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长江滩地植被缓冲带包括原生植被、人工植被两大类,其中人工植被缓冲带又包括森林、林农复合系统和农田缓冲带;长江滩地植被缓冲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提供生物栖息地,防浪护堤,改善长江水文状况和美化滩地环境,丰富人文景观等现实与潜在功能;分析提出了生态重建的总体目标、原则(可持续性,自我恢复,分类重建,调整反馈)与步骤(信息系统建立,系统诊断与评价,规划设计与生态重建,长江保护与流域可持续发展)。为滩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长江流域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森林植被类型和结构的调整,人工促进植被从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类型向原生顶极群落类型转变,应用植物生态学原理提出小流域保护、人工林培育保护、景观原区保护等措施,改善浑河源林区的生态环境,扩大植物种群数量,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汶川堡子关为例,阐述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景观建设的调查方法、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环节等内容。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应尊重干旱河谷的自然规律,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营建模式,主要采用人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是林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未攻克的难题,还需要对其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斧头岭和可能的生存区域黑岭及雅加大岭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生存区域内的人工和天然次生植被进行了研究,从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探索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黑岭和雅加大岭的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斧头岭具有较为相似的组成结构,三者之间的群落相似系数值在50%左右,都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在4.84~6.36之间,但次生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0~3.48之间.原生与次生植被的群落相似系数一般在10%左右,有较大的差异.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要根据原生植被的组成结构等参数,一方面对次生植被进行有效改造,另一方面要构筑生态廊道,有利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绿色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支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为了搞好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生态建设,加快该区植被重建与恢复的速度,引进更适合当地植被重建的树种,营造合理的林分结构,对该地区的植被型与组成以及演替规律的探讨至关重要。本通过调查分析,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植被类型及植被演替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结构优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行山石质砂岩区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对典型植被类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10项指标,并通过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效能指标测定和径流小区泥沙对比分析,认为人工-天然复合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乔木林最适郁闭度为0.6~0.7。阐述了突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植被优化结构建设是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的根本途径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边坡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常绿阔叶林是浙江原生的地带性植被,浙江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宜为常绿阔叶林,但受边坡特殊条件和物种生长对策的限制,阶段性的目标宜创造原生植被自然更新的良好条件,逼近周边植被类型并成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越大,森林化程度越高,群落的稳定性就更好.要把握最终和阶段两个目标,如果阶段目标明确,最终目标模糊,就很难把握恢复的效果.建议营造以美丽胡枝子等乡土树种为优势的边坡森林化阶段性植被,采用种子喷播、容器苗建植等多种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垃圾卫生填埋场野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神树和高安屯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对填埋场的野生植被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区内有野生草本植物25种,其中优势种群是狗尾草种群,亚优势种群为灰菜、稗草种群。建议在卫生填埋场植被建设初期,在种植人工草皮的同时,适当地引入狗尾草、稗草、灰菜等野生优势种,使野生草本群落逐渐替代人工草坪;在植被建设中后期,种植适量抗性强的优良灌木树种,以提高填埋场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增加坡面景观效果,发挥植被护坡固土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林业科技》1996,(2):13-17,22
主要论述了示范区植被概况、植被区系概况、植被类型。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有10种人工及天然植被群落类型。分属于落叶阔叶林、沙地灌丛、草原半灌木群落、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群力国家级湿地公园是研究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想场所,湿地公园原生植被组成中共有维管植物41科96属137种,植被类型多样,地理成分较复杂,植物组成具有温带性质;该公园具有保护植物1种,经济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鸡西矿区5种类型的人工植被恢复矸石废弃地为研究样地,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下植被群落生长状况、物种构成、结构组成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被演替过程的作用规律,为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恢复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现状和治理模式的实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对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榆林沙区植被恢复建设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了近50年来榆林沙区植被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适合该区发展的模式,即生态工程发展模式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指出了植被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土地利用类型复杂,沙漠化土地严重和资源分布不均,林业发展不平衡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主要应对措施,即积极引进和推广抗旱优良林草新品种,搞好抗旱节水造林新材料、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严重退化,因此,恢复植被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同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客观揭示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郴州市青年大道煤矸石土壤结构边坡绿化为案例,提出了利用园林绿化技术进行煤矸石废弃地景观改造与生态恢复的方法,并调查了所改造的效果。结果表明:煤矸石边坡植被修复后形成了以邓恩桉、杨树、栾树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社会运行机制、资源协调配置等政策导向,从而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持续恢复,消除区域甚至全国生态退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应用修复生态学理论和植被演替理论,根据保护区现状和植被修复经验,结合恢复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林分抗逆性等植被修复目标,提出了重度受害区植被修复模式、中度受害区植被修复模式、重要经济价值树种营建模式、珍贵树种扩繁模式、防火通道景观配置模式等5种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以及各修复模式的树种选择,混交、整地、配置方式及株行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