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甘蔗间种大豆的生产概况、间种模式、栽培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甘蔗地间种春大豆试验示范,积极探索石山区农作物间套种的成功模式,提高复种指数,解决石山区土地资源少、农业产出较低等问题,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以甘蔗间种马铃薯为例,说明甘蔗间种能够丰产丰收;能够稳步促进蔗糖业发展。与此同时,对梁河搞好间套种提出一些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6.
甘蔗间套种鲜食玉米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家爱  林琳 《广西农学报》2011,26(3):29-31,35
甘蔗间种玉米,属高秆作物间或套种高秆作物,多年来在业界内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甘蔗间种玉米,玉米对甘蔗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不能提倡。上思县三年的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种可以使甘蔗和玉米协调生长,可提高甘蔗地的复种指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章论述甘蔗地套种鲜食玉米的可行性并介绍关键技术,为今后广西推广甘蔗地间套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索甘蔗—花生间套种的最佳模式,为当地生产中甘蔗—花生的合理间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糖29号甘蔗品种和桂花22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常规甘蔗种植行距(1.0m)和宽行距(1.2和1.4 m)下间种不同行数(0、1、2行)的花生,分析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蔗茎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甘蔗种植行距相比,宽行距种植时甘蔗萌芽率、有效茎数及产量有所下降,甘蔗分蘖率、茎径有所提高.在相同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萌芽率、株高整体上相对提高,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整体上相对减少.与不间种花生相比,1.0和1.2m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产量显著下降(P<0.05,下同),1.4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甘蔗显著增产2.4 t/ha.宽行距下不间种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下降,间种花生后经济效益增加,且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高,达3.132万元ha.[结论]适当的甘蔗—花生间套种方式可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且以1.4 m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8.
甘蔗间套种玉米有隔行间种、行行间种等2种方法,不同方法对甘蔗产量影响不同;新植蔗和宿根蔗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甘蔗产量有不同的影响,新植蔗每667 m~2间种玉米1 127株以下、宿根蔗每667 m~2间种1 262株以下比较合适;玉米间套种时间过早造成甘蔗产量减产,一般在新植蔗幼苗长到2叶1心、宿根蔗出苗达30%时播种玉米,不影响甘蔗的生长;生育期短、株高较矮、株型紧凑、叶片较窄的玉米品种,对甘蔗产量的影响较小;甘蔗套种玉米对甘蔗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系),为发展甘蔗间套种提供良好的春大豆材料,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方法]结合2011年试验结果,2份产量较好的材料继续参加筛选试验,另外7个本地区新选育品种(系)或大面推广品种和6个从外省新引进的品种用于甘蔗间套种筛选试验,调查了品种(系)的抗病性、产量性状及田间农艺性状等。[结果]15个春大豆品种(系)中,抗霜霉病的材料6份,产量较高的春大豆品种(系)有华春1号、桂603、桂春8号、桂春10号桂610和泉豆7号,产量分别为3 124.95、2 666.70、2 550.00、2 416.64、2 374.94、2 333.40 kg/hm2。[结论]结合大豆材料的产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筛选出桂603、桂春8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4个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探索、开展新植甘蔗间套种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是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收益的新方向。对文山市新植甘蔗间套种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文山市大面积推广合理的甘蔗间套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13.
正1深耕土地,合理套种耕地深度20 cm左右,甘蔗根系大部分集中在15~40 cm。套种大豆的甘蔗地行距在100 cm以上,一般行距为l10 cm较理想。甘蔗间套种大豆因种植甘蔗深耕深耙开沟后再起垄,达到了种植大豆的整地要求即可直接播种。大豆播种在甘蔗垄墒上或甘蔗播种沟的侧边,下种采用穴播,穴距20 cm左右,深度3~5 cm,每穴2~4粒种子,种子与蔗根应保持15 cm以上的距离,每亩用种量2~3.5 kg  相似文献   

14.
甘蔗间种套种矮秆作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胜林 《吉林农业》2011,(7):148-149
甘蔗作为我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具有生长周期长、蔗行距较大等特点,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甘蔗的产量以及农民的收入,采用隔行间种套种矮秆经济作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甘蔗的特性,探讨甘蔗问种套种矮秆经济作物技术以及其具有的优点,并在实际生产当中进行延伸与推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早2号大豆为试材,以不同模式进行间套种,通过对其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试验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间套种模式对木薯与大豆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间套种模式对木薯和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在固定的木薯种植规格下,以每畦2行木薯间种3行大豆的模式的纯收入最高。  相似文献   

16.
<正>海伦市地处北方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为了充分利用光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热资源,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在玉米与矮秆作物间套种技术上进行了不断探索,配套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海伦市在乐业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落实了农业部玉米间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半收敛型玉米品种与优质的大豆作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间种的科学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4个普通玉米品种、2个鲜食玉米品种在甘蔗行间种植,调查分析玉米甘蔗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性状差异,对甘蔗株高、有效茎数的形成、甘蔗产量及全年收益有一定的影响。鲜食糯玉米品种玉美头601、桂糯519和普通玉米品种浚单20植株矮、生育期短,间种甘蔗植株高,有效茎数在81778-84325条/hm2,甘蔗产量在112.6-116.1t/hm2,与单种甘蔗的有效茎数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间种其它玉米品种甘蔗有效茎数、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比单种甘蔗效益高443.8-11393.8元/hm2,适合用于甘蔗间套种。  相似文献   

18.
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的效益(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甘蔗套种西瓜、大豆对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为蔗区推广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设置4个施肥处理:CK_1(甘蔗单种,不施肥),CK_2(甘蔗单种,施化肥),T_1(甘蔗套种西瓜,施化肥+牛粪),T_2(甘蔗套种大豆,施化肥+牛粪)。结果表明,与CK_2相比,T_1处理的甘蔗增产2.5 t/hm~2,西瓜产量1.02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3 090元/hm~2;T_2处理的甘蔗减产7.61 t/hm~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豆产量0.35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720元/hm~2;西瓜肉总塘含量为8.59%,大豆粗蛋白含量为36.15%,达到了同类农产品的品质指标。甘蔗+西瓜、大豆的套种模式与甘蔗单种模式相比,提高了经济效益,T_1处理增加的经济效益远高于T_2处理,适合于水肥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的蔗区推广,T_2模式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不同行距间种不同行数大豆对甘蔗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行距1.0 m,间种2行大豆,经济效益最佳,达到32 823.0元/hm2,该模式是生产中适宜推广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早熟大豆品种与甘蔗间作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9个早熟春大豆新品种(系)与甘蔗间种,桂早一号、S97-17、S97-101三个品种(系),早熟、高产、耐阴性强,比较适合与甘蔗间种;其次为稍迟熟、高产、耐阴性中等偏上的桂98-1和桂199。甘蔗与大豆行比以1:2为宜。间作前期,对甘蔗分蘖生长有一定影响。后期加强管理,甘蔗则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