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城乡绿化工程作为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而苗木是这一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在城乡绿化工程中,苗木不仅可以发展本土特色防止外来生物入侵,还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业工程建设对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护林业资源与环境、防止林地面积减少,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林业工程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正首先介绍了平顶山园林绿化工程特点,进而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归纳,为今后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提供技术支持。1园林绿化工程特点1.1以建立生态型宜居环境为目标为了解防止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人们只有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关系,那么人类只有通过对环境的改善,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园林绿化工程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林业工程建设对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保护林业资源与环境,防止林土面积减少,还推动经济的发展。本了文针对林业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自主设置、隶属于园艺学一级博士点学科,2004年开始招生。在学科带头人李天来教授带领下,经过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科实力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在设施蔬菜亚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理与防止技术、设施蔬菜嫁接抗病增产原理与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止技术、园艺设施环境与工程及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营造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在林业工程中,营造林占据重要的地位,它能够锁住风沙,防止自然灾害发生,营造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环境状况,因此营造林的质量状况至关重要,需要深入了解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营造林工程顺利进行,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保护和维持我国的生态平衡,有效的防风固沙,还自然一片青山绿水。  相似文献   

7.
造林绿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目前,许多城市均开启造林绿化工程,不仅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还有效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还要加强技术工作,注意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使造林绿化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防御干旱的主要耕作措施 1、环境控制: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环境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耕作治理,可通过这三方面的治理措施改善气候和土壤水分条件。生物治理可通过建造防护林带、种植牧草等,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干旱威胁;工程治理是修建灌排水库等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耕作治理是通过深耕、深松、伏秋耕翻、中耕深松等松土抗旱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9.
任刚 《农民致富之友》2013,(13):141-141
植树造林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在植被覆盖率低,每逢雨季里泥沙流入河里毁坏田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植树造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是重点,原因在于树木拥有庞大的根系,能够强有力的抓住土壤,科学造林技术是指运用科学的造林手段,保证营造林工程的科学合理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营造林工程的要求,实现保护工程建设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杨兴 《农民致富之友》2014,(16):136-136
防护林建设是林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农田防护林又是防护林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节。农田防护林能够改善农田周围的空气质量,不断优化农田的自然环境,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的产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进行分析,希望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纪岚  王琦  皮月  李乐静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47-149,157
为研究江苏省泰州市生态旅游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运用侵蚀模数法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评价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泰州市生态旅游区在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侵蚀等级为Ⅱ级,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强度和流失量将会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效的综合整治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科学界面临的一个挑战。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盐渍化和酸雨,三种农业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存在着相关性。对于三种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控制对策如下:盐渍化的治理对策为合理用水、施肥,种植合适的耐盐作物;酸沉降治理对策为种植抗酸作物和采用化学调控方法降低降对作物的损害;水土流失使用生态恢复工程和生态重建工程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川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 km2,无明显侵蚀的土地面积0.6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70.5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9.1%,其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种植利用能对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林业树种的种植能使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植物覆盖度大幅度增加,覆盖时间延长,降低温度和水分蒸发,缓减风速,改良土壤,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山区植被建设、恢复环境和陡坡耕地停耕还林还草的有效实施也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最后,对东川陶家小河流域的植被恢复作了初步规划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6.
遥感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鑫鑫  李巧云  关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53-13454
阐述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内进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实现流域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及水土保持效益全面准确的实时、动态监测,从而可以掌握主要监测区内水土流失分布、面积与流失量的逐年变化情况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地面遥感监系统能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使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工作更加系统、完善。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杨平  王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80-19481,19484
以贵州省长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室内统计分析的基础研究方法,对长顺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水土流失量和生物固碳量等核心生态效益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2年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1.4%提高到62.4%,减少水土流失量1.46万t,生物固碳947.67 t,相当于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 474.79 t。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既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工程区内的林草措施实施人工管护,特别是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辅助措施,将有助于巩固治理效果,带来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土流失是定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路径变迁及其效益分析,基于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下,提出了干旱贫困区水土流失治理思考,以期为干旱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平安县樊家湾沟重点小流域总面积13.2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26km2,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治理程度由原来的23.2%提高到81.9%,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