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不育系1357AB与双低优良恢复系89-4R为亲本配制育成杂交油菜新组合花油203.在2006-2008年四川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63.72kg/667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3.44%;全生育期219d,比对照(川油21)晚熟1d.在2008-2009年四川省油菜生...  相似文献   

2.
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 kg/667m2,最高产量248.79 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 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 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黔油29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黔杂6-18是以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例为1:1、稳定的、性状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用系Q618AB为母本,双低优良恢复系6-18C为父本于2004年配制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在2006-2008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89.18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1.13%.在2008年贵州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5.7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增产4.02%.芥酸含量0.6%,硫甙含量32.58μmol/g,含油量40.54%,种子蛋白质含量28.13%.2008年12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黔油29号.适于在贵州省及邻近相同生态区域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宝油517是以高油分黄籽双低不育系1528A为母本,黄籽双低恢复系17 R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于2008年12月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并获审定。在2006—2008年度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试中的平均产量为168.51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5.91%,比对照增产的点次占75%。在2007—2008年度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为173.0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增产3.53%,较对照增产的点次占50%。  相似文献   

5.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7274A与恢复系5735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原名油YL053),于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181.4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6.27 kg/667m2,比对照增产10.59%,居C组第1位;全生育期平均222.9 d,比对照早0.6 d.含油率43.83%,芥酸0.2%,硫甙18.84 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0.97%.抗倒性、抗寒性强,耐菌核病.  相似文献   

6.
利用隐性核不育系201A与优质油菜贵油七号选系贵7-5进行测配.得到强优势组合贵杂98-3。在1998~2000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分别为129.7kg/667m^2和166.6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5.2%和6.11‰.最高产量分别为193.3kg/667m^2和212.33kg/667m^2。在2000~2001年贵州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28.97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8.15%,最高产量达l64kg/667m^2.比对照增产13.49%。抽样品质分析结果,芥酸含量1.42%,硫甙含量10.3μmol/g.含油量39.2%。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贵杂4号。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熟期适中、抗性较好等特点,适于贵州油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沣油5103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0~2011年在湖南省溆浦县进行沣油5103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沣油5103直播平均产量135 kg/667m2、移栽平均产量147.5 kg/667m2,比对照品种湘杂油4号分别增产1 1.8%和8.5%.示范证实沣油5103在溆浦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针...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临保系M-6477、恢复系08184,经“三系”配套育成的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沪油杂7号’,其籽粒含油率高达47.76%,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为21.75 μmol/g.在2008-200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22.45 kb/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8.85%;产油量1 252.50 kg/hm2,比对照增产17.29%.在2009-2010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146.70 kg/hm2,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4.48%;产油量1 346.10 kg/hm2,比对照增产12.46%.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不育系8187A与双低恢复系8274R配制的双低杂交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较高,中早熟,抗倒,病毒病和菌核病抗病能力与对照德油6号相当。在2009—2011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7个试点平均产量181.43kg/667m2,比对照德油6号显著增产(4.85%);在2010-2011年度6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71kg/667m2,比对照增产3.32%;种子含油量(干基)40.75%,种子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31.62μmol/g饼。于2011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油2011007),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57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油研57在国家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研57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188.63 kg/667m2和182.74 kg/667m2,分别比对照南油12增产3.10%和5.37%;平均含油率为47.25%,芥酸含量0.35%,硫甙含量25.86 μmol/g饼;2年平均产油量87.67 kg/667m2,比对照南油增产12.74%;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抗寒性好.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的汉中及安康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杂交油菜黔油1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进的波里马不育材料与黔油低芥一号优株进行测交和回交,育成胞质不育系7005A和保持系7005B,与恢复系7005C测配,得到强优势组合黔杂7005。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64.95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8.19%;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36.33kg/667m^2,较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5.47%。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试两年平均单产154.48kg/667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18%;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29.96kg/667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92%。于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为黔油15号,2003年11月通过全国审定。适宜长江上游区以及邻近相同生态区域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kg/667m2,最高产量248.79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油菜浙油51     
《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905-1905
油菜浙油51(原名M417)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檨有限公司选育,201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油2014001)。檨2010-2011年度参加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193.2 kg,比对照浙双72减产檨檨0.9%,减产不显著;每667 m^2产油量89.3 kg,比对照增产4.8%。2011-2012年度省油菜区域试檨验平均每667 m^2产量169.4 kg,比对照增产0.8%;每667 m^2产油量83.0 kg,比对照增产13.2%。  相似文献   

14.
优质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黄油21号是甘蓝型油菜黄籽不育系2225A与商含油量双低恢复系ZW3115杂交、鉴选出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双低黄籽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在贵州省油菜区试中的平均产量为175.27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0%,区试中最高产量达230.33 kg/667m2.含油量为46.28%、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为22.27%、芥酸含量为0.20%、硫甙含量为22.48μmol/g·饼.干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杂交油菜油研817综合性状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加快高产高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油研817在生产上的推广种植,对其在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试平均产量达169.4 kg/667m2,比对照增产14.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0.2 kg/667m2,比对照增产4.1%。区试和生产试验含油率平均为43.94%,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22.61μmol/(g.饼);菌核病、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近。认为:油研817是一个高产稳产、含油率高、抗耐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杂交优质油菜品种,适应在浙江省及其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浙江农业科学》2010,(4):770-770
<正>浙油28(浙审油201000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品种。该品种2006-2007年度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667 m2产量187.0 kg,比对照浙双72增产14.7%,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平均产量152.4 kg,比对照增产13.8%,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省生产试验平均170.9 kg,比对照增产6.5%。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沣油737系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品种,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完成国家长江下游区和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并通过上述二个区域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芥酸与硫苷含量均优于国家双低标准,平均含油量为43.3%.丰产性、稳产性突出,在长江下游区和中游区区试中,平均产量分别为174.9 kg/667m2和181.0 kg/667m2,比对照增产16.9%和8.1%.介绍了沣油737选育过程、杂交制种、纯度鉴定及栽培等技术.  相似文献   

18.
沪油杂4号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特性.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674.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6.0%,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590.4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54%.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75%.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4.63%,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29.61 μmol/g.  相似文献   

19.
“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九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油研九号是以黄籽双低不育系2716A与黄籽双低恢复系5862R配制的杂交油菜组合,在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35.7kg/667m2,较对照增产4.49%;产油量为60.6kg/667m2,较对照增产18.3%.含油率为44.92%~46.35%,种子蛋白含量为24.1%,油分蛋白总量为70.45%,芥酸含量为0.51%,硫甙含量为28.25μmol/(g·饼),油酸含量为64.9%.1998-2008年在长江流域及相邻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36.27万hm2.  相似文献   

20.
高油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凯育1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适应性好、优质丰产的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01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18R为父本,成功配制杂交油菜新品种凯育118。该品种在2010—2012年国家中游区域试验20个试点中18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2年平均产量162.93kg/667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00%;2年平均产油量76.43kg/667m2,比对照中油杂2号(61.36kg/667m2)增加13.09%。2年含油量平均为46.80%,芥酸含量均为0,硫甙含量平均18.51μmol/g饼。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中游区域试验并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2004)。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