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丘陵山区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在江西省兴国县林地采集84个耕层样品,样地按坡向、海拔、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分类,用来比较和确定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林地土壤pH、全N、有机质、全P和速效P的含量均较低,坡向朝南的低海拔土壤比坡向朝北的高海拔土壤的全N和有机质含量低;全N、有机质、全P含量在马尾松纯林中最低,全K含量却最高;全N和有机质含量在阔叶林中最高;全N和有机质含量由黄壤、黄红壤、棕红壤到红壤依次降低;坡向和全N、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和全N、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和全P的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围垦对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明  邵学新  胡锋  蒋科毅 《土壤》2008,40(5):760-764
在杭州湾南岸典型滨海湿地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同围垦年代的自然湿地土壤和围垦后利用土壤,研究了湿地土壤有机质、N和P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围垦利用对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表层全P含量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围垦5年、25年和50年土壤全P含量比未围垦光滩分别增加12%、25%和76%;土壤有机质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围垦5年和围垦25年土壤有机质相比未围垦光滩分别减少14%和50%,围垦50年则比未围垦光滩增加87%;土壤全N的分布趋势和有机质基本一致。对养分剖面分布的分析表明,围垦及其利用等人为干扰活动对养分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全N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在土壤中N主要是以有机N的形态存在,而全P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显著。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中有机质、N素等养分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有机质、全N与物理性黏粒(<0.01mm)的各组分都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素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则并不是很密切。研究表明,围垦及其利用引起的土壤水分和质地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围垦历史是影响湿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7,(6):1288-1295
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灌木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灌木样地土壤含水率的大小范围为8.37%~71.02%,饱和含水率为49.17%~186.99%,容重为0.54~1.20 g cm~(-3),非毛管孔隙度为7.43%~13.73%,毛管孔隙度为33.79%~57.68%,总孔隙度的范围则在41.24%~68.85%之间,土壤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及孔隙度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表现为递增趋势;土壤容重则随海拔上升而呈降低趋势。(2)灌木表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土壤pH的范围分别为3.03%~17.69%、0.22%~0.51%、0.15%~0.18%、7.15~20.07、7.73~8.03,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的最大值分别约为最小值的5.84倍和2.32倍;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的大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于增大;土壤pH则随海拔上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
天山南坡台兰河上游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样地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范围分别为9.04%~44.7%,41.39%~114.9%,1.02~1.44 g cm~(-3),4.03%~7.45%,47.48%~58.53%,51.51%~65.85%,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海拔上升而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2)草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土壤p H的范围分别在3.64%~9.22%、0.23%~0.53%、0.13%~0.15%、9.00~14.10、7.91~8.20之间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的最大值分别约为最小值的2.5倍和2.3倍;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的大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于增大;土壤p H则随海拔上升不断降低。台兰河上游河谷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受海拔高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深远且规律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土壤酶对不同海拔、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分海拔和坡向采集土样,测定分析了尿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阳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的趋势,阴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趋势;蛋白酶活性高海拔 > 低海拔,海拔对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海拔呈现波动。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阳坡 > 阴坡;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阴坡 > 阳坡,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阳坡 > 阴坡。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表层 > 中下层。土壤酶活性与各肥力因子间相关关系显著,各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显著。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影响蛋白酶活性的主导因子,速效磷和水解氮为次要因子;全磷、速效磷、水解氮为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机质、全磷、速效钾为次要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作为保护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桂西北环境移民安置区柑橘园土壤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桂西北环境移民安置区柑橘园开垦后土壤环境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安置区土壤肥力总体变化趋势呈先降后升,土壤pH值微弱降低,土壤酸性强度有所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先降后升,全N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水解氮和全P、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全K含量先升后降,并分析了土壤各养分演变成因。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及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元素在海拔和剖面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海拔为2 500~3 300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分布带下限两者含量最低,分别为8.07%和0.32%,分布带上限两者含量最高,分别为18.487%和0.588%。剖面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在表层最高,分别为18.487%和0.588%,在40-60cm层含量均最低,分别为7.373%和0.243%,随取样深度的增加,两者在剖面上的含量均呈递减趋势。土壤碳氮比随海拔的升高有波动增大趋势,海拔2 800m时最小,海拔3 100m时最大,其碳氮比介于12.1~30.6之间,在剖面上表现为表层最高,10-20cm最低,其余各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嘉祥县20年来土壤养分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嘉祥县10个乡镇土壤进行了复查。化验数据经系统整理,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N、速效P含量呈增长趋势,其中速效P最为显著,而土壤中速效K含量呈减少趋势。在施肥上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应稳施N、P肥,增施有机肥和K肥,普施微肥。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部分成果总结,主要是通过将2005年数据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和CEC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仓市耕作土壤存在日趋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和全N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增加缓慢;虽然有效P含量增加趋势明显,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速效K含量处于缺乏状态,且呈现降低趋势;土壤保肥性和缓冲能力属于中等水平,且CEC存在降低的趋势。调查表明,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缓解土壤酸化的趋势,改善施肥措施,减少化学N肥的施用,增加有机肥、P肥和K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李新爱  童成立  蒋平  吴金水  汪立刚 《土壤》2006,38(3):298-303
通过对湖南新化、宁乡、株洲、桃江、武岗5个国家级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1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量和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处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N素肥力的重要措施。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年份会有波动。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陵区城墙岩群和蓬莱镇组紫色岩上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白垩系城墙岩群(K1cg)和侏罗系蓬莱镇组(J3p)两种紫色母岩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而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在相同的地形部位上,J3p发育的土壤粘粒、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K1cg发育的土壤,而K1cg发育的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高于J3p发育的土壤,两种紫色岩母质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差异不明显。从丘顶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递增,砂粒含量逐渐递减;土壤有机质及各种矿质养分含量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水保林地、水平梯田及地埂植物带组成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无措施坡耕地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定点采样,传统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参数及误差值对比,选取最佳空间插值拟合模型(球状模型),研究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无措施坡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空间变异度对比:TP > 有效P > TN > 有机质 > pH,其TN,TP,有效P,pH值的空间变异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显著,有机质不仅受非人为因素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2)运用Kriging插值制图显示,5个指标在空间上分布均不均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含量显著高于无措施对照区;无措施坡耕地坡上、坡中和坡下部位土壤养分呈规律性降低趋势。而土壤pH值空间变异与有机质,TN,TP和有效P相反。(3)上坡位的水保林地对TN,TP和有机质的拦蓄作用最好,中坡位的水平梯田对有效P的拦蓄作用显著;由于下坡位的无措施对照区作为土壤养分流失的必经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表现出地埂植物带对养分的拦蓄作用不显著。通过土壤pH值的空间对比发现,种植相应植物使水保林地和地埂植物带土壤pH值下降了。  相似文献   

13.
姜冰  王松涛  孙增兵  张海瑞  刘阳  刘倩 《土壤》2021,53(6):1221-1227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系统采集分析390件表层土壤样品,获得了N、P、K、Cu、Zn、Mo、B 7种土壤养分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pH和有机质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Mo、B元素有效量低,总体表现为缺乏和较缺乏;N元素有效量背景值略高于临界值,分布不规律;P、K、Cu、Zn元素有效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N、P、K、Cu、Zn、B 6种元素全量与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测试的7种元素有效量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N、K、Zn、B 4种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成土母质中,奥陶系和寒武系土壤pH、奥陶系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奥陶系土壤中总体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粗骨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粗骨土中总体较低。研究区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不仅与元素全量水平关系密切,同时受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研究了重庆市长寿区代家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坡位坡耕地的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要远低于有林地,坡耕地和果园的速效养分要远远大于疏林地、荒草地、桑园及有林地的速效养分,果园-疏林地-有林地及有林地-桑园-坡耕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坡面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同坡位上,土壤养分含量也不同,TP含量虽然在各个坡位中有一定差异,但只在坡顶相差很大,坡中和坡脚的含量不大.坡耕地的速效K含量要远远高于果园和有林地,果园和有林地的速效K含量相差不大.坡面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与坡位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水旱轮作地区土壤长期休闲与耕种的肥力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期定位试验水旱轮作地区土壤长期休闲和耕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休闲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显著高于连续种植作物的土壤,其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休闲地15cm以上土层土壤N素矿化势高于耕种地;耕种土壤连续施入猪粪、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可保持与休闲土壤相当或远高于休闲土壤的有效磷水平,单施化肥或不施肥料的耕种土壤有效磷均低于休闲土壤;休闲和耕种对15-3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含量无影响响,15cm以上土层土壤缓效钾含量休闲高于耕种;休闲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整个耕作层(30cm)均高于耕种土壤;休闲土壤PH值略低于耕种土壤。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forest fire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of spruce (Picea balfouriana) forest i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assessed. Six specific enzymes were chosen for investigation: invertase, acid phosphatase, proteinase, catalase,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oxid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invertase and proteinase were reduced by burning, but the activities of acid phosphatase, polyphenoloxidase and peroxidase increased. Meanwhile, burning significantly (P < 0.05)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concentrations of available N and K of 0–20 cm depth layer soil, and significantly (P < 0.05)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otal N and P, as well as available N, P and K in soil at both 20–40 and 40–60 cm depths except for available P at 20–40 cm soil depth.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burning could influence the enzyme activiti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not only of upper but also lower soil layer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vertase activities in 0–20 cm depth layer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P, as well as available N and P. Furthermore, all six enzymes studied were sensitive to fire disturbance, and thus could be used as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Our study also showed that soil enzyme activi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oil depth, decreasing from top to bottom in both burned and unburned spruce forest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suggested that th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 depended on soil depth, which had important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nutrient cycling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in plantation nutrient management. The finding that burning effects 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properties between different soil layers were homogenized was attributed to the 8-years’ regeneration of forest after burning.  相似文献   

17.
陕北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山坡中、上部为土壤侵蚀最强烈地带,坡顶侵蚀较弱;土壤全N、碱解氮、速效钾与水蚀和耕作侵蚀间呈线性相关关系,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阳离子代换量则与水蚀和耕作侵蚀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保林地、水平梯田及地埂植物带组成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无水保措施布置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养分随时间及空间(垂直和水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选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坡位高度,有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比无措施坡耕地高,且土壤养分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均匀分布。(2)从各水土保持措施对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来看,在水土保持体系内,0~15 cm和15~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水保林地>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依次为:地埂植物带>水平梯田>水保林地。在无措施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两层次均顺坡逐渐增高,而全磷两层次分布均呈:中坡位无措施区>下坡位无措施区>上坡位无措施区。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随月份变化先增加后损失,但其变化程度因水土保持措施不同而不同。(3)经统计分析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区0~15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异系数大于无措施对照区,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变异系数正好相反;无措施对照区15~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变异系数大于水土保持措施区。水土保持措施与不同深度土壤养分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15 cm和15~30 cm土壤全氮和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0~15 cm和15~30 cm其他各指标关系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相似文献   

20.
姚新春  师尚礼 《土壤通报》2007,38(3):457-462
通过盆栽法模拟田间土壤的干湿交替变化过程和强度,研究了寒区旱区间歇性干旱条件对接种根瘤菌(Rhizobia)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龄苜蓿接种根瘤菌能显著提高土壤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K和速效P含量,而对土壤pH和全P含量影响不大,间歇性干旱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全N、有机质、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且土壤养分下降量总体上为有机质>全P>全N>速效K>速效N>速效P;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量与干湿交替间隔周期呈显著直线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K和速效P含量的下降量与干湿交替间隔周期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5);当干湿交替间隔周期相同时,土壤全N、全P、速效N和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量,5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大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而土壤速效K和速效P含量的下降量,5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小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