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濒危植物长叶榧种子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濒危植物长叶榧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脂肪、总蛋白质、总黄酮、总绿原酸、总鞣质等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产地长叶榧种子中可溶性糖、总黄酮的含量以浦江地区最高,粗脂肪、总绿原酸、总鞣质的含量以桐庐地区最高,总蛋白质的含量以富阳地区最高。桐庐地区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除总绿原酸外,种子质量越大,可溶性糖、总黄酮、总鞣质的含量越高,但粗脂肪、总蛋白质的含量却越低。长叶榧种子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粗脂肪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其晔 《保鲜与加工》2023,23(11):44-55
为明确不同产地紫皮洋葱营养成分的组成,识别对产地判别具有重要贡献的特征组分,以河北、山东、云南和甘肃4个产地的紫皮洋葱为研究对象,对其质构、色泽、水分含量、化学特性指标(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及化学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紫皮洋葱的水分含量、pH值、质构特性均无显著差异;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还原糖含量及化学元素组成差异显著,其中河北所产紫皮洋葱的色泽较为鲜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化学元素含量最丰富,云南紫皮洋葱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山东紫皮洋葱的还原糖含量最高。在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中确定了25种化学元素为判别河北、山东、云南和甘肃紫皮洋葱的化学元素标记物。河北紫皮洋葱的外观品相好,食用品质高,营养价值丰富,而云南紫皮洋葱的药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栝楼雌雄株苗期、花期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栝楼雌雄株不同发育时期植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栝楼植株早期性别判定提供参考。通过定株标记,测定栝楼苗期和花期雌株雄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水溶性酚、内源激素以及核酸的含量。水溶性酚、核酸、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的含量随着植株的生长而降低,可溶性糖、脱落酸(ABA)、玉米素(ZR)的含量则随着植株的生长而增加;苗期栝楼雌株叶片中可溶性糖、ABA和ZR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雄株,水溶性酚和核酸的含量则显著低于雄株,GA的含量在雌雄株之间无显著差异。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水溶性酚、核酸、ABA和ZR的含量可作为栝楼早期性别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湿冷贮藏对冬枣软化水解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化是冬枣贮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了湿冷贮藏对冬枣不溶性果胶含量和果胶甲酯酶(PM E)活性、可溶性果胶含量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酶(Cx-cellulases)活性、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冷贮藏可以延缓冬枣不溶性果胶含量、淀粉含量和PG活性的下降速度,降低可溶性果胶含量、PM E活性、Cx-cellulases活性、淀粉酶活性的上升速度,而纤维素含量则表现为先慢后快的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外源ABA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根据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确定适宜的浓度,再用最适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测定经低温胁迫后抗寒生理指标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50mg/L和250mg/LABA喷施茶树枝条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最显著,但50mg/L较为适宜。-8℃低温处理48h后,ABA喷施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0.13%,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10.42%。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外源ABA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茶树叶片的低温伤害,增强茶树抗寒性。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裂果发生遗传原因和筛选抗裂相关果实性状,以陕北主栽易裂品种‘狗头枣’、‘骏枣’、‘团枣’和抗裂品种‘木枣’、‘相枣’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分析不同抗裂性品种、未裂与裂后枣果、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的可溶性糖与不溶性糖含量差异。研究表明:还原糖含量、纤维素含量:抗裂品种易裂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易裂品种抗裂品种;纤维素含量:裂后未裂;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果皮;其他成分含量在各材料中差异不显著;还原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1)品种的抗裂性与枣果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纤维素含量有关,与淀粉含量无关。还原糖和纤维素含量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低,抗裂性好;(2)裂果现象的发生虽不会导致枣果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发生变化,但会使得纤维素含量增加;(3)在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存在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合成不同步,有可能是导致枣果开裂的原因之一;(4)与品种抗裂性有关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淀粉的合成除了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有关外,相对比较独立。  相似文献   

7.
以3年生阳丰柿子幼树为试材,在幼树的萌芽期、盛花期和新梢旺长期通过对其不同角度的拉枝处理,研究拉枝对甜柿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能明显提高甜柿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但其变化规律不明显,阳丰萌芽期处理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总体要高于盛花期处理枝条,其盛花期枝条的还原糖含量以90°拉枝的平均水平最高,阳丰叶片的淀粉含量以110°拉枝处理最高;阳丰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拉枝角度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其叶片蛋白质含量各拉枝角度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非生物胁迫对棉花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影响棉花的次生代谢,而次生代谢可能影响棉株上的害虫发生。为明确非生物胁迫与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三者间的关系,以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和聚乙醇(PEG)溶液分别处理棉苗,测定了棉叶组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棉蚜在被处理棉苗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发现,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棉苗的棉酚含量分别比不含NaCl的对照提高20%和53.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7%和46%。盐胁迫显著延长棉蚜的发育历期并降低繁殖率,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的棉蚜若蚜期分别比对照延长6.4%和9.9%,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2.6%和52.3%。干旱胁迫也影响棉花叶片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质量分数2.5%和5%的PEG处理棉株的棉酚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7%和61.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4.2%和47.1%,生长在PEG处理棉株上的棉蚜的若蚜期分别延长7.4%和16.5%,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6.8%和55.8%。叶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棉蚜若蚜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棉蚜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断,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增强了棉苗的次生代谢,导致棉酚和可溶性糖等次生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抑制了棉蚜种群的消长。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对黄连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连木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内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内SOD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4.88℃、-26.58℃。  相似文献   

10.
AM真菌对油蒿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蒿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的重要固沙植物和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本试验系统研究了AM真菌对油蒿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促进了油蒿生长,改善了油蒿叶片水分状况,增强了叶片细胞质膜的稳定性,使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保护系统(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功能增强,但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巨峰’葡萄休眠及解除过程糖类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休眠期糖类物质变化与休眠的关系,以离体1年生‘巨峰’葡萄枝条为试材进行水培,监测葡萄休眠过程糖类物质变化。通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巨峰’葡萄在1月6日休眠达到最深,2月5日解除休眠;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休眠加深而升高,解除休眠后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及蔗糖下降;蔗糖含量随着休眠的加深而下降,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升高;纤维素在整个休眠中及解除后变化不明显;果糖与葡萄糖在各器官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芽、韧皮部、木质部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留树保鲜技术在油甘生产中的可行性,以‘上湖仙’油甘正季果(11月采摘)和留树保鲜果(1月采摘、4月采摘)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法测定果实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糖(总糖、还原糖和蔗糖)、营养成分(水溶性果胶、单宁、纤维素和还原型抗坏血酸)、功能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类黄酮、原花青素和总酚)和活性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24个指标。结果表明,‘上湖仙’油甘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氨基酸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积累量与留树保鲜的时间呈正比;果实中总糖、蔗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留树保鲜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显著;水溶性果胶的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单宁和纤维素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显著降低,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显著升高;总抗氧化能力、原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总酚含量下降了77.75%。油甘果实中8种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蜡梅叶片总黄酮含量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提取,及以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为自变量,以总黄酮含量为响应值设计的响应面(RSM)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以超声波及响应面法提取蜡梅叶片中总黄酮的最优提取方案为:乙醇浓度为85%,超声时间为34 min,超声温度为46℃,理论上预测的总黄酮含量为23.46 mg/g,测定的实际总黄酮含量为23.52±0.76 mg/g,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实验结果值相差很小,说明利用响应面法得到的提取参数比较可靠,可用于实际操作。另外,响应面法可以找出整个区域上因素的最佳组合和最优值,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玫瑰与黄刺玫自然越冬抗寒性响应机制,在植株越冬期间(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玫瑰与黄刺玫的当年生枝条为试材,测定分析7个生理生化指标,对两者进行抗寒性分析比较,研究其抗寒生理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间,7个指标在玫瑰与黄刺玫枝条内变化趋势一致;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在玫瑰枝条内高于黄刺玫;玫瑰枝条的电导率变化幅度大于黄刺玫;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3个指标黄刺玫均高于玫瑰;黄刺玫枝条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抗冻阶段高于玫瑰。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在自然越冬前期,玫瑰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起主要抗冷作用,在整个越冬期间,玫瑰可溶性糖含量始终持续较高,起到保护作用;黄刺玫通过可溶性蛋白和SOD适应低温,在自然越冬后期,POD含量升高,SOD含量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共同在抗冻阶段起到保护作用。在玫瑰与黄刺玫自然越冬期间,黄刺玫的抗寒性强于玫瑰,黄刺玫通过POD、SOD抵御低温,玫瑰通过可溶性糖抵御低温。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西双版纳州大树茶,为大树茶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生化成分,并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各项品质因子。结果表明,不论是春季、夏季、秋季采制的7个产地大树茶内含物质均很丰富;同一季节,7个产地大树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HPLC分析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氨基酸、儿茶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茶氨酸占总量50%以上,酯型儿茶素占总量的60%以上。三迈大树茶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大多数产地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夏、秋茶高于春茶;氨基酸含量春茶最高,其次是秋茶、夏茶;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春茶高于夏、秋茶。感官审评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各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根际促生细菌A2 对植物生长的促生效应,通过室内发芽试验,以PEG6000 4 个浓度处理条件,对A2 菌株3 种发酵产物浸种处理的小麦,采用“胚芽鞘长度法”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鞘抗旱指数,同时测定其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EG6000 浓度为4%时不同浸种处理的小麦胚芽鞘长度、发芽率、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EG6000 浓度为12%时,A2 菌株发酵液浸种的小麦发芽率比无菌水对照组高14.93%,其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6.55%,66.92%。说明随着PEG6000 浓度的增加不同浸种处理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A2 菌株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物质从而适应不利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用纸层析法和比色法分离测定了几种沙生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和多糖含量、日变化及失水50%时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沙冬青、白刺、霸王、籽高和猫头刺白天可溶性糖最高含量分别为16%、8%、14%、11%,5%.前三种植物多糖最高含量分别为5.6%、7.6%、7.5%,其日进程与可溶性糖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叶片失水50%时,白刺多糖增加1.31倍,霸王1.21倍,沙冬青0.44倍.这表明:某些沙生植物主要靠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适应干旱;有的则以增加多糖含量以增强胶体保水能力忍耐干旱;另一些植物则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筛选叶片包裹特性、营养品质、适口性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葡萄品种,为新疆叶用葡萄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以80个葡萄品种(鲜食品种69个、砧木品种11个)成熟叶片为试材,对12个与包裹特性相关的指标进行测定,使用上裂刻深度、柔韧度、叶脉和叶背绒毛4个关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叶片包裹特性进行评价,筛选符合包裹特性要求的品种。进一步通过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总酚和总黄酮等5个理化指标对筛选出品种的营养、适口性等品质进行评价。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里扎玛特’、‘优无核’、‘脆香宝’、‘101-14’、‘5BB’等包裹特性与‘无核白’类似的葡萄品种15个,16个品种单宁含量均较低,均能满足适口性要求。16个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52.46~123.45 mg/g,可溶性蛋白为57.09~75.99 mg/g,总酚为2.20~6.81 mg/g,总黄酮为1.05~4.30 mg/g。‘优无核’、‘里扎玛特’、‘脆香宝’、‘早玛瑙’、‘新雅’、‘无核翠宝’等6个鲜食品种,‘5BB’、‘101-14’、‘110R’、‘SO4’等4个砧木品种可作为叶用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河子棉区自育早熟主栽棉花品种,于自然气候环境条件下,在棉纤维转化过程中,研究可溶性糖、纤维素含量的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反向"S"型,在花后14 d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并在50~70 d趋向最小值;纤维素合成变化呈正向"S"型,开花后14 d左右纤维素开始合成,21~42 d转化迅速,至吐絮期含量达最大值;7月15日之前开花可溶性糖转化完全,并能得到优质的棉纤维,7月21日之后开花的棉纤维质量较差,这与后期气温逐渐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棉铃生长气温降低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纤维素合成呈负相关,铃期气温是可溶性糖的转化、纤维合成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而日照时数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木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以辐选01,华南5号(SC5),新选048,新选056,南洋红(SC201),华南205(SC205),GR891,华南124(SC124)为材料,分别在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工艺成熟期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块根淀粉含量,探讨木薯叶片可溶性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块根形成期到工艺成熟期,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都逐渐增加,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呈正相关,从块根膨大期到工艺成熟期,叶片还原糖含量逐浙增加,与块根淀粉积累呈正相关,而叶片蔗糖含量逐浙降低。与块根淀粉积累呈负相关。8个品种都有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