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首次将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模式,结合甘薯遗传特点应用于甘薯育种。根据4年试验结果,提出了可行的试验方法、群体规模和评定指标;并就高淀粉、高产育种亲本选配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切花月季新品种育种的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我们采用以下育种程序,实现了一年杂交、一年选择鉴定、试种,两年内育出切花月季新品种的目标。90—1优良单系(见照图)就是用这样的育种程序育成的。现已被命名为‘北京之春’。一、种子苗第一次开花时选择优良单株 1989年,用引进的优良国外切花月季品种作亲本,做杂交80多个组合,获得杂交种子5000粒。经过沙藏,  相似文献   

3.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ISSR标记分析了中国62份甘薯主要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明确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490条多态性谱带, 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出28.8条多态性谱带, 说明ISSR标记是评价甘薯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62份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距离为0.158~0.924, 平均为0.574, 通过UPGMA法, 可以聚为2大类, 一类为国内自育亲本, 一类为外引亲本, 说明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其中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亲本遗传多样性高于非洲和美洲亲本, 并且与其他亲本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品种中, 中国大陆亲本遗传距离最小, 为0.419, 与来自中国台湾的亲本差异较小, 但与外引亚洲亲本遗传距离较远。因此, 中国在未来甘薯育种中, 可以国内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以及外引亚洲亲本与外引其他亲本配制组合, 拓宽中国甘薯品种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高梁育种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杂优育种工作培育和引进上百个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材料,通过筛选、加工,培育出一大批优良的亲本。这些优良材料基本上可代表目前该省高梁亲本的种质资源。本文采用随机抽取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估计了该省高粱亲本总体的单株产量等数量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为其在杂优育种中合理利用及进一步改良这些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甘薯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目前主要采用细胞核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而放任授粉(集团杂交)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手段,但基于叶绿体微卫星(chloroplast simple sequence repeat,cpSSR)标记技术的甘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cpSSR标记技术,对16份甘薯品种进行分子鉴别,并建立相对应的指纹图谱。利用在19对cpSSR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特异性引物进行cpSS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共扩增出4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6.74%。16份甘薯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0912-0.5067,平均遗传距离是0.2301。聚类分析表明,cpSSR标记能大致反映出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该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为中国甘薯品种数据库的完善、近缘甘薯品种的鉴定、育种亲本的选择和品种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亲本材料的筛选是良种选育的基础。本文根据多年研究资料对徐薯18、南丰、栗子香、AlS0122-2等优良亲本资源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列举了一些选育成功的实例。文中所列开花结实性、砧木亲合性均属首次报道,这对广大甘薯育种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53-6459
为了分析18份辣木育种亲本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辣木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从40条SCoT引物中筛选条带清晰、多态性好、杂带少的引物,应用SCoT分子标记对18份辣木育种亲本进行PCR扩增,统计分析电泳图谱,利用NTSYS 2.1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通过SHAN程序进行UPGMA聚类分析,并绘制出树状聚类图。研究结果表明,从40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了14条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并扩增出清晰条带114个,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有78个,平均每条引物获得多态性条带5.57个,多态性比例达68.42%;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6 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0 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88 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份辣木育种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0.96;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1水平上,18份辣木可分为两大类群,来源于非洲卢旺达的狭瓣辣木自成一类;系数为0.732处,其余种质资源又聚为两大类群。SCoT标记能较好地反映辣木育种亲本间的遗传关系,辣木育种亲本种质资源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系谱与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总结和探究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快突破性品种的选育进程。笔者统计了2000—2016年育成的16个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的品种特性和亲本系谱,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这些甘薯品种产量稳步提升,抗病性逐步增强,淀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系谱分析来看,苏薯系列淀粉型甘薯品种大多具有南瑞苕和胜利百号的血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遗传多样性程度低,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指出具有中干高产特点的淀粉兼用型品种较专用型品种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性状分析中,最长蔓长趋于缩短,并基本集中在160 cm左右;茎粗变化较大,因品种而异;基部分枝数性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的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应当在短蔓(小于150 cm)、多分枝(大于10个)的基础上,将淀粉率含量作为优先育种目标之一,更加注重高淀粉含量种质资源的收集,力争在短期内将淀粉型甘薯品种的淀粉含量提高到25%。  相似文献   

9.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李秀英,马代夫,朱崇文,郭小丁(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221121)育种上许多甘薯亲本的优良性状基因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其在北方地区难以诱导开花有关。因此,研究改良甘薯亲本诱导开花技术,在杂交育种上至关重要。国内前中国农...  相似文献   

10.
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加快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进程。本研究对2001—2020年育成的22个食用型甘薯品种主要性状和亲本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个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鲜薯产量32689.0 kg/hm2,平均干物率28.1%。其中12个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胡萝卜素含量4.77 mg/100g鲜薯,10个宁紫薯系列紫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花青素含量24.49 mg/100g鲜薯。系谱分析表明: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美国品种,其中大多数品种都具有‘南瑞苕’血统,宁紫薯系列紫心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日本品种,同时种质创新和桥梁亲本的应用也对紫心甘薯品种选育起到重要作用。外引资源和创新种质都是食用甘薯育种不可或缺的亲本来源,定向配组杂交是选育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为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新品种27个。本研究对‘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的系谱及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薯13’拥有国内高淀粉核心亲本‘宁薯1号’、地方种质资源‘瑞安红皮红心’和美国引进的高胡萝卜素亲本‘Gem’、优质品种‘南瑞苕’的遗传背景。以‘浙薯13’作母本或父本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7个,均由品种间杂交育成。‘浙薯13’衍生品种的高干物率(干物率30%)和高淀粉率(淀粉率20%)比例均超过60%,其中淀粉型、食用型品种和紫薯品种分别占37.0%、22.2%和29.6%。‘浙薯13’衍生品种抗黑斑病、茎线虫病或蔓割病的比例均超过80%,其中抗蔓割病比例达到100%。‘浙薯13’是一个甘薯抗病与品质育种的优良亲本,尤其是在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的抗病育种以及食用紫薯品种选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在长江流域薯区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浙薯13’衍生的多个品种在生产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发挥了显著地增产增效的作用。因此,注重‘浙薯13’的育种利用以及衍生品种的应用,为今后甘薯新品种遗传改良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1-11
岩粉一号是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良甘薯品种,1992年获龙岩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具有许多优良的综合性状,所以除了直接在发病地区推广应用外,从抗病育种和品质育种的角度考虑,该品种还是一个优良的甘薯育种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主要生长性状和ISSR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国家马尾松种质资源库(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的36个亲本无性系为材料,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及ISSR遗传变异。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性状总体上优良,但生长性状在亲本无性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二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利用15个ISSR标记对36个二代亲本无性系进行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3.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3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76,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范围是0.24~0.82,平均为0.414,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高世代遗传改良潜力。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36个无性系中的35个聚在5个类群内,聚类结果与马尾松二代亲本的遗传背景、系谱关系及产地纬度部分吻合,证实了应用ISSR标记开展马尾松分子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合理选配二代亲本、开展杂交育种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甘薯SSR标记开发及群体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是目前较为经济高效的DNA分子标记开发方法。为了开发更多适用于甘薯的SSR标记,本研究在前期对甘薯体细胞杂种KT1及其两个亲本4个干旱胁迫处理的24个样本转录组de novo测序的基础上,对获得的105 959条Unigene中大于等于1 000 bp的FASTA序列进行搜索,共找到12 105个SSR位点。从中筛选设计了200对SSR引物在KT1及其亲本中筛选验证,最终选择了2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来自不同地区的94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群体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把94份实验材料分为3个亚群,较清晰地区分了不同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这些基于甘薯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SR标记为甘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辅助育种和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5.
甘薯远缘杂交强优势组合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探索了甘薯过氧化物酶、酯酶、淀粉酶同工酶电泳的最佳条件,利用这3种同工酶对本课题组保存的优势组合甘薯野生材料Y-6和栽培品种冀21-2及其由其杂交选育出的系列品种(品系)冀98、冀99、冀79、冀71、冀52进行深人的分析,结果显示:优势组合Y-6与21-2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杂种优势的特征酶谱类型--杂种型、偏亲本型等等,各材料生产上的实际表现证实了同工酶分析的可靠性;表明:远缘组合Y-6与冀21-2属于强优势组合,并且同工酶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筛选鉴定甘薯优势组合及其杂交后代早期辅助选择,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8个不同亲本构建的遗传上相互关联的多亲本高代互交系(multi-parents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 MAGIC)群体,包括2个4亲本群体(DC1和DC2)和1个8亲本群体(DC3)为材料,接种我国白叶枯病强致病力V型菌系(GD-V)和弱致病力II型菌系(C2),关联分析定位MAGIC群体对白叶枯病的抗性QTL,筛选抗病种质。结果表明,大多数亲本对C2菌系表现抗病,而对GD-V表现感病,3个MAGIC群体的病斑长度均出现超亲分离。共检测到7个白叶枯病抗性QTL,大多表现数量抗性,而且抗性QTL表达存在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QBbr11-1和QBbr11-2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育种应用价值。从3个群体筛选出8份不同抗病QTL聚合的抗病材料,表明质量抗性基因和水平抗性数量性状位点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抗性水平。8份不同抗病QTL的聚合系可以用作抗病育种的中间抗源。研究结果表明,MAGIC群体可以将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有机结合,是遗传研究和开展标记辅助育种的理想群体。  相似文献   

17.
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国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烤烟作物自身特点,分析了烤烟育种应用轮回选择的优势,最后结合育种实践经验,指出创建烤烟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应注意亲本的选配、亲本的数目及基础群体的合成方式,提出多目标烤烟育种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结合S1选择法的轮回选择程序,同时建议采用开放式的轮回选择方案、适时引入适当遗传比率的优异种质或基因,根据基础群体所包含的种质状况、选择性状的遗传模型及遗传复杂性确定轮回选择后代种植群体规模,依据轮回选择群体的规模、轮回选择实际进程和目标性状遗传方式确定对后代的选择强度,采用约束指数对多个目标性状同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种子》2021,(4)
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是实现马铃薯品种改良的重要方法和措施,由于马铃薯亲本受遗传、环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杂交结实率低,阻碍了马铃薯品种改良选育进程。马铃薯杂交育种技术是基于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一定的变异群体进行筛选而获得优良品系的过程,是当前马铃薯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大田实践相结合,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杂交方法,旨在提高马铃薯杂交结实率,进而能够选育出优良的马铃薯品种,并为马铃薯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与甘薯茎线虫抗性相关的RAPD标记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抗甘薯茎线虫病品种徐781和高感茎线虫病品种徐18及其杂交后代为实验材料,在亲本和后代株系建立的抗病池、感病池中筛选RAPD引物,获得一条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S447.经过亲本徐781和徐18杂交的F1代品系的验证,初步确定该标记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具有相关关系,连锁距离为17.93 cM标记S447已提交Gene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EF121325.该标记可为常规抗病育种中早期抗甘薯茎线虫病性状的筛选以及在抗甘薯茎线虫病育种中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甘薯品种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30年来审(认、鉴)定的160个甘薯品种进行分类研究,指出了品种编号的更替和意义,表明近10年选育的甘薯品种干物率平均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食用型品种仍然占据着甘薯品种的重要地位;亲本使用频率前3位的品种是徐薯18、金山57和徐781,可作为育种的核心亲本;适宜三大区域甘薯品种类型和数量基本上适合当前我国甘薯消费水平的需求。该研究对甘薯育种工作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