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荒湖区粉砂粘壤型水稻土冬灌漚田,在漚田期間发生断水,称为断水漚田。对于这种断水漚田的水稻效应(即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表現效果的总称)以及土壤肥效影响问题,作者曾做过調查和研究。現将所获材料逐款分析如下。一、断水漚田的水稻效应在漚田水稻效应調查中看出,不断水漚田与断水漚田,以及不同断水时期、断水时間、断水次数的漚田,它們的水稻效应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一) 断水沤田与不断水沤田的水稻效应调查証明:断水漚田的水稻效应远较不断水漚田的差;几乎与晒垡耕作的水稻效应相近  相似文献   

2.
一徐河公社位于桐城县圩畈地区,是全省粮食生产上的一面紅旗,也是1965年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出单位之一。全社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亩田地,其中水田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六亩。这个公社自1961年起,粮食生产連續五年超“綱要”。1964年粮食亩产一千零二十四斤,闖过了千斤关。1965年,在党的正确領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虽然自然災害頻繁,粮食生产形势还是大好的。預計年亩产一千一百多斤,可能达到一千二百斤。全社一万零四十四亩早稻,在遭受早期低溫、雹災,中期风災和后期旱災的情况下,亩产仍达七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增产两成多;一万零八百三十五亩双季晚稻,在早期抗旱插秧和长期低溫的情况下,預計亩产仍在五百斤左右。由于县委和样板工作队不断总結推广了这个公社的高产經验,因而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同等条件的十二个公社近十一万亩田大面积的均衡增产,1965年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襄垣县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降雨相对集中,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有效积温3300℃,无霜期155天以上,年降水量550 mm,具有谷子生产的优越气候条件,但谷子产量总体不高,费工费时,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旱平地一膜四行V形沟穴播谷子技术模式,采用V形沟集水、播种孔渗水,集无效降雨为有效降水,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地膜全覆盖减少暴雨对土壤冲刷打压,减少了丘陵山区水土流失,耕作层变疏松,根系平铺伸展舒适;水、气、温、肥协调,谷子耐旱能力增强。2019年全县利用该技术种植的谷子达3000亩,平均亩产量275 kg,比常规对照亩增产145 kg。  相似文献   

4.
位于太行山麓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在1965年大旱年份,又获得了第三个谷子丰收年。全大队共种谷子503.3亩,平均亩产643.5斤(包括间作14.1斤),比丰收的1964年增产8.9%。比1963年增产26.9%,比常年1962年增产65.4%。并出现了700斤以上的地块178.5亩,其中有6.91亩谷田平均亩产920.3斤,特别是有0.85亩谷田,平均亩产达到954斤,创造了当地谷田最高丰产新记录,为谷田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样板地块。  相似文献   

5.
漚田俗称冷水田,占我国南方水稻田面积六分之一左右,分布在低洼地,山区在两谷之中,平原在位地,圩田在圩心,終年漚水。土壤在长期瀦育下,受水湿影响,土性冷,較粘重,在不同含水量时,物理机械属性变化很大,多属粘砂和粘壤质水稻土。一年大都种植一季水稻。这种田泥脚层深度一般在30厘米,无底隔层的老漚田有深达80厘米的。人牛下田作业,深陷泥中。农民以“牛平肚臍,人齐胯”的农諺来形容漚田中耕作的艰难。漚田作业勞动强度大,工效低。耕头遍田一人一牛工效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积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目前,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由于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全县有冷浸田、烂泥田2000hm2以上,这类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水稻地膜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试验、示范,取得良好增产效果.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增产13.7~21.2%.该项技术推广,使全县再生稻平均单产840.0kg/亩,示范方平均单产908.0kg/亩.  相似文献   

7.
怀远县城北公社邵圩大队,1965年第一次試种的一百七十亩黄麻,获得了亩产八百二十斤的好收成。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質,浙江黄麻輔导員陈水根同志和干部群众一起,在总結漚洗(艹冏)麻經驗的基础上,結合黄麻发酵特点,摸索出“半整株漚洗法”漚洗黄麻成功。所謂“半整株漚洗法”,就是先将鮮麻秆放在水中漚浸到一定程度,捞出剝下麻皮,然后再把麻皮放在水中浸漚。一、主要优点1.适时收麻,提高产量和質量。采用半整株漚洗法,砍下的麻株不需要随时剝皮,能在收获适期集中力量加快收获,避免成熟过度,降低产量和品質。2.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半整株漚洗法每人每天剝干熟麻皮六十斤,整株漚洗法每人每天剝干熟麻皮三十斤,鮮皮漚洗法每人每天剝干熟麻皮二十五斤。半整株漚洗法不需要竹竿、繩索和木桩,減少了生产投資。  相似文献   

8.
1964—1965年,我们在油菜高产综合试验样板田中,进行“简易移栽”(即移栽油菜前,土地不耕不耙,把油菜直接移栽在稻板上)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本场3.83亩简易移栽的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387.6斤,其中1.71亩平均亩产417.93斤,比同一块田内,同样栽培条件的4.78亩耕作油菜增产11.15%,比66.8亩样板田增产13.79%。  相似文献   

9.
我县油菜栽培制度过去主要是中稻——油菜,一年两熟制。近年来,随着水稻的改制,双季稻大大发展,因而早茬油菜大大的缩小了。1964年全县播种油菜3万多亩,早茬(中稻、一晚)油菜面积占全县油菜播种总面积的35.5%,而迟茬则占64.5%。油菜栽培制度改革后,同样获得了油菜的增产丰收。全县油菜平均亩产93斤,比1964年亩产76斤增长26.3%。同时出现很多高额丰产的典型大队、生产队及丰产田。 1965年油菜的增产丰收,为我县进一  相似文献   

10.
漚田绳索牵引机的试验研究工作,从1961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基本查明了江苏省里下河漚田地区耕作机械化的农业技术;研究设计出南-4103型漚田绳索牵引机和配套苏61—1型漚田船式双向双鏵犁。经过反复性能试验和近万亩次生产试用考验,证明这种机组技  相似文献   

11.
湖阳公社位于当涂县东南边缘,三面为石臼、丹阳两湖环绕,南邻江苏高淳县境,是一个低圩水网地区。耕地面积九千九百六十五亩,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人,人多地少。自然肥料湖草、泥肥等比较多。双季稻在这里虽然种过多年,但晚稻品种单一,一向栽培晚熟秈型小红稻,产量不高。1965年在县委提出“为革命种田”的号召下,全社广泛讨论晚稻超早稻的增产途径,大胆更換双晚品种,选用农垦五十八作双晚栽培。全社共栽三千零八十亩,平均亩产四百七十斤,比往年小红稻增产三成左右。其中样板大队(塘沟大队)三百一十四亩,平均亩产六百六十斤,第二生产队三十三亩,亩产八百零六斤,全大队第一、三、五生产队均出现一至三亩不等的千斤高产田。从全社产量来看,这个公社1965年大力扩种农垦五十八作双季晚稻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实践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2.
沿江荒湖圍垦区粉砂粘壤型水稻土冬灌漚田效应及断水漚田的土壤肥效问题已有过报道。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荒湖圍垦区粉砂粘壤型水稻土漚田的耕作制,作者在冬灌漚田效应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连年冬漚期间土壤效应问题。茲将所获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紅萍是大有推广价值的水生綠肥,它具有繁殖快、肥效高、成本低等特点。本所1965年稻田养萍一百七十六点八亩,占稻田面积35%,并在蕪湖县保丰公社样板田内放萍三点一二亩,均普遍获得增产。稻田养萍以后,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二十八点三六至一百二十八点三五斤,增产幅度为8.0—18.06%。实践証明,稻田养萍确实是多快好省地解决肥料問題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条新途径。为了肯定稻田养萍的增产效果,1965年我們在所内外进行了有关的肥效对比試驗。現将試驗結果初步加以归納,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河津县正茬花生面积逐年缩小,麦田套种花生面积迅速扩大,产量稳定增长。1987年全县麦田套种花生5万亩,比1985年的2.5万亩翻了一番。1988年扩大到6.2万亩,占全县花生总播面积的82%,套种花生平均亩产220公斤(比1987年增产20公斤),最高亩产350公斤。套种花生比麦收后复播花生亩增产70多公斤,加上前茬小麦,一般亩产值640元以上,比一料田增值9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庆元县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中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地膜水稻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的试验、示范.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合计增产13.7%~21.2%.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840.0kg,示范方平均亩产908.0kg.  相似文献   

16.
来宾县平塘公社继去年取得棉粮双丰收之后,1965年大树高产样板,采取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结合,培育19.7亩早棉样板田,取得平均亩产皮棉121.6斤。其中第七生产队干部、社员和区农科院蹲点技术人員种的1.004亩样板田,创造了亩产皮棉201.54斤的高产纪录。棉花样板田促进了大面积增产,如平塘村七个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临县孙家沟大队地处湫水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1958年以前产量低。自1957年开始综合治理,进行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至1965年止,共修梯田738亩,埧地18亩,基本上达到了农田梯田化。孙家沟在建好基本农田的同时,也注意到摸索种好基本农田的农业技术措施。1960年以后年年增产,亩产均  相似文献   

18.
免耕种麦是三麦耕作方式上的一项改革,在我县发展较快,增产效果较好。但免耕形式较多,有找削,劈沟,旋耕灭茬等。这些仅是少耕或半免耕,且花工仍较多。1983年开始,我县试行坌沟压板麦全免耕方法。1984年发展到3万多亩,1985年秋播全县达50.65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85.2%。实践证明,坌沟压板麦,在阴雨年景是抗灾措施,在正常年景是省工、省本、低耗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公社魏家沟大队下平家沟生产队,自从1963年开始,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习惯,利用瘠薄耕地种植草木樨,实行草田轮作以来,土地越蒔弄越细,粮食产量稳步增长。1963年该队种粮谷1,074亩,种草木樨60亩,产粮60,500斤;1964年种粮谷874亩,种草木樨260亩,产粮77,000斤;1965年种粮谷735亩,种草木樨415亩,产粮达到了9万多斤。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龙海县黎明大队水稻高产再高产样板点1965年早稻继续取得大面积高产。3,000亩早稻,平均亩产852斤,较1964年增产5.8%。 1965年早稻之所以取得高产,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党支部加强对样板田的领导,突出政治,提高群众为革命种田、为革命而搞样板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推广黄海澄、潘无毛的经验和科学实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