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晁燕  申志新  王国杰  杨成  祁得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39-14140,14212
[目的]探究拟鲶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黄河种群与大通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水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获得拟鲶高原鳅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拟鲶高原鳅2个种群共47个个体均获得Cytb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 bp),共定义了12个单倍型。拟鲶高原鳅黄河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于大通河种群。[结论]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引入外来种可能引起了拟鲶高原鳅黄河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同时,拟鲶高原鳅黄河种群和大通河种群间存在显著的分化,建议在实践中应将2种群分开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青海北川河流域拟鲶高原鳅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拟鲶高原鳅的基础生物学资料,为青藏高原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2015年在青海北川河流域4季采集拟鲶高原鳅,运用传统生物学测定和渔获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按照W=0.017 0L~(2.698 7)(R~2=0.956 2),拟鲶高原鳅中b值与3差异显著(P0.05),为异速生长。拟鲶高原鳅样本中,3~+为优势年龄个体,占58.5%,最大年龄5~+。拟鲶高原鳅体长与头长的关系式为:HL=0.149 8 L+0.592 3(R~2=0.816 2);体长和尾柄长的关系式为:PL=0.108 0 L+0.460 6(R~2=0.707 5);拟鲶高原鳅体长和体高的关系式为:H=0.153 1 L+0.134 8(R~2=0.850 5);拟鲶高原鳅体长和体宽的关系式为:BW=0.111 3 L+0.198 8(R~2=0.804 0);拟鲶高原鳅的渐进体长和体重分别L∞=10.32 cm,W∞=9.24 g,t_( 0)=-0.834 5,拐点年龄t_i为2.14,丰满度系数为1.509 1±0.256 5。研究表明:拟鲶高原鳅异速生长,机体偏瘦,生长不稳定,雌雄个体差异显著(P0.05),拐点年龄偏大,小型化趋势,是青藏高原渔业中亟待保护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拟鲶高原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间采集的113尾拟鲶高原鳅为试材,运用生物学测定和渔获物统计法对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拟鲶高原鳅进行了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拟鲶高原鳅种群资源衰竭趋势加剧,形态学特征在不同河段有所变化;体长与全长、体长与肠长的相关性较为合理;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性关系式W=0.284 5 L1.3556(r2=0.871 5),体质量与肠长的相关性关系式W=0.128 4 LT1.660(r2=0.820 6),体质量与体高的相关性关系式W=2.243 0 H0.680(r2=0.841 8);摄食率较大,充塞度级别较高,大部分为3级以上,丰满度系数为2.428.试验表明,青海大通北川河流域支流半脑山地区的溪流中发现的拟鲶高原鳅,雌雄比例不合理,性成熟个体较少,个体生长比不合理,亟待保护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似鲇高原鳅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似鲇高原鳅转录组测序数据库,获得LEAP-2基因序列。【结果】cDNA序列为2253 bp,其中5’非编译区(UTR)为270 bp, 3’UTR为1698 bp,开放阅读框为285 bp,编码94个氨基酸。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LEAP-2信号肽包含28个氨基酸残基。似鲇高原鳅的LEAP-2与西藏高原鳅LEAP-2聚在一支,置信度为99%。组织分布结果表明,LEAP-2在健康似鲇高原鳅的鳃、肾脏、肝脏、肌肉、胃、脑、肠道、脾脏、皮肤、眼睛和心脏共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似鲇高原鳅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是鳃中表达量的2000多倍。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作用下,似鲇高原鳅LEAP-2 mRNA表达量在各免疫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粘膜相关组织皮肤、鳃和肠道中,细菌侵染后LEAP-2出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在系统性免疫组织脾脏、肝脏和肾脏中,肝脏中的LEAP-2在细菌侵染24 h时显著上调表达(P0.05),随后下降;脾脏中LEAP-2先下降表达,随后显著上调表达(P0.05),最终恢复到正常表达水平;肾脏中的LEAP-2在攻毒96 h上调表达(P0.05)。【结论】似鲇高原鳅LEAP-2参与了机体对抗致病菌侵染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似鲇高原鳅在循环水系统中的最适养殖密度,为人工繁殖似鲇高原鳅的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似鲇高原鳅初始体重为(88±5)g/尾,养殖密度为1.27、2.54、3.81、5.08、6.35、7.62和8.89 kg/m2,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似鲇高原鳅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饵料系数、存活率、脏体比和肝体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养殖鱼类群体体长和体重等指标出现分化,养殖密度与肝体比和脏体比呈负相关,循环水养殖适宜密度为6.35 kg/m2.[结论]不同养殖密度差异体现在肝体比和脏体比方面,从成本和效率出发,综合增重率、饵料系数等生长指标,推荐养殖密度为6.35 kg/m2,养殖上市前应该进行适当肥育,以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溶氧量条件下孵化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初步探讨叶尔羌高原鳅人工繁殖的孵化条件。本实验每组只设置一个变化因子,其余因子参照其他鱼类资料和前期所做的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设置参考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变化对比中,在18~20℃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18℃孵化率最高;盐度变化条件下,盐度为3‰~4‰时,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盐度4‰孵化率最高;在溶氧设置变化时,溶氧偏高的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溶氧12mg/L孵化率最高。初步探究叶尔羌高原鳅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孵化水体温度为18℃、盐度为3‰~4‰,溶氧为7~12 mg/L,在该条件下,该鱼的孵化率较高。同时为保护和开发养殖叶尔羌高原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线粒体D-loop控制区全序列分析澜沧江上游表村(BC)、叶枝(YZ)、里底(LD)以及乌弄龙(WNL)等4个群体,共计77尾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为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921 bp的D-loop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变异位点22个,其中,单一变异位点8个,简约变异位点14个,定义单倍型21个;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7~0.942,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5 16~0.005 72;里底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表村群体最低,且各群体呈现出"高Hd低π"遗传多样性模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7.91%),2.09%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各群体之间不存在遗传分化(Fst=-0.021 3,P=0.805);表村和里底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0.005 67),叶枝和乌弄龙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05 11);核酸中性检测结果均不显著(Tajima’s D=0.624,P=0.737;Fu’s Fs=-0.669,P=0.377),核酸错配未呈"泊松"单峰分布均表明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近期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念、表现、可能机理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对小麦体细胞无性变异的研究进展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对了解、研究和利用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都有参阅价值。  相似文献   

9.
叶尔羌高原鳅,地方名狗头鱼,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鼓鳔亚属,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而分布于疏勒河、弱水(包括嘎顺诺尔、索果诺尔)水系的,则为其亚种——河西叶尔羌高原鳅。1998-2007年,塔里木大学的相关人员对其洄游、繁殖、生活等习性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和研究。特对叶尔羌高原鳅引种试验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原鳅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有120多个品种,分布在我国的约有105种.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外发布了最近发现的高原鳅属新品种——祁连高原鳅.  相似文献   

11.
土鲶(Silurus asotus Linnaeus),鲶科,又名鲶鱼、塘角鱼、土虱、怀子、鲇鱼、江鳅,全国各主要水系均有分布。因其刺少肉多,脂肪多,营养价值较高,对身体瘦弱者、老人、手术后的病人恢复体力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产妇食用可起到催乳增乳作用。近年来,土鲶市场需求较大,价格较高,一……  相似文献   

12.
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取自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82尾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和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片段长1 140 bp,D-loop序列片段长934 bp,在D loop中发现6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单一变异位点,D-loop序列中检测到7个单倍体,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在0.083至 0.282之间,其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范围为0.000 09~0.000 32。3个采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全部样本的Cytb序列均一致,不存在变异,4种碱基T、C、A、G含量分别是28.3%、28.6%、28.1%、15.0%,AT含量较高。D-loop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 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变异系数FST=-0.008 9,总遗传变异中,各年度种群内变异为100.89%,年度种群间变异为-0.89%,变异主要来自年度种群内部。  相似文献   

13.
棉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着广泛的无性系变异,概括起来可分为3类,植株水平上的变异,细胞水平上的变异和分子水平的上的变异,棉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变异广泛,变异频率高,后代稳定快等特点,选育优点新品种(系),创造优异新种质等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棉花品种改良上的主要应用,该指出了这一生物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该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 Zhu et Cao)幼鱼在不同pH值下的存活率及生存状况,分析了酸碱性水对秀丽高原鳅的影响。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对强酸碱性水应激反应较大,体表及腮丝腐蚀严重,直接改变了水体中各项理化因子,对鱼类生存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在pH值10.55的实验组中,96 h内幼鱼存活率为40%,而在pH值4.15的实验组中,96 h内幼鱼存活率为60%。研究表明,秀丽高原鳅幼鱼的适合生存pH值为4.55~10.15;结合秀丽高原鳅在自然水体中的pH值,该鱼幼鱼更能适应酸性环境,属耐酸性的鱼类。  相似文献   

15.
杨成  申志新  王国杰  晁燕  祁得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95-15396
[目的]探究拟硬刺高原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程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获得拟硬刺高原鳅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拟硬刺高原鳅3个种群共58个个体均获得Cytb基因的全长序列(1 140 bp),共定义了20个单倍型,拟硬刺高原鳅宝库河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于黄河种群。[结论]拟硬刺高原鳅黄河种群和宝库河种群间存在显著的分化,建议在实践中将2种群分开管理和保护,以达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变动及资源评估.[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940尾,运用资源评估方式,研究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生态学.[结果]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298/年,雄性为0.400/年;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257/年和0.286/年;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41/年和0.114/年.叶尔羌高原鳅的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138/年和0.285/年,该种群目前开发不合理.叶尔羌高原鳅属于r-选择生活类型鱼类.在生态资源管理中,叶尔羌高原鳅最大持续渔获物MSY=0.000122,捕捞努力量FMSY=0.006 85.[结论l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大个体鱼类数量锐减,繁殖潜力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型化趋势明显,种群资源遭到破坏,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盐碱胁迫下机体耐受和行为变化。【方法】以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生态急性毒理学试验方法,限定低温环境(13±0.5)℃,测定不同盐、碱浓度下高原鳅属鱼类耐受和喜好程度,分析低温环境中盐、碱胁迫对塔里木河水系特有叶尔羌高原鳅毒性影响。【结果】p H 6.5~7.5、温度(13±0.5)℃下,叶尔羌高原鳅12、24、48、72、96 h时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0870‰、15.2560‰、14.1960‰、13.2990‰、12.9180‰,安全值为4.1676‰;叶尔羌高原鳅12、24、48、72、96 h时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1590、9.9776、9.5076、8.6485、4.5220 g·L~(-1),安全值为2.7179 g·L~(-1)。对于盐碱胁迫下,叶尔羌高原鳅行为喜好程度则表现出4‰为主要盐度喜好停留区,而3~4 g·L~(-1)则为碱度喜好的范围值,行为特点相类似。研究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低温下盐碱毒性耐受有所减缓,行为喜好表现有所不同,塔里木河水的盐碱化严重抑制叶尔羌高原鳅的生长发育,造成其资源锐减。【结论】本研究旨在为叶尔羌高原鳅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人工养殖环境下叶尔羌高原鳅摄食量和主要消化酶的昼夜节律。在水温恒定(20±0.5)℃条件下,观察叶尔羌高原鳅在08:00、11:00、14:00、17:00、20:00、23:00、02:00和05:00时的摄食情况,并计算其摄食量;测定昼夜演替下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20:00至次日02:00区间内摄食较多,其中摄食峰值出现在23:00;昼夜变化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23:00,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02:00;4种消化酶活性最低值均为14:00。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属于日伏夜食型,夜间设置定时投喂,可促进叶尔羌高原鳅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高原鳅的分类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于2014—2015年在塔里木河上游采集2种高原鳅属鱼类,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有关生物学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隆额高原鳅和长身高原鳅的外形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斑点和花纹,隆额高原鳅体长为(16.05±3.19)cm,雌雄间体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为(28.66±6.60)g,为匀速生长。长身高原鳅体长为(10.23±2.21)cm,体重为(13.57±5.02)g,雌雄个体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为异速生长。隆额高原鳅生物学性状中体长与体重和尾柄长与体重的关系相近,尾柄长可作为关键选育因子指标。2种高原鳅生活的适宜水温为8~22℃,食性均为杂食偏肉,3—7月为繁殖期,绝对怀卵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叶尔羌高原鳅在高盐碱水域环境的摄食和生长,本研究通过鱼类生物学和渔业资源调查等研究方法,对2012-2013年在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段、阿拉尔周边排碱渠和台南河等3个不同水域的叶尔羌高原鳅样本237尾、水生生物和水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口裂较大,下口位,有高原鳅属鱼类类似的摄食器官和肠道,体肠比约为1,杂食性偏肉型;3个不同水域水质和水生生物差异较大,叶尔羌高原鳅适口饵料缺乏,摄食强度明显降低,抢食现象严重,残食现象明显,成活率差,生长性状不稳定。研究表明: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应对不同水域,摄食形态未发生改变,但其食物组成有所变化,长期的适应中摄食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