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2011~2012年合浦县甘蔗新台糖22号3个“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比不施肥处理1(CK)增长17.0%~64.1%;经济效益增收0.30万~1.43万元/hm2。建立3个试验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综合得出甘蔗新台糖22号最高产量10.70 t/hm2、最高施肥量氮(N)530.0 kg/hm2、磷(P2O5)116.0 kg/hm2、钾(K2O)340.7 kg/hm2和最佳经济产量10.6 t/hm2、最佳施肥量氮(N)438.6 kg/hm2、磷(P2O5)110.9 kg/hm2、钾(K2O)272.9 kg/hm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出合浦县中低等肥力田块种植甘蔗新台糖22号的科学施肥配方为氮(N)450 kg/hm2、磷(P2O5)120 kg/hm2、钾(K2O)280 kg/hm2,施肥比例为N∶P2O5∶K2O=1∶0.27∶0.62,产量10.59~10.70 t/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花生品种(系)农艺性状对氮、磷、钾肥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花生品种(系)在贵州种植条件下的需肥规律,进一步提高贵州花生单产水平,本试验以黔花2084、湘花2008、黔花生四号3个品种(系)为参试材料,研究N、P、K肥不同施用量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对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促进作用明显,且施用量在300kg/hm2时效果最佳;P肥对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施用量在450kg/hm2时最佳;K肥施用量在112.5kg/hm2时对花生增产作用最大。从N、P、K施肥水平对花生增产幅度来看,N肥对花生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P肥,K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小,而不同品种(系)在N、P、K肥量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施用大、中、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及其它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试验以3种大量元素(N、P、K)、3种中量元素(Ca、Mg、S)及6种微量元素(B、Mo、Zn、Fe、Na、Cl)及其组舍对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大豆品种东农163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S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34个百分点,增加高脂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1.44个百分点;施Zn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07个百分点,B、Mo、Zn同时施用可增加高脂肪品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2.19个百分点。Na、C1、Fe的施用似乎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正向作用。以Na元素的作用最大,二个供试品种分别增加2.08和1.85个百分点;Fe分别增加1.11和1.43个百分点;Cl分别增加1.26和1.65个百分点。N、P、K对大豆脂肪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高脂肪品种中,K单独处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增加脂肪含量1.57个百分点,P—K配合施用增加1.2个百分点,N—K配合施用增加1.52个百分点,N—P配合施用增加1.11个百分点。适量的施用Ca、Mo具有增加大豆中脂肪含量的趋势。肥料的施用具有降低株高,增加收获重、荚数、粒数的作用。特别是N—K配合施用对大豆的株高、收获重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卡因菠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11个生长发育时段各部位各器官的生物量和N、P、K养分含量,以揭示N、P、K养分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①从植后至植后352d,植株N、P、K累积速率基本呈上升趋势,植后352d至397d,N累积速率有所下降,P继续上升,K保持不变。植后397d至564d(谢花期),植株N、P、K累积速率逐步下降,此后至655d(果实发育后期),N、P、K累积速率迅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此后至收获期逐步下降;②在菠萝各个器官中,叶片N、P、K累积速率在花芽分化前与整株N、P、K累积规律相同,此后其累积速率开始下降,在果实发育后期已降为负值。茎N、P、K累积速率在植后352d至564d(谢花期)累积较快,根N、P、K在植后201d至277d间和352d至397d间累积速率较快,果柄N、P、K在果实发育前中期、果实N、P、K在果实发育后期,芽N、P、K在果实发育后期累积速率最快;③生长前期,植株N、P、K的累积量较少,快速生长期则累积较多,果实生长发育期还有一个N、P、K累积高峰;④收获期,每公顷卡因菠萝植株累积的N、P、K分别为282.4、30.4、573.2kg。  相似文献   

5.
芒果田间肥效试验表明袁与常规施肥(N2P2K2)相比,增施氮肥(N3P2K2)、磷肥(N2P3K2)和钾肥(N2P2K3)均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分别增产23.16 %、17.28 %和29.06 %,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N2P2K3)效果最佳,其净利润为54 656.3元/hm2,肥料产投比(VCR)为8.1,增施氮肥(N3P2K2)和磷肥(N2P3K2)的净利润分别为51 506.3元/hm2和48 393.8元/hm2,肥料产投比(VCR)分别为7.9和7.7,说明当前施肥  相似文献   

6.
1966—67年,从每(口亩)0—120磅N,0—115磅P,和0—150磅K的全部组合所得花生植株上搜集来的种子,于16—18℃,3℃或-17℃下贮藏了五个月。肥料处理没有影响种子的发芽,种子含油量从无P的42.8%,显著增至施23磅/(口亩)P的43.2%,但施P率再高,没有更多的增加;种子含N量从无P的5.33%,显著减少到69磅/(口亩)P的5.20%,但施92或115磅/(口亩)P的增加了。施用K、含N量从无K的5.29%减少到120磅K/(口亩)的5.01%,但150磅K/(口亩)者含N量为5.16%。种子贮藏在-17℃的N(5.19-5.23%)及油分)43.0—  相似文献   

7.
采用"3414"试验设计,在2008-2010年3年中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浙中水稻籽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任意两种肥料配施;其对籽粒产量的作用顺序为NKP。N3P2K2处理产量最高,为8746kg/hm2。施氮可提高稻米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碱消值;施磷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施钾可提高胶稠度、碱消值及蛋白质含量;氮、磷、钾肥的施用对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100kg籽粒养分需求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肥料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则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氮、磷、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25.2%、38.3%和36.0%。N2P2K2、N2P3K2、N2P2K1和N3P2K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高,比N0P0K0处理分别提高21.1%、20.3%、20.3%和22.4%,差异达显著水平。利用肥料效应方程,得出该地区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磷(P2O5)和钾(K2O)肥施用量分别为258.8kg/hm2、39.3kg/hm2和100.8kg/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N、P、K大量营养元素的6个不同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T1(N:P2O5:K2O=1:0.42:1.63)相比,T5(N:P2O5:K2O=1:0.57:1.22)配比营养液浇施,不仅能促进扦插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以诱导匍匐茎的产生和膨大,从而有效提高了单株结薯率,产量增加了32.1%。由此可见,N:P2O5:K2O为1:0.57:1.22的配比是脱毒微型薯生长中所需的较为理想的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三要素含量比例的复合肥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增产效果,在1982—1983年度用省化工研究所提供的两种复合肥进行了试验。试验设复合肥Ⅰ(N∶12.8%、P∶6.8%、K∶12.9%),复合肥Ⅱ(N∶14.1%、P∶7%、K∶14.4%),和常规肥对照三种处理。各处理总施肥量控制在每亩纯N20斤,P_2O_510斤,K_3O20斤。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永定烟后稻施氮磷钾肥的"341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试验条件下,烟后稻最高产量641.6kg/667m2的施肥量为每667m2施用N12.1kg、P2O55.8kg、K2O7.4kg(N∶P2O5∶K2O=1∶0.48∶0.61)。最佳施肥效益1005.0元/667m2的施肥量为每667m2施N9.9kg,P2O57.8kg、K2O7.8kg(N∶P2O5∶K2O=1∶0.78∶0.78)。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氮钾固定配施下小麦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4个不同的氮钾配施方式[低氮低钾(N1K1,N 225 kg·hm~(-2)+K_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1K2,N 225 kg·hm~(-2)+K_2O 225 kg·hm~(-2))、高氮低钾(N2K1,N 300 kg·hm~(-2)+K_2O 150 kg·hm~(-2))、高氮高钾(N2K2,N 300 kg·hm~(-2)+K_2O 225 kg·hm~(-2))]下,设置0、150、225、300和375 kg·hm~(-2) 5个施磷(P_2O_5)水平(分别用P0~P4表示),研究不同氮钾固定配施下施磷量对小麦光合、干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钾营养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变化,小麦干物质转运、SPAD值、P_n及产量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一定施磷范围(P_2O_50~225 kg·hm~(-2))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花后同化物数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SPAD值、P_n及产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当磷用量(P_2O_5)超过225 kg·hm~(-2)时,各指标又呈下降趋势,且均以P2处理最大。低氮低钾(N1K1)条件下各指标测定结果均较好。小麦籽粒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型,二者极显著相关,施磷量在219.36~224.66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综上所述,4个不同的氮钾营养条件下,以N 225 kg·hm~(-2)+P_2O_5 225 kg·hm~(-2)+K_2O 150kg·hm~(-2)(N1K1P2)配施组合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华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正常和缺水条件下N、P、K的吸收利用特点,进一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选用3个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沧麦6001、邯麦9、济麦22),设置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0%~80%(正常)和40%~60%(亏缺)两个浇灌水平,进行人工气候室箱体栽培试验,测定各小麦品种不同器官N、P、K含量和分配、干物质积累以及对籽粒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含量和分配具有明显的器官特性,其中籽粒N和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K含量最低。水分亏缺限制了沧麦6001籽粒N和K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和P向籽粒的转运;限制了邯麦9茎秆K的吸收,促进了P向颖壳的转运;限制了济麦22叶片、籽粒P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向颖壳和籽粒的转运,从而改变了小麦不同部位养分比例平衡以及干物质积累。N、P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K含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但均未直接影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亏缺灌溉下(亏缺量为24.39mm),邯麦9穗数、产量及济麦22穗数显著降低,而沧麦6001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适度控制水分并提高营养元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N、P、K肥料最适施用量及其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试验,已确定2种不同前作物的冬小麦肥料最适的N+P+K总施用量和N∶P∶K的最适比例。根据试验材料计算出了前作为豌豆和玉米的冬小麦最适肥料施用量(分别为N_(40)P_(40)K_(75)和N_(90)P_(155)K_(50))显著地不同于过去推荐的施用量(分别为N_(90)P_(90)K_(90)和N_(120)P_(120)K_(120)  相似文献   

14.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N∶P∶K=2∶2∶2)相比,增施氮肥(N∶P∶K=3∶2∶2)和增施钾肥(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N∶P∶K=2∶2∶3)效果最佳,净利润达到123 222.9元/hm2,增施氮肥(N∶P∶K=3∶2∶2)净利润为115 349.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利润(109 956.3元/hm2)也高。说明当前槟榔施肥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茶园养分管理对茶叶品质有显著影响,茶园经济效益又取决于茶叶品质.本研究对鄂茶10号、福鼎大白茶、迎霜和乌牛早四个茶树品种进行复合肥(N:P2O5:K2O=15%:15%:15%)、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N:P2O5:K2O=17%:5%:25%)、配方施肥(N:P2O5:K2O=20%:5%:10%)和有机肥(N:P2O5:K2O=3%:1%:2%)四种施肥处理,其中复合肥、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及配方施肥处理的氮水平相当,分析了各个施肥处理对全年5轮次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具有提升春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潜力.除迎霜的第二轮夏茶,有机肥处理的第二轮春茶和夏茶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咖啡碱含量因茶树品种及施肥处理而表现出不同响应,各施肥处理对秋茶品质的影响无显著规律.综合考虑肥料成本及茶叶品质,配方施肥处理对茶园经济效益提升较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每亩2万、3万、4万株密度试验的三次重复的各小区中,铺一块2平方米的地膜,出苗后每隔7天收集一次枯枝落叶,烘干称中,收获后扯蔸烘干称重(仅只是根系的一部分),然后分别测定其N、P、K的含量。经测定,春大豆的枯枝落叶含N2.5%,P_2O_50.63%,K_2O3.9%,残根含N0.84%,P_2O_50.2%,K_2O1.1%。按产量最高(287斤/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根瘤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单一及复合肥料应用试验,研究其增产效果,寻找最佳增产方案.在全俄大豆研究所的2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处理N、P2 O5和K2O的积累量与地上部于物重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大豆对N、P2 O5 和K2 O吸收比例为8.34:1.00:3.42;各处理产量均比对照(CK)明显增加,增幅达12%~25%.表现最佳的处理为混合制剂(钼酸铵、根瘤菌、生长调节剂),其干物质积累比CK提高55.4%,产量增加25%.  相似文献   

18.
甬优12对N、P、K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甬优12对N、P、K养分的需求规律和互作机制,明确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充分发挥甬优12的增产潜力,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其N、P、K养分需求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施用N、P、K后一般可增产20%以上,对N、P、K养分需求呈幂次函数变化规律,并且N+P+K(M)整体维度需求量明显大于N、P、K单维度需求量之和,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0.7744N2+18.565N+510.01(r=0.9634*),Y=3.0931P2-8.6161P+604.66(r=0.9999**),Y=-3.3975K2+35.733K+521.45(r=0.9841*);Y=-0.1239M2+8.4834M+489.36(r=0.8010**)。通过对上述模型和通用N、P、K比例分析,甬优12对N+P+K组合互作最佳需求量为34 kg/667 m2,即纯N 14 kg、P2O57 kg、K2O 13 kg,其超高产栽培应在整体维度最佳需求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大有机肥配套和微量营养的合理促成,以健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推动攻大穗、保多穗的超级栽培预期实现。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施用对大麻原茎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是我国大麻主要产区,为解决生产中滥施化肥、过量用肥现象,本文通过不同N、P2O5、K2O施用条件下对大麻原茎产量影响的研究,得出大麻对N、P2O5、K2O最佳施用剂量.试验得出:大麻生产最佳施用N、P2O5、K2O剂量为90kg/hm、100kg/hm2、80kg/hm2.  相似文献   

20.
果园植被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库流量和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果园生态系统植被(果树与地被物)凋落物所合营养元素(N、P、K、Ca、Mg)的利用效率和年库流量,结果表明:凋落物中五种养分的年库流量的大小顺序为Ca>K>Mg>P>N。各元素的年库流量所占比例,凋落叶、果、枝、花分别为48.16%、40.89%、9.11%、1.84%。果树主要通过叶与果来实现N、P、K、Ca、Mg五种元素的循环。地被物残体的N、P、K、Ca、Mg的年库流量为27.28kg/hm^2、35.67kg/hm^2、116.38kg/hm^2、134.54kg/hm^2、54.31kg/hm^2,且N、P、K素都有较大的利用效率。系统养分利用效率N>P>Mg>K>Ca,N是果树生长的限制养分、其次为P、Mg。系统年库流总量为1507.20kg/hm^2,龙眼凋落物年库流量为1139.02kg/hm^2,占75.57%,地被物为368.18kg/hm^2,占24.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