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施肥对浮游生物有哪些影响?(1)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有机肥时以隐藻、尾毛虫、周毛虫等为优势种群,4d ̄7d达到数量高峰,施无机肥时以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为优势种群,2d达到数量高峰,施氮肥时,绿球藻形成优势种群,施磷肥时固氮藻类形成优  相似文献   

2.
试验探讨了施用生物渔肥(绿源生)后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试验取2个水泥养殖池,其中一个为试验池,施入生物渔肥量为4 g/L,另一个为不施肥的对照池。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渔肥后试验池中的浮游植物在第2天开始迅速增长,第4天达到生长高峰,比对照池同期增长116.25%,硅藻门取代绿藻门成为优势种群;试验池中的原生动物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池增长16.18%,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在第6天大量增长,比对照池分别增长30.40%、20.59%和17.46%;试验池浮游生物总量在施入渔肥后的第12天仍高于对照池。本试验条件下,生物渔肥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东港湖化肥养鱼及增产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港湖采用干施碳酸氢铵法获得渔业丰产,1993~1995年鱼产量递增率分别为2132%、3406%和621%。在33℃水温时肥效周期为10d左右,NH+4-N在施肥后2~3d达到高峰,NO-3-N在施肥后4~5d达到高峰,浮游生物在施肥后5~6d达到高峰。1993~1994年平均肥料增产效益为073。  相似文献   

4.
用塑料薄膜围箱法进行发酵猪粪对浮游生物影响的试验。3个试验箱施放发酵猪粪量分别为10、18和26g/m3。施肥后第3天内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峰值后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则持续上升至第6天仍未出现下降趋势;施肥量和摄食压力是影响浮游生物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横冲库湾春、秋季每15d施肥1次,每次450kg/hm2;夏季每10d施肥1次,每次300kg/hm2。  相似文献   

5.
大泽山水库施肥养鱼条件下浮游生物的变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敬让  李德尚 《水产学报》1992,16(3):256-264
本文报道1988年施肥和网箱养鱼的大泽山水库中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总量和浮游生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动和在施肥周期中的变动。浮游植物生物量全年有5个高峰,在每一施肥周期中都有一个高峰;浮游动物生物量全年有3个高峰,在施肥周期中,夏季出现一个高峰,但在秋季并未出现明显的高峰。文中还讨论了影响浮游生物生物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泼洒石灰水后鱼蚌混养水体系统中浮游生物的演化规律.实验设计了三组Ca2浓度水平(6、18、45 mg/L),时间为2个月.结果发现:施加不同浓度石灰水后,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养殖系统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群随时间出现变化.浮游植物总数的变化和Shannon-Wiener多样...  相似文献   

7.
新疆乌伦古湖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浮游植物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为3.715mg/L;最高峰出现在夏季,优势类群为绿藻门、硅藻门;浮游动物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为1.323mg/L,最高峰出现在7~9月,优势种群为枝角类、桡足类;底栖生物数量、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分别为202个/m^2和4.53g/m^2,全年生物数量高峰出现在7月,而生物量高峰则在秋季,优势类群为摇蚊幼虫。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量粗略估算其鱼产力为1.1万t。  相似文献   

8.
人工蓄养巨石斑鱼亲鱼能自然产卵,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2.75毫米,培育50天,全长达到31.00毫米。在仔鱼发育、变态过程中,观察到两个死亡高峰。第一次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第4天和5第天之间;第二次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第24天和25第天之间。第一次死亡高峰与第一次摄食相一致的,第二次高峰与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卢敬让 《水产学报》1997,21(2):158-164
于1995年6-9月间在施肥鱼贝混养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搭配养殖菲律宾蛤仔对浮游生物的效应和浮游生物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的影响。在浮游生物群落构成方面,菲律宾蛤仔使蓝藻、甲藻和浮游桡足类显著减少。对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与养殖密度有关,而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又与营养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建  余建 《科学养鱼》2003,(7):20-20
一、水温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强度,会影响到它们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一般而言,水温较高时,细菌对有机肥料的分解作用旺盛,肥效发挥较快,水温低时则相反。施肥后,达到肥水标准的时间随水温和天气情况变化而不同。一般晴天水温在22℃左右时适量施肥,4~5天后水色呈黄绿色时,可达到肥水标准。若施肥后遇阴雨天,水质还未转浓,此时不能盲目追肥,以防止肥料在池中大量累积,造成鱼池缺氧。二、水体pH鱼池施肥效果与水的酸碱度密切相关,池水呈中性或微碱性时施肥效果最好,此时浮游生物生长最旺盛。如池底淤泥过厚,底质和池水呈酸…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在白洋淀6种典型水域进行试验,测定其浮游生物数量、生物量的变化。根据浮游植物各主要大类的区别,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洋淀浮游植物总计104种,隶属于8门38科81属;第一优势种群为绿藻,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平均数量8月份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38~4.78和0.45~0.91。  相似文献   

12.
刘坪 《科学养鱼》1993,(5):10-10,17
绿肥是指天然生长的各种野生青草、水草、树叶、嫩枝芽及瓜藤叶等,投放水中后既可被草食性鱼类直接摄食,又可腐烂发酵为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环境,而细菌又能促进浮游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供给滤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如稗草腐烂发酵3—7天,水中细菌数量达到高峰期,10天左右浮游植物大量出现,半个月左右即可达到高峰。绿肥种类多,但以菊科、豆科及少数禾本科植物为好。常用的有黄蒿、苦艾、蚕豆、麻叶、紫云英、泡桐树叶、瓜藤、幼嫩青草等,其幼嫩茂盛期也即营养生长期,肥效好,肥份易释放。一般,绿肥含氮0.4~0.6%、磷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鱼苗下塔后就能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适口天然饵料,必须先将鱼苗培育他的水质培育肥。这种方法以前称为肥水下塘。比不施肥的清水下塘效果好的多。由于水质肥、饵料生物多、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要做到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首先要了解鱼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规律。当水温20-25℃,用生石灰清塘后水中浮游生物的出现顺序见下表:从上表可见,鱼苗下塘应选择在清塘后的7-10天,此时鱼苗下塘正值轮虫高峰期。但生产上无法根据清塘日期来要求鱼苗何时下塘,而且天然轮虫数不多,不够鱼苗吃。因此,人为施肥创造铃虫繁殖高峰期才能为…  相似文献   

14.
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有机肥(干鸡粪)和化肥(碳酸氢铵和磷酸一铵)对鱼苗池塘中的理化因子和细菌数量及其种群结构的影响,以探讨细菌种群结构对不同肥料的响应。结果显示:施肥后池塘中NH4+-N、PO43--P、NO 3--N和NO 2--N等浓度增加,透明度降低,细菌数量、种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增加;化肥增加溶氧和升高pH,有机肥却降低溶氧和pH。施肥后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种群成为优势种群,有机肥能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种群的相对丰度,而化肥却降低其相对丰度;β-和γ-变形杆菌纲种群的相对丰度在施入化肥后增加,有机肥却限制γ-和δ-变形杆菌纲种群,化肥明显降低放线菌门种群的相对丰度。池塘中理化因子、细菌种群数量及其结构因施入不同肥料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水色与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殖过程中,水色及其变化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可根据透明度判断水体的肥瘦。根据水色判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等,从而采取相应用药与施肥措施来管理水质。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水质趋于恶化,养殖对象发病率增高,病情越来越复杂。一旦发病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养殖者发现有鱼死亡而不知何种原因,从而导致乱用药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水产养殖讲究预防病害,观察水色尤为重要。可根据水色、透明度来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以达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目的。 水色是因为水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鳃、皮肤、脾脏和头肾中IgM基因表达量变化,同时应用ELISA检测皮肤黏液和血清中抗体滴度变化。结果显示:最早检测到IgMmRNA转录水平上调的是皮肤和鳃(第4天),而脾脏和头肾在第7天才达到高峰。IgM基因在头肾和脾脏中表达量较高(高峰值分别达到16.3和23.8),皮肤和鳃中的表达量较小(高峰值分别为4.3和8.6)。抗体效价方面,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第7天),但抗体从开始形成到消失持续时间较短(28 d);血清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迟(第21天),但持续较长(42 d)。结果表明:浸泡免疫能够引发鳜机体和局部均出现免疫应答。从抗体滴度和IgM基因表达量方面考虑,系统免疫组织均高于黏膜免疫组织,表明前者是合成IgM的主要场所。从时间上比较,对抗原刺激最早做出应答的是皮肤黏膜和鳃,其后系统免疫才表现应答作用,这表明了局部黏膜能够在抗原入侵的早期起到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总结了曹河水库1986—1989年(施肥前后)浮游生物的变化及其与渔业生产的关系。根据库内饵料资源状况,采取以养鲢为主的生产模式,并通过施肥来调节浮游生物的量,促进了渔业的高产高效。单产由每公顷135kg上升到1500 kg,增产约10倍。施肥量与水库浮游生物量及鱼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依靠水中天然饵料培育鲢、鳙鱼种的封闭框架浮动式网箱,设置作业方便,广泛被水库采用。但这种网箱也有不能根据浮游生物垂直分布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利用而影响生产效果的缺点。比如,网箱深2米,而浮游生物的数量高峰却出现在2.5米深的水层,其结果必然不佳。  相似文献   

19.
高效渔用肥“鱼特利”中添加剂的筛选及其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鱼池中进行的“鱼特利(I)”与农用肥效果对比试验表明,在施用“鱼特利(I)”后的第三天,浮游植物现存量达到高峰,为7632万个/L(12048mg/L),最高水柱日生产量(O2)1945g/m2·d,分别为施肥前的225倍与208倍。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三、污水池塘的生物学基础作为鱼类饵料基础的浮游生物,在污水养鱼塘的种类和数量及季节变化,常常受到污水施肥和季节的影响较为明显。但是这些发展和变化仍有其一定的基本规律,既有一般池塘的基本规律,也有污水养鱼池所特有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对污水池塘的饵料基础作一阐明,并适当评介污水池塘的饵料状况,为鱼类生长、池塘鱼产量提供依据。(一)污水养鱼塘浮游生物的种群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