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干扰鸡新城疫病毒(NDV)在鸡胚上的生长现象已被作为一种诊断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方法。用IBV—NDV干扰试验对十五株来自疑为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群的病毒进行分析:接种IBV10小时后再接种NDV La Sota毒株,后通过血凝(HA)试验测定,有八株能干扰La Sota在鸡胚上的生长。 IBV这种干扰作用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被相应的IBV抗血清所抑制。此种方法证明干扰作用是敏感的。在一些IBV继代代数少的情况下、虽然IBV不引起鸡胚产生病变,但可干扰NDV的HA活性。此外,血清学反应IBV阴性的样品不能干扰NDV在鸡胚上的生长。从以上情况看,对于分离IBV野毒来说,IBV—NDV干扰试验显然是一种改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对某鸡场发生的呼吸道疫病进行确诊,并对致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进行了发病鸡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分离毒株血凝试验、分离毒株RT-PCR检测以及序列分析等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病的临床特征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临床病料样品接种鸡胚后可引起鸡胚死亡以及"侏儒胚"等典型症状,分离毒株无血凝性,分离毒株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且序列分析显示RT-PCR扩增产物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核苷酸序列,表明引起鸡场此次疫病的致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4.
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新城疫干扰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1105株。  相似文献   

5.
对枣庄市某养鸡场送检的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料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发病鸡场病鸡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PCR检测,鸡胚致病性试验、血凝实验,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典型,实验室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阳性,病料处理接鸡胚后,24-48h鸡胚全部死亡,死亡鸡胚表现失水、蜷缩、发育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分离毒对NDV感染有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接种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表明该鸡场确实发生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春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应加强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致鸡胚矮小化试验、血凝试验、NDV毒株干扰试验、中和试验和致病力试验,分离、鉴定出1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当地毒株(IBV JL株),为下一步进行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制备的研究提供了毒种.  相似文献   

8.
鸡新城疫(ND) 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IB) H120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B87弱毒株适当稀释后等量混合,经10日龄SPF鸡胚同胚接种联合培养,收获含毒鸡胚液和胎儿混合制成ND、IB、IBD三联活疫苗。接种7~14日龄SPF雏鸡7 d产生抗体,14~21d达到高峰,免疫期70 d以上,与单苗同步免疫并攻击强毒,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以10个使用剂量免疫SPF雏鸡,无ND、IB、IBD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其安全性和效力检验均达到相应单苗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由于鸡胚免疫系统并不活跃,家禽在出雏前获得人工主动免疫一直使人们难以相信。在美国,随着蛋内注射的采用,鸡胚免疫已成为现实。本文就近十年来(1982~1992)国内外对鸡马立克氏病(M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及 ND IB、MD IBD 疫苗鸡胚免疫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株N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四川省一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infectious bronchitisvirus,IB)的雏鸡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SC。病毒经鸡胚传代、血凝试验监测和负染电镜检查证实为IBV。自接毒鸡胚尿囊液中提取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了IBVSC株mRNA6 cDNA(编码N蛋白)。应用DNAstar5.06,Clustal1.8分析软件将克隆测序的N蛋白基因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和同源性分析,发现IBV SC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1.
鸡新城疫(N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弱毒冻干二联苗,国内已研制生产,该疫前品种是由以下三种不同毒株制造的。①ND 的Lasota 株  相似文献   

12.
<正>Jin13株是从郑州郊区出现呼吸道症状的雏鸡群中分离到的1株流行毒株,可引起鸡胚死亡、出现侏儒胚、新城疫干扰试验阳性、无血凝性,经形态学、理化特性、特异性鉴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相似文献   

13.
湖北某蛋鸡场曾用MA5(英特威)和肾型传支(华中农大)免疫过的鸡群发生了以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从中分离到一株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 ,命名为HP2。对其培养特性、血凝性、对新城疫病毒干扰性、动物回归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毒株能很快适应于9~11日龄鸡胚 ,并引起鸡胚特征性病变 ;该病毒对鸡红细胞无凝集作用 ,经1 %胰酶处理后表现血凝性 ;病毒能抑制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在9~11日龄鸡胚上增殖 ;分离毒株在未免疫鸡群中有致病性 ;并应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从华南地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料中,分离到6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这些分离株进行鸡胚矮小化试验、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血凝特性试验、鸡胚气管环感染试验、S1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均对鸡胚有明显的致矮小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无直接血凝性,经10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的红细胞;对鸡胚气管环有明显的感染致病变作用;利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出分离株的S1基因,与参考株S1基因序列比对,其中1株(GD-09II)属于Mass型,剩下5株与LX4型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三联灭活疫苗对不同日龄和不同水平母源抗体雏鸡的免疫效力和持续期,本试验用该疫苗免疫7、14、21日龄SPF雏鸡和有母源抗体的普通雏鸡,免疫后采血测定ND血凝抑制抗体(HI Ab)、IB血凝抑制抗体(HI Ab)及IBD中和抗体(NA),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攻击。结果显示,7日龄SPF雏鸡免疫后21 d ND HI抗体、IB 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7.9log2、6.9log2和14.1log2,SPF鸡日龄越大,抗体水平越高;28日龄SPF鸡免疫后3个月,0.3 mL免疫剂量组试验鸡ND HI、IB HI及IBD中和抗体效价分别达6.5log2、6.1log2和13.6log2,IBDV攻毒保护率均为100%(10/10);不同日龄普通雏鸡免疫效果与SPF鸡试验一致,抗体水平随鸡日龄增大而升高,IBD攻毒保护率也都达到100%(10/10)。试验结果证实,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疫苗可使7、14及21日龄SPF雏鸡和普通雏鸡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对雏鸡的免疫期至少为3个月。  相似文献   

16.
应用病毒感染的鸡胚材料免疫兔的方法制备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单因子血清,然后在鸡胚上对山西分离的6个毒株和6个参考株进行交叉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这6株病毒与参考毒株不属于同种血清型,但分离株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证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在山西地区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分离自上海某养鸡场的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所采用的方法有:鸡胚致病性试验、对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以及RT-PCR鉴定等.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接种鸡胚后,48 h可引起鸡胚死亡,胚体呈侏儒样变化,对NDV感染有明显干扰作用;用分离的病毒接种SPF雏鸡可产生明显呼吸道症状,肾脏表现肿大和大量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用IBV特异性引物可以从分离物中扩增出IBV的N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肾型IBV.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上海流行区域成功分离到一株IBV,将其命名为SH11株.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肉鸡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感染状况,从山东省某肉鸡场采集组织样品120份,采用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并利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R试验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周龄ND的检出率:2号舍均为41.67%,4号舍分别为33.33%、25%、33.33%、41.67%和33.33%;各周龄H9的检出率:2号舍分别为41.67%、50%、33.33%、58.33%和41.67%,4号舍分别为50%、25%、50%、58.33%和50%;各周龄IB的检出率:2号舍均未检出,4号舍19日龄IB的检出率为8.33%。该结果为规模化肉鸡场有效预防和控制这3种主要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0812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矮小试验、血凝性试验、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RT-PCR和动物回归试验,将四川隆生分离的病毒鉴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并命名为SC0812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