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种植物醇提物体外抗松木蓝变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7种植物乙醇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松木蓝变菌——可可球二孢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荆、马尾松、阴香、湖北海棠、羊耳菊等5种植物提取物对可可球二孢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马尾松、阴香、湖北海棠抑制效果增强最明显,在10 mg/mL的药剂浓度下分别达到69.96%、87.30%和66.07%,是抗可可球二孢引起的木材蓝变的植物源药剂开发潜力植物,可为进一步筛选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植物源、新型、无污染的防木材蓝变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该研究基于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发出了石蜡防水剂与铜唑(CA-B型)防腐剂的复配体系,考察了复配体系处理材的防霉防蓝变性能。[方法]采用0.3%和0.5%2种浓度的CA-B和0.5%、1.0%、2.0%3种浓度的石蜡乳液制备复配体系,利用满细胞法浸注处理50 mm(L)×20 mm×5 mm的南方松(Pinus spp.)试材,根据国标GB/T18261-2000针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和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对复配处理材进行抗蓝变和抗霉变试验。[结果]石蜡乳液和CA-B均能改善木材的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但在一定范围内,石蜡乳液浓度增加对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略有负面影响。[结论]以期促进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阻燃处理对热改性橡胶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润湿性是木材的一个重要界面特性,直接影响其胶合和涂饰性能。以热改性橡胶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液滴法测定阻燃处理前后蒸馏水在热改性橡胶木表面的接触角,旨在比较阻燃处理对热改性橡胶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对热改性橡胶木的表面润湿性有显著影响,不同阻燃剂之间无显著差异。阻燃热改性橡胶木表面接触角减少,表明磷氮类复合阻燃剂可以改善木材的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研究基于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发出了石蜡防水剂与铜唑(CA-B型)防腐剂的复配体系,考察了复配体系处理材的防霉防蓝变性能。[方法]采用0.3%和0.5%2种浓度的CA-B和0.5%、1.0%、2.0%3种浓度的石蜡乳液制备复配体系,利用满细胞法浸注处理50 mm(L)×20 mm×5 mm的南方松(Pinus spp.)试材,根据国标GB/T18261-2000针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和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对复配处理材进行抗蓝变和抗霉变试验。[结果]石蜡乳液和CA-B均能改善木材的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但在一定范围内,石蜡乳液浓度增加对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略有负面影响。[结论]以期促进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改善木材表面物理性能,探索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的方法。方法以31年树龄的樟子松木单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压痕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结构、弹性模量、硬度、表面润湿性和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XRD谱图显示:在2θ等于17.0°、22.5°、35.0°附近仍具有木材纤维素3个结晶面(101、002和040)的特征峰;在2θ等于31.8°、36.3°附近出现了ZnO(100)、ZnO(101)的特征衍射峰。在基底温度为200℃溅射条件下,木材纤维素结晶度下降23.1%。纳米压痕载荷-压入深度曲线形状变化较大,弹性模量增大了6.6倍,硬度增大了23%;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为140.2°;表面的纳米氧化锌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在木材单板表面分布平整均匀。结论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结晶区没有形成影响,依然存在木材纤维素特征衍射峰,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增大了木材表面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使木材表面润湿性能从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接近氧化锌材料的超疏水性能;木材表面生长的氧化锌薄膜均匀,排列致密,表面平整,无裂痕。可见,利用磁控溅射法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能够制备理想的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球孢白僵菌规模化生产路径,以葡萄糖、蛋白胨及无机盐为固体基础培养基,研究碳量(8~24 g?L‐1)和C/N(10∶1~100∶1)对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除B72菌株外,其余菌株在C/N为10∶1的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的生长.B76菌株在碳量为24 g?L‐1,B70、B246和B252菌株在碳量为16 g?L‐1时,菌丝生长最旺盛.碳量为24 g?L‐1、C/N为20∶1的营养条件,最适宜B72菌株的生长.适宜B72和B76菌株的产孢条件均为碳量24 g?L‐1、C/N20∶1;B70、B246和B252菌株的最适产孢条件分别为碳量24 g?L‐1、C/N40∶1,碳量8 g?L‐1、C/N10∶1和碳量16 g?L‐1、C/N60∶1.培养基中C/N对球孢白僵菌菌株生长和孢子形成影响作用高于碳量,低C/N营养条件利于多数菌株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最适培养基筛选和遗传转化筛选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在4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发现球孢白僵菌在L-broth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PDA培养基上产孢最快。进一步研究包括除草剂和潮霉素B等10种抗生素在L-broth培养基上对球孢白僵菌菌丝体和原生质体的生长抑制作用。球孢白僵菌菌丝体在150mg/L除草剂的培养基上生长被完全抑制,球孢白僵菌的原生质体在25mg/L除草剂的培养基上生长被完全抑制,潮霉素B和其他抗生素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转化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时,可以以抗除草剂基因为转化筛选标记。  相似文献   

8.
蓝变木材漂白试验表明:试剂质量分数和酸碱度对黄蓝轴色品指数b*及总色差△E*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处理时间也达到了次极显著的水平.蓝变木材脱色处理最佳组合为:脱色剂质量分数为3%,处理时间3h,温度为40℃,pH=7时,樟子松微薄木材蓝变可以脱出.其它木材脱色配方略有不同.质量分数3%以上的脱色剂TSBL药液即可脱出木材蓝变.pH值对蓝变木材脱色影响明显,当脱色剂处于酸性状态,蓝变木材色斑可以去除;当脱色剂处于碱性状态,大于7时,蓝变色斑不能脱出.脱色效果、脱色深度与处理时间有直接关系,处理时间越长,脱色深度越深,效果好;反之则差,甚至蓝变不能脱出.泡桐木材由于渗透性差,需要5 ~9h才能脱出蓝变.樟子松、橡胶木、香樟木和竹子较泡桐材渗透性好,3~7h即可脱出蓝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并探究其性能,旨在提高3-碘-2-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在木材中的固着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使其具有长效缓释性能,拓宽其在木材防霉领域的应用范围。【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SiO2粉末为囊壁,以IPBC为囊芯,采用真空共混法制备纳米SiO2-IPBC微胶囊木材防霉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耐光老化和缓释性能分析等方法对微胶囊进行表征;以橡胶木为研究对象,可可球二孢、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为被试菌种,对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处理的橡胶木抑菌效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微胶囊防霉剂的综合性能指标。【结果】纳米SiO2-IPBC微胶囊呈规则球状,粒径分布在20~100 nm之间,包覆率达46.33%。微胶囊发生热失重温度为120~280℃;经紫外灯照射60 min仅产生轻微黄变。微胶囊在质量分数20%的乙醇水溶液中,前60 min释放速率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培养条件下苜蓿假盘菌培养特性及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形态、颜色及产孢等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共同培养特征为:菌落球形和不规则形,粉色、灰色、灰黑色、浅棕色和黑色,菌落外被茸毛状菌丝,大小为1.0~3.0 mm左右,菌落直径为菌落高度的1/3~1/2;粉色菌落表面光滑无菌丝包裹,不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番茄培养基和V8 CaCO3培养基上以黑灰菌落为主,菌落平均直径为1.5 mm,子囊盘成熟率高于其他培养基,苜蓿汁液培养基上菌落黑色且小,平均直径为1.15 mm,产生的粉色菌落较其它培养基上的大,子囊盘成熟率低于番茄培养基和V8 CaCO3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和产孢等特性差异较大,除OA培养基外,均产生分生孢子样结构.该菌适宜的分离方法为常规组织块分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指导。【方法】以海南发病槟榔园健康槟榔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平板稀释梯度培养法分别分离槟榔根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应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菌液对3种槟榔根部病害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奇异根串珠霉菌 (Thielaviopsis paradoxa)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初步验证拮抗菌株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等筛选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出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wrj-2-5的抑菌率最高,为74.07%;菌株wrj-2-5菌液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刀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70.00%以上。综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分析结果,将菌株wrj-2-5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rj-2-5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对照组发病率为60.00%,试验组长势正常未发病。拮抗菌wrj-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1.5 g、葡萄糖1.5 g、 MgSO4·7H2O 0.2 g、水1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40 r/min、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36 h、初始培养基pH 6、初始接种量8%。【结论】菌株wrj-2-5为铜绿假单胞菌,其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孢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研制槟榔根腐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2.
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橡胶树叶斑病是广东、海南、云南地区橡胶树的一种新病害,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经鉴定的主要代表菌株,采用实验室常规法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范围为6~8;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min;最适菌落生长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影响,在24h光照菌丝生长最快。10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多菌灵EC50最低,为0.0675μg/mL;其次为甲基硫菌灵,EC50为0.2019μg/mL。可见,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高温适生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可以用多菌灵、丙环唑、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13.
以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从5种常用培养基中筛选最适合木贼镰刀菌生长的培养基,再通过正交试验对所选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木贼镰刀菌在SDAY培养基上生长最快,速率达6.736mm·d~(-1);直径最大,为56.33mm;产孢量最大,达到3.66×107cfu·mL~(-1)。正交试验优化后,最适合木贼镰刀菌生长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0g、葡萄糖48g、酵母粉1.5g、琼脂15g、蒸馏水1L。  相似文献   

14.
菌药复配可弥补各自的不足,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明确球孢白僵菌SCAUJH19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的相容性及其联合毒力和复配制剂,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甲维盐和球孢白僵菌SCAUJH19混合后对菌株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球孢白僵菌SCAUJH19与甲维盐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并根据最优菌药组合对复配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SCAUJH19和甲维盐有较好的相容性;0.5~20 mg/L甲维盐处理的球孢白僵菌SCAUJH19在第3天时孢子萌发率为96.11%~98.01%;在第7天时0.5 mg/L、2.5 mg/L、5.0 mg/L甲维盐处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的菌落直径分别为42.95 mm、44.50 mm、41.98 mm,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球孢白僵菌SCAUJH19和甲维盐组合1×108孢子/mL+1.5 mg/L、1×108孢子/mL+0.5 mg/L和1×107孢子/mL+1.0 mg/L第7天时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和95...  相似文献   

15.
对杯鞘石斛链格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 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对其生长和产孢有一定的影响。链格孢病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在40℃几乎不能生长;最适宜的p H值为5~6;25℃12 h/12 h(L/D)光暗交替培养产孢量最多;能较好地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和淀粉碳源,但对不同的碳源利用有差异;供试氮源中,在含硝酸铵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直径最大,而含甘氨酸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表面热改性木材是一种常见的室外用木材,但易受光照和水分的作用发生老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探究一种有效可行的改性方法提高表面热改性木材的耐老化性能十分必要。方法本研究采用二氧化钛(TiO2)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单独或复合处理作为表面热改性的预处理手段,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其微观结构和表面物质的变化,探讨了不同处理手段对于提高表面热改性木材耐老化性能的改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结果TiO2或PDMS单独改性处理不能有效提高表面热改性材的耐老化性能。TiO2/PDMS复合改性处理有效提升了表面热改性材在老化过程中的颜色稳定性、疏水性能和耐磨性能,这是TiO2的紫外屏蔽效应和PDMS的防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木材表面形成的纳米TiO2能够散射、反射和吸收紫外光,防止木材内部组分因吸收紫外光发生剧烈降解,PDMS可减少TiO2颗粒因水分和摩擦影响而产生的流失。结论TiO2/PDMS复合改性处理对改善表面热改性材耐老化性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3-碘-2-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是一种有机溶剂型广谱杀菌剂,水溶性差,其在高温或紫外光照下易分解,因此对IPBC制剂进行改进并提高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IPBC为囊芯,乙基纤维素为囊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IPBC微胶囊木材防霉剂。激光散射粒度仪检测结果显示,IPBC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在30~172 nm,微胶囊的平均粒径(D_(50))为58 nm;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显示,质量百分数0.15%的IPBC微胶囊的包覆率为71.57%,载药量为25.85%。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15%和0.3%的IPBC微胶囊溶液处理橡胶木试件,检测其对可可球二孢及哈茨木霉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2种浓度的微胶囊对哈茨木霉霉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与质量分数为0.3%的IPBC微胶囊溶液相比,0.15%的IPBC微胶囊溶液对可可球二孢的抑菌效果较低。本研究为橡胶木新型防霉剂的开发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观察相应的种子液中菌丝球的生长状况及其菌丝球数量、干重等指标,从4种发酵培养基中选出最适合苇蘑菌丝生长的初始发酵培养基,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该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 g/L、乳糖15 g/L、酵母膏4 g/L,自然条件下的p H值。通过最适培养基培养后,苇蘑菌丝干重提高到18.26 g/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水稻恶苗病菌(串珠镰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麦芽糖琼脂培养基和察贝克氏培养基最适合病菌菌丝的生长,PSA培养基最适宜孢子的产生;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5~35℃(最适30℃),适宜pH为6~10,菌落产孢的最适pH为8;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明显,但以全暗条件下产孢量最大;在测试的碳源中,鼠李糖、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菌丝生长,甘露醇和淀粉最适宜产孢;氮源中以硝酸钾最适宜菌丝生长,尿素最适宜产孢。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菌对孔雀石绿不敏感,对淀粉和硝态氮的利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