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鄂恩4号丰产稳产和优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新品种鄂恩4号产量三要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鄂恩4号是一个集高产性,稳产性和优质性于一身的品种。其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且可塑性强,因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黔中5号在道真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特引种试验、示范。从试验结果看出:黔中3号、黔中5号的分蘖力、再生能力、抗逆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小麦绵阳26,尤以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产量比小麦绵阳26增产19.88%-23.07%,增产极显著。并随海拔的增高,产量增幅呈递增趋势,其中以海拔1100m的试点产量最突出,比小麦绵阳26增产243.9%-294.95%。  相似文献   

3.
本对7367、西辐5号、绵阳26三种小麦的生育阶段、品种的外观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品种7367具有矮杆、抗倒伏、穗密度大、千粒重高、生长期长等特点。该品种比西辐5号增产13.8%,比绵阳26增产6.1%,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宁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其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000~7500 kg/hm2,平均穗数为465.6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8.3粒,平均千粒重为38.2 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千粒重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5.
一、选用良种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良种是获取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作用. 我市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品种均已使用多年,已严重退化,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小麦高产要求选用分蘖力强、中秆、大穗型的高产品种.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品种 本着以抗病高产为目标,优质专用与高产并重的思路,根据我市近几年小麦夏收田间品种观摩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扩大推广川麦30、B04、C10、9503,,搭配种植川农10号、川育16号和98-351-15等品种,积极示范并种植绵阳32号、33号、35号等有发展前途的品种,彻底淘汰绵阳19、绵阳26、绵阳31以及川内5868、9418、97-392等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豫粳8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3 ~1995 年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及1996 、1997 年河南省粳稻生产示范资料,对豫粳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粳8 号丰产性较好,稳产性较差。在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保证亩成穗20 ~22 万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并注意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用洛阳市连续三年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豫麦13号在旱作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提出在旱作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豫麦13号产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鲜食玉米新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同时分析鲜穗产量与各病害性状之间的关系,应用方差分析、直观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7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产量与抗病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王花糯2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最好,对鲜穗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粗缩病(r=-0.364**),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防治粗缩病是提高鲜食玉米品种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GS豫粳6号水稻地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及国家北方中晚粳区域试验资料,对GS豫粳6号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S豫粳6号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主攻亩成穗数,同时兼顾穗粒数(100粒左右)和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鲜食玉米新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同时分析鲜穗产量与各病害性状之间的关系,应用方差分析、直观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7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产量与抗病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王花糯2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最好,对鲜穗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粗缩病(r=-0.364**),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防治粗缩病是提高鲜食玉米品种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87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表明,多抗,丰产,优势,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阳26号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4.3321+5.2564x1+9.0142x2+5.2486x3+8.3796x4+6.3627x5。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粒数的提高,是发挥绵阳26号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及其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原502是以航天突变系"9940168"为母本、济麦19为父本有性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广适型小麦新品种,成穗稳定在600万/hm2以上,穗粒数37粒以上,千粒重稳定在42 g以上,产量构成三因素合理。资源创新、穿梭育种和稳定品系多点鉴定是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小穗 10 -A的 5 0份改良品系与绵阳 2 6杂交 ,对F1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 ,5 0个F1平均抽穗期较绵阳 2 6偏晚 1d左右 ,平均小穗数和平均千粒重呈正向优势 ,但平均穗粒数和平均穗粒重呈负向优势。说明小穗数的提高不一定导致穗粒数的增加。经评定 ,筛选出 15份穗粒重明显提高的组合。其中 ,97- 7、97- 94和 97- 95三个品系的F1较绵阳 2 6的穗粒重提高 30 %以上 ,可作为今后杂种优势利用或进一步杂交改良的重要亲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黄锦  乔祥梅  程加省  王志伟  宁波  谭泽林  于亚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295-11296,11303
[目的]为了解小麦(TriticumaestivumL.)新品种云麦68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方法]对云麦68的2009—2011年度云南省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麦68具有较突出的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适合云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千粒重,穗粒数的作用最小。增加有效穗,提高千粒重是其高产的关键。[结论]该研究可为云麦68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麦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201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冬水I组15个参试小麦品种的植株生育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选取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性状是选育高产小麦的有效途径,此与实践经验相吻合。根据植株生育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关性,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选取生育期偏短、植株偏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性状,可分别通过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及千粒重,选育出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异源2号与115个品种(系)组配了杂交组合。按穗粒重从中初选出22个强优势组合,然后对各组合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分别进行了对照优势、平均优势、母本优势和父本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经综合评定,筛选出4个相对最佳强优势组合,即SW90-2321/异源2号、绵阳26/异源2号、45661/异源2号、绵阳94-334/异源2号。结果分析表明,异源2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与一些千粒重高、成熟期早的品种(系)组配组合,可望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高产强优势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59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优 5 5 9在 1999~ 2 0 0 0年的省区试中均表现出高产、抗病、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 :每穗总粒数多 ,结实率高 ,但有效穗少 ,千粒重低。因此在栽培上应注重采用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 ,从而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及今后生产和育种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七五”至“九五”期间 ,福建省进行了三轮大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 :大麦品种产量不断提高 (从“七五”平均 14 4 .0kg/u提高到“九五”平均 2 4 2 .4kg/u) ,穗数增加 ,千粒重提高 ,向多穗大粒和大穗大粒方向发展 ,抗白粉病能力增强 ,新育成品种多表现抗白粉病 ,株高和生育期适宜 ,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试筛选出丰产品种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 ,丰产稳产品种闽麦 0 6 ,丰产抗白粉病品种莆大麦 5号、莆大麦 7号和闽麦 0 2等。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今后福建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高产、稳产、抗逆力强 ,质优。育种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道路  相似文献   

20.
常优一号杂粳机插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粳“常优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丰产示范与专题试验,分析探讨其高产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贡献作用,以每穗粒数的作用最大,其次为有效穗,再次为结实率与千粒重.其直接通径量,每穗粒数高达1.958,分别为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的1.8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