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发挥绿地截留雨水的生态作用,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方法]利用浸水法对叶片吸水性能及整株树木冠层的雨水截留能力进行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树木雨水截留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吸水能力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乔木5 min单位叶面积吸水量最高的雪松(Cedrus deodara)为374.65 g/m2,是银杏(Ginkgo biloba)的4.0倍;灌木5 min单位叶面积吸水量最高的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为251.38 g/m2,是红瑞木(Swida alba)的2.7倍.2)乔木树冠5 min雨水截留能力最高的是雪松为106.02 kg,是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的18.1倍.灌木雨水截留能力最强的是榆叶梅为12.09 kg,是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的172.7倍.[结论]按照雨水截留能力大小对植物进行分类,乔木中,雪松属于强雨水截留能力植物,圆柏(Sabina chin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属于中雨水截留能力植物;灌木中,榆叶梅属于强雨水截留能力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月季(Ros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属于中雨水截留能力植物.  相似文献   

2.
根据合肥地区景观植物现状,寻找10种常绿景观植物树种,测量各树种冠层雨水截留能力,分析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以合肥地区10种常绿乔木树种冠层的雨水截留量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标准木的冠幅、叶面积指数、叶片面积、叶片储水能力,进而计算出植物的冠层雨水截留能力,分析植株各项指标对其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冠层储水总量较大的树种为雪松(87 529.42 g)、龙柏(23 572.04 g)和广玉兰(20 457.07 g);单位占地面积储水量较大的为龙柏(1 132.17 g/m2),雪松(1 061.30 g/m2)和杨梅(990.74 g/m2)。植株冠幅与冠层储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815 0);叶片平均储水量(P=1.316 8)和叶面积指数(P=0.736 3)与植株单位占地面积储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合肥地区在日后的城市景观常绿树种选择中,可以相对重点的使用雪松、龙柏、杨梅和广玉兰等树种,或者选择冠幅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的其他树种作为园林植物基础种植,从而获得更好的雨水拦蓄功能,以期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广州市园林绿化常用的 6 种灌木植物冠层截留特征,为灌木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 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浸泡法测量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勒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 红 花 檵 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海 桐(Pittosporum tobira)、 米 仔 兰(Aglaia odorata)、 灰莉(Fagraea ceilanica)叶片最大截留量、单位叶面积最大截留量、枝条最大截留量、冠层最大截留量等指标。 【结果】6 种园林灌木植物叶片最大截留量在 41.20~209.73 mg 之间,单位叶面积最大截留量在 6.84~15.80 mg/ cm2 之间,枝条最大截留量在 1.85~14.85 g 之间,冠层最大截留量在 406.49~3 204.04 g/m2 之间。6 种园林灌木植 物中,红花檵木单位叶面积截留量最大,簕杜鹃叶片截留量最高,灰莉叶片持水性能最好,大红花枝条截留量 和冠层截留量最大。 6 种园林灌木植物叶片最大截留量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最大截留量与枝条最大截 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选用大红花等冠层截留量大及灰莉等持水性能好的园林 灌木植物进行城市绿化,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促进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群落林冠截留是研究绿地中林分水分平衡和水资源管理分配的重要指标,更是海绵城市对降雨进行再分配的第一步。在武汉市以科普公园、沙湖公园为试验点,对园林植物进行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测定,对18种乔木、20种灌木采用浸水法测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采用CI-11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植物叶面积指数,分3个截留类型,得出38种常见园林植物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排序,并分析其排序原因。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冬季景观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树种冬季景观质量评价模型,筛选以提升冬季景观质量为主的优良绿化树种,为华北地区冬季景观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树木观赏器官(姿态、茎杆、果、叶、芽)的生物学特性,以《华北树木志》为主,结合《园林树木1600种》及相关文献,初选华北地区312种乔木、455种灌木树种,并进行分类整理;收集影响树种冬季景观质量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树种冬季景观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筛选出的优良乔木树种,位于第Ⅰ等级的常绿乔木3科7属12种,落叶乔木20科26属43种,其中新疆杨的观赏价值最高,相对综合指数为0.450 3%;第Ⅱ等级的常绿乔木4科10属15种,落叶乔木26科36属94种。优良灌木树种,第Ⅰ等级的常绿灌木8科10属23种,落叶灌木15科23属58种,其中红瑞木的观赏价值最高,相对综合指数为0.362 5%;第Ⅱ等级的常绿灌木5科6属8种,落叶灌木24科49属110种。  结论  筛选出的第Ⅰ等级、第Ⅱ等级的乔木、灌木树种可分别作为冬季景观质量提升的优、良绿化树种,华北各城市可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树种,提升冬季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定量评价北京西山森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效应,从枯落物储量、厚度、持水能力、截留能力等方面量化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过程。  方法  于2020—2021年,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等均大致接近的4种典型人工林分(油松、栓皮栎、侧柏、元宝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实测以及室内浸泡试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各类型枯落物层的结构及生态水文特征,实现典型人工林分枯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的量化表达。  结果  (1)枯落物层储量范围为2.12 ~ 8.27 t/hm2,厚度范围为2.09 ~ 8.69 cm,均表现为栓皮栎枯落物最大,侧柏枯落物最小。(2)各类型枯落物不分层总最大持水量为栓皮栎(21.20 t/hm2),元宝枫(17.30 t/hm2),油松(5.32 t/hm2),侧柏(3.88 t/hm2)。针阔叶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不同且差异显著(P < 0.05)。(3)针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2.43 mm,阔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3.25 mm;针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26 mm,阔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99 mm。各类型枯落物层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针阔叶枯落物之间截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 < 0.05)。(4)随着降雨强度的逐步增大,各类型枯落物1 h持水量在相应的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中所占的比例均逐步减小。  结论  北京西山4种典型人工林分中,栓皮栎林下枯落物层截留能力最大,侧柏最小,阔叶林整体要大于针叶林。因此建议研究区合理优化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配置,兼顾防治土壤侵蚀和林分湿润,减少无效蒸腾,从而实现生态水文功能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7.
选择苏北地区常见的6种常绿灌木(大叶栀子、桂花、月季、法国冬青、小叶黄杨、海桐)为研究对象,每隔3d连续7次监测叶片滞尘量,对比分析常绿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DPLA)、单叶滞尘量(DPL)以及单株滞尘量(DPP)。结果表明,6种常绿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单株叶片滞尘量分别在0.0716~0.1617g.m~(-2)、0.10~0.43mg.leaf~(-1)、12.16~96.52g.plant~(-1)之间;对6种常绿灌木进行k类均值聚类分析,得到大叶栀子的综合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桂花、法国冬青、小叶黄杨,月季的滞尘能力相对一般,海桐的综合滞尘能力最低。说明沟壑较大、株体绒毛较多、植株较大的灌木滞尘能力要优于叶片光滑、植株疏松、植株较小的灌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对于准确估计植被光能利用率(LUE)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尺度(叶片、冠层、景观尺度)上,PRI与LUE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光谱为像元及冠层光谱,叶片尺度的PRI-LUE关系模型无法直接用于冠层尺度的数据,因此需要对冠层尺度的PRI指数进行尺度转换。  方法  首先通过叶片尺度的PROSPECT模型,模拟不同生化参数下叶片的反射率与透射率,进而计算叶片尺度PRI指数与简单比值PRI指数(记为SR-PRI)。其次,将获得的叶片尺度反射率、透射率作为参数输入到4-scale模型中,获取不同叶面积指数( LAI)下冠层尺度的反射率,计算得出冠层尺度的PRI、SR-PRI。建立不同LAI下PRI、SR-PRI的冠层?叶片尺度转换函数,并对不同尺度上影响PRI、SR-PRI的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PRI、SR-PRI在进行冠层与叶片尺度转化过程中,都表现出很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拟合效果(R2)呈现出随LAI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对比相同LAI水平下的PRI、SR-PRI的拟合结果发现,SR-PRI的拟合效果普遍要优于PRI。  结论  4-scale模型用来进行PRI与SR-PRI在冠层、叶片间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通过建立不同LAI下的尺度转换函数,可以实现将冠层尺度的PRI、SR-PRI转化到叶片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典型黑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器官水平的分配规律及其种间差异,以期为水土保持植物的科学选择与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典型黑土区5种水土保持树种(小叶锦鸡儿、榆叶梅、白桦、糖槭和红皮云杉)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植物叶片、枝条、干材、树皮及树根,测定并比较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的含量。  结果  (1)NSC含量在树种和器官之间均差异显著(P < 0.05)。5种树种中叶和根的NSC含量较高,树干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根中淀粉含量最高,叶片中含量最低。红皮云杉叶和枝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糖槭干和根淀粉含量和NSC显著高于其他树种。(2)不同生活型树种的NSC及其组分的含量和分配也有明显差异,乔木叶片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高于灌木,乔木淀粉含量均表现为落叶树种大于常绿树种。(3)红皮云杉将更多的NSC分配到地上部分,榆叶梅将更多的NSC分配到地下部分。(4)落叶灌木将大多数的NSC分配到细根和中根上,乔木(红皮云杉)选择将细根作为根系储存NSC的主要组织。  结论  可溶性糖和淀粉在各器官中分配不同,叶和根分别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结构,乔木树的NSC分配利于叶片碳同化和光合作用。在5种树种中,红皮云杉、榆叶梅和糖槭均具有抗旱性,此外,红皮云杉还具有良好的耐寒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低温干旱的生长环境,因此红皮云杉、榆叶梅和糖槭是研究区域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水土保持树种。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 μg/cm2)、灌木(83.68 μg/cm2)、落叶乔木(58.97 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热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002年用PARR 12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2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热值. 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在15.92~19.66 kJ/g间,乔木1层干重热值以厚壳桂最高, 乌榄最低; 乔木2层华润楠最高, 云南银柴最低; 层间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和杖枝省藤分别为19.73和18.19 kJ/g; 灌木层干重热值最高仍为厚壳桂, 最低为云南银柴; 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5.92~17.52 kJ/g之间. 各层优势种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 层间藤本>乔木1层>乔木2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器官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 乔木1层中锥栗、荷木树皮及厚壳桂、乌榄树叶最高, 乔木2层中云南银柴根最高, 层间植物叶>干>根, 草本植物是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同种植物(厚壳桂或云南银柴)在不同层次中的去灰分热值没有明显差别, 器官生长的年龄(或直径)对去灰分热值有影响, 随年龄增大, 去灰分热值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激光雷达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拟合并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的地上生物量,为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动物生境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冠层结构指数量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冠层高度和垂直复杂度,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地形数据,用模型拟合和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地上生物量。  结果  冠层结构指数中,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冠层平均高度、冠层垂直复杂度、冠层最大高度。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量分布主要在27.24 ~ 210.31 Mg/hm2(0.05 ~ 0.95分位数),平均为111.21 Mg/hm2,总的生物量约为2.57 × 106 Mg。  结论  结合冠层指数和地形变量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钱江源国家公园地上生物量。钱江源国家公园有大面积低海拔集中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冠层平均高度和冠层垂直复杂度都比较大,地上生物量高;同时,也有大面积人工林和次生林,这些人工林和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成立后才开始保护的两个片区,冠层平均高度和冠层垂直复杂度小,地上生物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叶面积(SLA)是植物关键的功能性状,受气候及系统发育影响且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密切,探讨SLA和这些因子的关系,能够反映植物环境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同时,乔木、灌木是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研究相关的适应策略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长白山海拔梯度上森林样地内常见乔木和林下灌木进行比较,利用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分析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气候因子和系统发育间的关系,并研究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及这类关系所受气候和系统发育的影响在乔、灌木间的差异。结果(1) 乔木、灌木SLA均与年降水负相关,与温度条件(最冷月均温、潜在蒸散量)正相关。和灌木相比,乔木SLA受系统发育的影响更大。(2) 乔木、灌木SLA均与TN(全氮)、TP(全磷)含量正相关,与TC(全碳)含量负相关;乔木、灌木SLA和TN、TP间关系的斜率差异显著,和TC间关系的斜率差异不显著。(3) 系统发育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N、TC间关系的斜率;气候因子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C间关系的斜率,这两类因子也影响灌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但乔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不受上述因子影响。结论乔木、灌木SLA对环境的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基本相似,但SLA和TP间关系的影响因子在乔木和灌木中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乔木,林下灌木有趋同进化趋势、SLA普遍较高且对气候更敏感,可能会在叶片内存储更多的磷来满足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草坪草活体浸水试验方法,研究3 种草坪草叶片在降雨截留发生时对截留在叶片表面水分的吸收过程, 并通过小尺度草坪及其与叶面积的关系获得了草坪草群体的最大吸水能力。结果表明,叶片吸水速率随时间变化 呈现幂函数关系,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3 种草坪草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干物质的最大吸水量存在差异,高 羊茅的单位叶面积叶片饱和质量最大,而单位干物质饱和质量最大的是早熟禾。得到了3 种草坪群体冠层叶片吸 水量与修剪高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市5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5种植物的滞尘量、计算空气污染耐受指数(APTI),结合生物学特征、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等对这5种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常绿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的是大叶黄杨,为1.41 mg/cm~2;其次是小叶黄杨,为1.19 mg/cm~2;再次是沙地柏,为0.66 mg/cm~2;小龙柏为0.53 mg/cm2;滞尘量最小的是凤尾兰,为0.46 mg/cm~2。5种植物APT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凤尾兰、小叶黄杨、小龙柏、沙地柏、大叶黄杨。植物综合评价结果凤尾兰为非常好,沙地柏为好,小叶黄杨、大叶黄杨、小龙柏为一般。  相似文献   

16.
高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为研究常绿木本植物对高温的抵御能力,以金叶女贞、金边黄杨、南天竹、海桐、红叶石楠为试验材料进行高温胁迫处理,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得到高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测定细胞质膜透性(EC)、叶绿素含量(chl)、脯氨酸(Pro)含量生理生化指标,运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其耐热性。结果表明:1)5种常绿灌木的高温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金边黄杨(62.62℃)、海桐(62.43℃)、金叶女贞(61.10℃)、红叶石楠(58.20℃)、南天竹(58.09℃)。2)5种常绿灌木的耐热性综合排序为:海桐>金边黄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南天竹。总体而言,这5种常绿灌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均可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屋顶绿化的潜在植物资源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良好的建筑采光条件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小气候、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楼间绿化对建筑采光条件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程度和具体影响因素,可以为北京市居住小区楼间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构建、绿地环境与景观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京地区居住小区多层住宅楼间绿地为对象,运用Photoshop、Image-Pro Plus及Rhino软件计算植物树冠疏透度并建立植物及建筑模型;使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模拟北京市光照情况,通过分析样本大寒日楼间绿地北侧建筑受光面的日照情况,探究影响建筑采光的多种因素。  结果  (1)研究样本居住区绿化常用木本植物50种,植物组成结构中乔木比例高且生长量均处于较高水平。(2)建筑朝向对采光条件的影响表现为:正南正北朝向的建筑采光条件最佳;当建筑偏斜角度相同时,受北京地区经纬度影响,朝向偏东的建筑采光条件优于偏西的建筑。建筑受光面日照时数随建筑间距的减小、建筑长度的增加而降低。(3)调研样本普遍表现(85%)为绿化严重影响建筑采光,样本建筑受光面普遍受到较大面积的影响,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1 ~ 4层;对建筑采光影响明显的楼间绿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常绿树过多、植物体量过大、植物与建筑距离过近等;乔木与建筑的距离小于5 m时对建筑采光有较大影响,大于5 m时依然对建筑低层采光产生影响。  结论  (1)楼间绿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乔木种类较多,常绿树较少,而少量常绿树种的高频度应用是造成建筑采光条件受到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2)建筑布局本身存在影响建筑低层采光的情况。(3)楼间绿化显著影响建筑采光,主要影响因素为植物体量,其次是植物与建筑的距离以及植物树冠疏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北京市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为研究地,探究不同基岩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差异性,为北京市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实验分别选择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各3座,通过样方调查,从物种构成、生物多样性、海拔梯度特征、相似性系数等方面对两种不同基岩的山体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花岗岩山体植被共计188种,隶属61科148属;白云岩山体植被共计95种,隶属38科80属;均以禾本科、蝶形花科、菊科为优势科,是两种基岩山体重要的植物修复种植资源来源。(2)采用对不同生活型分别进行测度的方法,得出北京市两种基岩山体植被之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可作为山体修复的重要材料。(3)对比花岗岩山体内部植物群落特征,发现彼此之间不具有一致性;对比白云岩山体内部植物群落特征,发现具有较高一致性。对比花岗岩、白云岩山体植物群落特征发现具有较高一致性。  结论  不同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的植物群落物种在优势科属上具有一致性,是花岗岩与白云岩山体生态修复的重要植物资源。通过比较各山体间的相似性,表明进行花岗岩山体植物修复时不能一概而论,应注意区分不同立地条件;而针对白云岩山体,则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和植物种类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35-138
[目的]筛选适合唐山地区生长、具有良好滞尘能力的园林植物。[方法]利用洗脱-质量差值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分析不同种类植物和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结果]不同植物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落叶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紫叶李、玉兰滞尘能力较强;落叶阔叶灌木中,黄栌、珍珠梅、木槿滞尘能力较强;草本植物中,萱草、二月兰滞尘能力较强;常绿针叶乔木中,油松、侧柏滞尘能力较强;常绿针叶灌木中砂地柏滞尘能力高于铺地柏;常绿阔叶灌木中金叶女贞滞尘能力最强。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为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草本植物。[结论]该研究为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有效提升了唐山市绿地生物滞尘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