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播期,研究5个播期处理对信粳18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种植的适宜播期为3月9日—3月25日,最佳播期为3月17日,且在最佳播种期下,头季稻加再生稻稻谷产量可达827.0kg·hm~(-2)。说明最佳播种期能够有效促进信粳18再生稻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头季产量和再生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对杂交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两优培九、培两优559和培两优93为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杂交稻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杂交稻组合的全生育期、产量表现出较大的年间差异和播种期差异。其中,2001年两优培九全生育期为128~136d,培两优559为118~132d;2002年为两优培九134~143d,培两优93为117~128d。2001—2002年均以5月2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62.3k/667m^2和635.2kg/667m^2。在5月20日以前播种越早,产量越低;5月20日之后播种愈迟,产量愈减。供试杂交稻组合的适宜播期为5月20日前后,在湖南省适宜于作一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 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 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 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播种期推迟, 平均全生育期从148.13 d逐渐缩短到123.25 d, 缩短了14.77%; 气象因子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在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受其影响较小。年度间、栽培方式间、品种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随着播种期推迟, 稻谷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3月5日的8507.76 kg hm-2下降到5月24日的6251.01 kg hm-2, 降低了26.53%。播种-移栽、移栽-拔节、营养生长的日数和全生育期日数分别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的表现不一致: 优质稻旌优127 2015年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齐穗-成熟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 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产量分别与播种—移栽日最高气温、移栽—拔节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II优602, 2015年的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一季中稻模式的最佳播种期在3月5日至3月25日, 而中稻-再生稻模式则在3月5日至3月25日期间尽可能早播, 以利于提高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以甬优4949、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展开大田试验,对比分析2年3个再生稻品种的品质差异及其与头季、再生季各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再生稻稻米品质差异显著。供试品种中,甬优4949的加工、外观及蒸煮品质表现最佳,其整精米率2016年为68.5%,2017年为66.2%,显著高于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其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最低,2016年分别为2.5%、1.4%和17.4%,2017年分别为2.9%、1.6%和16.5%。丰两优香1号营养品质最佳,其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甬优4949,2年丰两优香1号总蛋白含量分别达9.23g/100g(2016年)和9.16g/100g(2017年)。再生稻稻米品质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加工品质与头季灌浆期日最低温度(Tmin)、日均温度(Tmean)和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EAT),及再生季始穗前和灌浆期EAT呈显著正相关。外观、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均与头季营养生长期间Tmean和EAT呈显著负相关,与再生季始穗前Tmin,灌浆期间Tmin、日最高温度及Tmean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头季营养生长阶段与再生季灌浆期气象条件均能显著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温度因子是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7.
播种期对晋北地区盐碱地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寻晋北盐碱地高粱的适宜播种期,以“龙杂5号”和“龙杂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两个高粱品种播种一出苗、出苗一抽穗的日数减少,生育期明显缩短;株高、穗长无显著变化;茎粗和叶片SPAD值以5月11日播种处理最高。两个高粱品种的产量皆以5月11日播种处理最高,“龙杂9号”的丰产性较好。因此,5月中旬可作为晋北盐碱地高粱的适宜播种期。  相似文献   

8.
2010年在铜仁市进行了春季萝卜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3月31日播种的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适期播种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品种类型常影响播种期。为确定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类型(早发型鲁棉研21号和后发型鲁棉研28号)为主区,播种期(4月上旬早播、4月下旬中播和5月上旬晚播)为副区,于2009—2010年在山东临清研究了品种类型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且主要是由于铃数和衣分的变化所致;早发型品种4月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中旬播种增产6.3%,5月上旬播种与4月中旬播种产量相当;后发型品种4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分别增产4.8%和12%。在鲁西北棉区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早发型品种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可以适当晚播,直到5月上旬;后发型品种应适当早播,以4月中旬为宜,晚播会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0.
王平信 《种子科技》2012,30(12):27-28
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对皖麦52号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0月20日以后,随着播期的延迟,减产幅度较大,必须增加播种量,才能提高产量,播种期和播种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10月10日和20日播种,亩播种量8 kg和11 kg的产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11.
宁春5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用品种鉴定、品比试验、区试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生产示范、农田生产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高产小麦育种栽培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宁春50号较对照宁春4号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宁春50号稳定性与宁春4号相当,在2007年区试中宁春50号丰产稳产性都高于宁春4号,在稳定性产量上还有提高的潜力;在不同区域条件下,宁春50号和宁春4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变化幅度最大的为穗粒数,千粒重次之,穗数最低;宁春5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平均值较宁春4号都高,表明宁春50号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增产潜力明显;产量达到8 000 kg/hm2以上,平均穗数达到669.8×10 4穗/hm2,平均穗粒数为30.9粒/穗,千粒重为42.8 g,在5 000 kg/hm2到1 000 kg/hm2产量水平变化过程中,穗数、千粒重都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宁春50号产量增加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34,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稳粒数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春50号增产要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时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农大3号为材料,利用盆栽的方式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时期干旱胁迫都会导致减产,孕穗中期、后期减产幅度最大,其次是分蘖中期、前期。分蘖后期(无效分蘖期)干旱虽然穗粒数有所增加,但是祢补不了由于穗数下降造成的产量损失,出穗前各阶段干旱胁迫的减产幅度大于出穗后各阶段。分蘖期干旱使单穴有效穗数减少,孕穗期干旱穗粒数减少;孕穗期、产量形成期(出穗—乳熟期)干旱千粒重、成熟粒率降低;孕穗中期干旱结实率下降,混合千粒重降低。干旱胁迫条件下,提高单穗平均粒数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产量,提高饱满千粒重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成熟粒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表明,新稻10号具有稳产性好,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种植比当地当家品种豫粳6号早熟12~14d。要获得高产,在栽培上应主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开农41号花生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2003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结果,通过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时开农41号和对照豫花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农41号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density for maximum yield in Japan is usually from 16 to 25 plants m−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especially node number between square- and zigzag- (an equilateral triangle-planting pattern or plants in the row offset from each other) planting patterns within a range of plant populations (16, 20 and 25 plants m−2).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ultivar Enrei (Maturity Group VII) were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in 1991, 1992 and 1993.
Yield increased as density decreased in 1991 and as density increased in 1992 and 1993. This result seemed to be due to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seed filling in 1991. Yield tended to be higher in zigzag- than in square-planting patterns except at 20 plants m−2. Seed number m−2 due to increased yiel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ranch node number. The yield increase wa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otal node number, especially branch node number m−2 (about 60 % contribution at 16 plants m−2 and about 40 % contribution at 25 plants m−2).  相似文献   

16.
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春  龚继满 《种子科技》2005,23(6):349-350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玉米单交种的6个数量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单交种的产量与各产量性状关联度的大小顺序为: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结实长>粒行数.目的是为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Useful light interception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dry matter produ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ight utilization in the canopy fo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the case of arranging branch direction to row direction with flat type (1/2 phyllotaxy) soybean. The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at 25, 16 and 9 plants m−2 in 1994, 1995 and 1996, using cultivar 'Miyagishirome' (Maturity Group VII or VIII, phyllotaxy 1/2; branches develop flatly) with treatments so that branches developed at right angles direction (Type R) and in a parallel direction (Type P)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row.
Total dry weight (TDW) was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A higher leaf area index (LAI) was shown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 each plant density among the three years. More light penetrated into the canopy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Higher TDW and LAI were produced by effective light interception at the canopy of Type 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greater in higher than lower density and tended to be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creased yield depend on seed, pod and node number m−2. The increase of yield components in Type R was suggested to be due to favorable light condition in the canopy, compared with Type P.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揭示玉米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 13个玉米新组合的穗长、 穗行数、 秃尖、 单穗粒重、 百粒重、 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数是穗行数(0.293)和单穗粒重(0.304),均达显著水平。可见, 提高穗行数和单穗粒重, 同时降低秃尖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GS豫麦2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子敬  赵虹 《种子》1998,(2):24-26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示范资料,对GS豫麦2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呆在明:GS豫麦21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兼顾667m2成穗(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王廷波 《种业导刊》2010,(10):20-21
针对麦套花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现状,分析了麦套花生低产的原因,进而提出麦套花生高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