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转型中推进了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娲标礼、娲西利、颜师姑、惠懿德的办学个案反映了女性传教士对福建幼稚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对福建近代女子教育也施加了各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的方式有多种,办学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毋庸置疑,其一切活动的宗旨是宣传宗教,服务于本国资产阶级的侵略政策。但是也不能抹煞其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来说,传教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推动中国学校体制的完善和内部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19世纪最有声望和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狄考文在华的文化教育活动适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教传教士自1860年来山东传教后,面对近代山东灾荒频发的局面,在基督教博爱精神与普世主义指引下,积极投身于山东灾荒救济。特别是在“丁戊奇荒”与1889年山东灾荒期间,李提摩太、倪维思、狄考文等众多传教士相互合作,不辞辛劳,到处募集捐款,分头赈灾,发放赈银救助了大量灾民,并提出了许多预防灾荒的建议。尽管传教士赈灾存在传播上帝福音,吸引灾民入教的目的,也有救助地域的局限,但他们的这些活动对拯救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促进中国赈灾机制近代化转型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  相似文献   

5.
美国历史学家简·亨特的代表性研究专著《优雅的福音:20世纪初的在华美国女传教士》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30多年之后其中文版才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来源。一直以来,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女传教士又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而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最终造就了女性传教士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梳理了美国女传教士群体兴起的历史背景、维多利亚时期的美国的女性文化、女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及其影响,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初期中国普通人生活的片段以及中国女性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东西两大文化体系间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传教士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了传教,传教士以传入近代科技为敲门砖,其中西洋医学便是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西医传入的四个方面内容:人体身体构造理论和血液循环说的传入、西方医疗制度的介绍、西药的传入与制作、接种牛痘术的传入。西医的传入,为我国的近代医学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亮 《古今农业》2019,(4):61-68,50
与以往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及赈灾过程反映近代华北饥荒状况不同,本文透过外国传教士和记者的视角,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对近代华北农村在遭受多次饥荒打击时的真实场景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做了详细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关系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华北地区农民遭受的种种苦难。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地位逐渐丧失,西方的科技发展主导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农业也不例外.随着西方实验农学的兴起,中国传统农业显得相对落后.鸦片战争后,实验农学的概念通过传教士对西方农学书籍的翻译传入我国,甲午战争后,<农学报>等期刊及中国留学生对西方农书进行翻译并对西方农学进行传播,把西方农学理论体系介绍到我国,西方农书的翻译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了江西的九江为通商口岸。1861年11月法国传教士从九江来到南昌传教,开始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江西传教的历程。由于传教士们的强横霸道和不良行径,江西的士民们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反洋教斗争,从1862年至1908年间,江西全省的反洋教案件不下三千余起。乡绅在晚清时期的江西反洋教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或组织或积极参与反洋教斗争。乡绅们之所以积极组织或参与反洋教,因为他们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及他们有着地方事务的自觉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号玄扈,上海人。我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他一生对我国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著名的《农政全书》早已闻名于世。他从欧洲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历法、水利等等,并积极地将这些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民。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最早向西方寻找科学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是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后,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另方面也把中国文化西传欧洲。虽然这次文化交流是以数学、天文学、历法、工艺技术、动植物为主,农业和农学并不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有许多内容,例如传教士熊三拔曾经把西方水利技术传入中国,中国的蚕桑技术也在此时传到欧洲,中西农业和农学的交流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风妹 《农业考古》2019,(5):218-223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茶叶给予诸多关注。传教士在闽传教期间所著的大量文章、日记、信件中,都有透露出与茶叶的相关消息。传教士对福建茶叶的关注及其记述,对中国来说,对福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资料和文献补充;对再现与探寻晚清福建茶叶贸易发展轨迹颇有裨益。对西方世界而言,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对福建茶叶的了解,获得了福建茶叶的相关资讯;另一方面也为当时殖民者提供重要的商业信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自由主义教育在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自由主义教育在近代中国活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马铃薯炸片品质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是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从外国传教士将马铃薯带入中国到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坚船利炮扩张到世界各地,但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传承已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所以传教士在华传播教义遭遇到了种种困难。黄伯禄作为一位本土传教士,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训真辨妄》是其较为重要的宗教类著作之一,本文以这部著作为例,试以探讨耶儒在碰撞和对话之后产生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琳 《河南农业》2016,(36):15-17
国际、国内市场双向需求结构下的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呈现出有所发展,但又很不发达的基本状况。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畸形发展,因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巨大障碍的同时,也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态势下对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的迟滞。而这种互动关系必不可免地又受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深刻制约,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两难困境。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在前述多重制约下,不仅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形成三元经济特征的重要方面与动力,而且也制约着经济变迁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中国三大社会政治思潮之一 ,自由主义悲壮失败的历史为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念建构与现实发展提供了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中西自由主义理念系统的历时比较以及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念形态与现实形态的共时比较 ,揭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与尴尬际遇。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进行否思性批判和创造性转化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8.
茶,中国悠久的文化之一,从古到今郝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近代它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代茶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整理十年(1998年~2008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的研究成果,从近代茶业衰落的原因、挽救措施、经营、市场、区域状况、茶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柏春 《农业考古》2000,4(1):179-196
一、引言 明朝末期,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为了开拓宗教事业,他们将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等介绍给中国人。 中国技术专家的务实精神有助于他们接受来自欧洲的文明。陕西泾阳人王徵(1571-1644)怀着济世利民的思想,热衷于构思各种奇巧的机械。他较早地接触了欧洲传教士和天主教,并请瑞士人邓玉函(Jean Terrenz,1576-1630)帮助编译传教士带来的有关欧洲机械的书籍,于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完成《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同年七月,《奇器图说》和《诸器图说》合刻于扬州。 过去,有许多中外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开拓者们曾经造就亚洲最先进的近代造船基地和近代海军,培养出许多近代新型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清朝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中国近代船政创新惨遭失败;由于许多中国人深受君主专制主义观念的束缚,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曲折漫长。认真吸取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尽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