成了7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长绒棉新品种,保障了新疆长绒棉的生产需要;主栽品种有军海1号等10个,与引种初期长绒棉品种相比,主栽品种普遍较引进品种经济性状显著提升,助推了新疆长绒棉产业的发展;新疆长绒棉品种改良经分了引种试种-驯化-选择生产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过程。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育成品种质量迅速提升,如军海1号和新海10号等;育种平台不断完善,为长绒棉新品种研发提供了保障。66年来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兵团第一师农科所、巴州农科所3个单位共育成了新疆超过84%的长绒棉品种数量,是长绒棉育种育种研究的优棉团队;虽然新疆长绒棉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品种株型、品种类型单一、丰产稳产品种缺乏、适应性亟待改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尚落后等问题。【结论】应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新情况,设定育种目标,提高品种丰产稳产性,加强病、虫、逆等保障性状的改良,促进实现育种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