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三类,即育成的大豆品种与其栽培大豆亲本聚为一类,野生大豆亲本在三类中均有分布;野生大豆亲本与栽培大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177 6野生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149 0栽培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092 9。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应用遗传基础不同及遗传差异性较大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进行杂交选择,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大豆遗传多样性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和提高栽培大豆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再用栽培大豆进行广义回交,已经培育出具有野生大豆细胞质的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新品系,可作为大豆改良的亲本来源。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系及其亲本的DNA组成分析,明确了用栽培大豆与种间杂交后代回交应在早代进行,以便更多地保留野生大豆细胞核的遗传基础。比较了4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正反交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明确指出用野生大豆作母本拓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不仅可行,而且没有难于克服的不利性状,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ISSR技术探讨大豆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19份多年生野生大豆、Soja亚属2份野生大豆和2份栽培大豆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1.在Soja亚属中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指纹图谱很相近,相似性系数高达0.961,但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存在特异谱带。2.Glycine亚属二倍体材料中,染色体组型为A类的G.argyrea、G.canescens和G.clandestina很好地聚为一类;G.curvata和G.cyrtoloba的染色体组型同为C类,其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也较高;B类染色体组型G.latifolia和G.tabacina(2n=40)的亲缘关系亦较近,同为B类染色体组型的G.microphylla却与染色体组型为C组的G.curvata和G.cynoloba的指纹图谱比较接近。3、Glycine亚属多倍体材料中在G.tomentella和G.tabacina种内的多倍体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近,尽管其地理来源不同;染色体组型为DD的G.tomentella(2n=40)和染色体组型为EE的G.tomentella(2n=38)与其它多倍体种的亲缘关系较远。4.Soja亚属和Glycine亚属的相似性系数很低,亲缘关系较远,很早就发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7,(1):12-15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半野生大豆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地利用价值。通过对优异品种、品系的分析,浅谈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野生大豆创制优异资源的方法和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效果。并结合多年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经验,提出利用野生大豆创制种质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和发掘野生大豆种质可利用的优异等位变异,为进一步有效地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开展大豆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SSR标记技术对具有野生大豆血缘的大豆推广品种及其亲本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结果】10个大豆育成品种分别遗传利用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亲本的19个和10个特有等位变异,并产生了其亲本不具有的18个新的等位变异;野生大豆的小粒、高硬脂酸含量、多荚以及抗胞囊线虫等优良性状基因较易被其育成的大豆品种选择利用。【结论】野生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并不单纯是遗传物质的简单组合,它可以通过基因的重组创造出新的优良基因型种质。因而利用野生大豆特有的等位变异创造新的基因型,扩大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是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应用AFLP方法研究中国大豆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申龙 ML  M 《浙江农业学报》1998,10(6):302-309
本试验采用AFLP技术,研究了61份来自中国四个不同大豆生态区的栽培和野生大豆材料的遗传多样性。8对AFLP引物共检测到569条谱带,平均为71条。273条为多态性谱带,其中172条多态性谱带只出现在栽培大豆,249条则只属于野生大豆。不同的引物组合检测多态性谱带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变幅为17-51条,Eaag/Mctc是十分高效的引物组合,通过该引物组合所有61份材料都能被区分。聚类分析能清楚地将  相似文献   

8.
为给蓝莓品种鉴别、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依据,从40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组合,选取其中引物CA231构建北高丛蓝莓栽培种的DNA指纹图谱、数字指纹图谱,利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引物对组合共扩增出20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03个,占98.12%.每条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为9~48个,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20.6个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为20.3个.引物CA231扩增位点数最多,多态性比率为100%,且可以鉴别所有试验材料.构建30个北高丛蓝莓栽培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2时,30个品种聚为一类,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77.7%的品种仍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为给蓝莓品种鉴别、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依据,从40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组合,选取其中引物CA231构建北高丛蓝莓栽培种的DNA指纹图谱、数字指纹图谱,利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引物对组合共扩增出20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03个,占98.12%。每条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为9~48个,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20.6个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为20.3个。引物CA231扩增位点数最多,多态性比率为100%,且可以鉴别所有试验材料。构建30个北高丛蓝莓栽培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2时,30个品种聚为一类,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77.7%的品种仍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遗传多态性的差异,以期为大豆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20对ISSR引物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及其10份杂种F_1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此次试验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2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达72.45%;杂交F_1代材料与其母本中黄19及父本ZYD04350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5和0.47。[结论]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F_1代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杂交F_1代从母本获得的遗传物质多于父本。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携带矮杆基因的矬大豆直接与野生大豆杂交.目的是研究矮杆基因抑制蔓生性等野生不良性状的遗传效应,确定用矮杆基因克服野生不良性状的价值.结果表明:矮杆基因是受主效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受其作用,蔓生性与直立性表现为3∶1分离,F_2代产生1/4的直立个体,证明利用矮杆基因克服蔓生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同时,矮杆直立性还与淡色种皮、深色叶以及早熟性有显著相关,对于在生育早期根据叶色淘汰蔓生型,集中选择符合栽培要求的直立类型有一定作用.试验还证实,早代回交有降低出现高蛋白质含量基因型频率的趋势.并且,一次回交只能产生1.9~7.9%的直立株,优良表现型也只占总体的0.04~0.98%.而用矮大豆作亲本的组合后代不需进行回交,优良类型的比例即可高达5.05%.此外,用矮杆大豆和野生种杂交比用普遍品种杂交再回交对野生不良性状的改良周期至少缩短1~2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AD)_2)、与瑟伯氏棉(C.thurberi,D_1)、辣根棉(G.armourianum,D_(2-1))、裂片棉(C.lobatum,D_7)和松散棉(C.laxum,D_8)等4个D染色体组的杂种三倍体F_1主要形态遗传变异及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的研究结果。这4个种间杂种F_1,有的表型象海岛棉,有的象野生二倍体棉,有的表现为中间型。每细胞染色体平均构型依次为:12.83Ⅱ+13.27Ⅰ+0.024Ⅲ;12.10Ⅱ+14.84Ⅰ;12.44Ⅱ+14.24Ⅰ+0.02Ⅲ和12.70Ⅱ+13.40Ⅰ+0.025Ⅲ+0.033Ⅳ;完全配对成13Ⅱ和13Ⅰ的细胞,其比例分别为60.3%、19.9%、42.2%和45.9%。这表明:在这4个D染色体组棉种中,以瑟伯氏棉与海岛棉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松散棉、裂片棉,而辣根棉的关系最远。本文还讨论了这4个D染色体组种与海岛棉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大豆耐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杰  王宝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62-4464
通过对中黄13号和科丰6号2个大豆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盐处理(01、002、00 mmol/L NaCl)后,测定其干重、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通过其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比较2个大豆品种的耐盐性并探讨其耐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2个大豆品种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均增加,最终导致幼苗干重的下降,但品种间生理指标变化趋势不同,科丰6号较中黄13号变化缓慢,说明前者耐盐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W. G. WRIGHT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叶柄维管束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大豆从茎中分出的3个叶迹,在叶柄基部先愈合成维管柱,然后再分开进入叶柄;叶柄维管束在分出3小叶之前,再发生不同程度愈合,形成圆形维管柱进入2个侧小叶柄;剩余的维管束再分离进入中间小叶柄.同样,中间小叶柄维管束在进入叶片之前也要愈合成维管柱后,才逐渐进入叶片,形成叶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