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采用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对"珠治"工程广西项目区(河池片区)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基础效益进行评价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河池片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54%,相比治理前的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由2 136.90 t/(km2.a)减少到1 195.39t/(km2.a),年保土量达到41.57万t,年蓄水量达到11 899.83万m3,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都有不同程度减弱,石漠化程度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达到74.15%,基础效益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达到99 166.4万元,表明"珠治"工程河池片区的小流域治理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a黄土高原主要流失区的区域治理目标:土壤流失量控制在3.60×108 t左右,土壤侵蚀模数1 300 t/(km2.a)左右。其中,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黄土平岗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风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黄土山麓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森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00t/(km2.a),黄土高塬沟壑区为1 500t/(km2.a),黄土残塬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阶地区为500t/(km2.a),风沙草原区为500t/(km2.a),高原土石山区为100t/(km2.a)。未来20a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区域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2.20×104 km2)、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1.50×104 km2)、黄土高塬沟壑区(8 600km2)、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4 600km2)。  相似文献   

4.
彭阳县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 33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712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 000 t/(km2.a)下降为2 961 t/(km2.a),有12条小流域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在介绍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丹治"一期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34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681 k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7.97%提高到79.05%,一期工程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4 879万t,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减蚀率达到60%以上,蓄水能力达到43 361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 846.3 t/(km2.a)降低到816.33 t/(km2.a),整个项目区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区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源区水质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Arc/Info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进行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以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截流村小流域(简称截流村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及地形、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等数据,建立了小流域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将小流域空间离散化为10 m×10 m的栅格,在栅格内根据合适的USLE因子算法进行了土壤侵蚀量估算,进而对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和小流域内侵蚀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流村小流域年均输沙模数为1244.7 t/(k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坡耕地占流域面积的44.17%,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95.0 t/(km2.a),其侵蚀总量占流域总侵蚀量77.93%,表明坡耕地是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实现流域内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同时对于林地和小于10°坡耕地的侵蚀模数结果与相关研究仅相差19.8%和4.4%,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137)Cs、~(210)Pb和CSLE的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应用137Cs和210Pb技术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进行三峡库区腹地工农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价研究,尝试基于核素示踪技术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评估CSLE在库区林地小流域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1)借助210PbexCRS计年模式获得了工农沟塘库沉积柱芯不同质量深度的沉积年代,与137Cs 1963年断代结果相比基本一致,定年结果可靠;(2)基于核素示踪技术(137Cs和210Pb)计算的小流域2002—2014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69.09t/(km2·a),侵蚀强度属于微度侵蚀,年土壤侵蚀量为22.87t/a;(3)依据CSLE和考虑沟蚀因子的CSLE估算的小流域2002—2014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56.07t/(km2·a)和317.53t/(km2·a),年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1.77t/a和26.99t/a;(4)与核素计算的结果相比,CSLE和考虑沟蚀因子的CSLE的估算精度均≥80%,说明采用CSLE估算库区林地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塘库沉积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表明,南充流溪河流域内平均小流域淤沙模数762t/(km2.a),淤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不明显,小流域泥沙输移比显然远高于前人报道的0.10~0.27,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全国第2次遥感普查值3000~5000t/(km2.a)。  相似文献   

9.
绥棱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是典型的水蚀水土流失类型区。项目区在3 a内,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36 670.36 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2.4%,其中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 076.86 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的1.37%提高到76.23%。每年可蓄水3 735万m3,径流模数由189 200 m3/(km2.a)降至37 398 m3/(km2.a),蓄水效益为62.86%。每年可保土49.9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2 2 5 0 t/(km2.a)降至6 7 6 t/(km2.a),保土效益为70.02%。项目区内林草植被面积将增至48 681.8 hm2,林草覆盖率由59.57%增至82.84%,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3.27%。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并步入良性循环。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为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气核爆产物137Cs能够强烈地被土壤颗粒所吸附,是一种示踪土壤运移的良好示踪剂。通过对紫色丘陵区响水滩小流域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计算了流域各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研究得出该流域137Cs含量的背景值是1870 Bq/m2;流域内坡耕地、林地的年均侵蚀强度分别是4468 t/(km2.a)和1759 t/(km2.a);丘顶、丘坡和鞍部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是2125,4676 t/(km2.a)和3625 t/(km2.a),槽土和水田则是沉积区。分析结果表明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影响巨大,坡耕地是该小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干热河谷区的坡耕地试点治理工程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坡改梯措施、水利措施、机耕路、排水措施及沟道治理措施。通过对干热河谷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8%,可实现试点区年减蚀量达1.43万t,年蓄水效益达8.86万m3,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6 500 t/(km2·a)降到500 t/(km2·a),每年增加经济效益达30 420元/hm2。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是水土保持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文对苏北丘陵山区生态修复项目区3 a的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43.5%提高到98.4%.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植物群落趋向良性循环,人工幼林长势良好.土壤侵蚀量由2 758 t/(km2·a)减少到1 369t/(km2·a),减沙效益为50.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县河是长江上游汉江的三级支流,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0 660 hm2,侵蚀模数3 200 t/(km2.a)。2007年,县河流域被列为"丹治"项目,治理后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低于1 400 t/(km2.a),土地利用率高于98%,林草覆盖率高于85%,各项措施减少土壤侵蚀量70%多,治理期末流域农业总产值、农业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较当地平均水平高出30%。主要做法有:强化管理,确保质量;顺应形势,转变思路;培育典型,示范引导;推进改革,创新机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内由于稀土矿产的无序开发,导致河流泥沙严重淤积。通过实测河流淤积泥沙断面,计算出在7 500 m长的河道共淤积泥沙30 193 t,考虑到输移比,整个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达3 500 t/km2,平均侵蚀模数也高达1 150 t/(km2.a)以上,属于中等强度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发现,河流中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稀土矿开发的尾矿流失;土壤流失量高到99 730 t/km2,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 000 t/(km2.a)以上,属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须加强对稀土矿开发的管理,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将已废弃的稀土尾矿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横垄耕作的面源污染截留效应,选取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横垄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区,应用210Pbex核素示踪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 268 t/(km2.a),吸附态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4 889、2 022 kg/a;运用RU-SLE2.0模型,模拟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顺坡耕作土壤侵蚀模数约为6 200 t/(km2.a)。对比结果表明:横垄耕作较顺坡耕作可减少约63%的土壤流失量及随土壤流失的吸附态氮磷负荷。  相似文献   

16.
刘源河小流域地处长汀县南部的河田镇,流域内有8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47.44km2,水土流失面积3.70km2。经过2011~2013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环境洁净、生态护岸"来布局建设,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7.09hm2,治理度达到89.9%,林草覆盖度由45%增加到70%,土壤侵蚀模数由3 650t/km2·a下降为1 000t/km2·a。本文介绍了刘源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漾濞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漾濞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01年,土壤侵蚀面积从275 867.24 hm2 减小到247 282.09 hm2,总侵蚀模数由1 830.37 t/(km2·a)降低到1729.04 t/(km2·a),总侵蚀量由7 967 560.11 t减少到7 526 463.32 t,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治理状况明显好转;1990年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所产生的侵蚀量占到总侵蚀量的75.46%,2001年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所产生的侵蚀量占到研究区总侵蚀量的73.13%,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以及耕地侵蚀控制是整个研究区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长治”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建管体制,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6%提高到28%,土壤侵蚀模数从治理前的4 100 t/(km2.a)下降至1 100 t/(km2.a),年增拦蓄径流量646.8万m3,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120万t;坡耕地改梯田后粮食产量平均增加1 125 kg/hm2,加上经果林收入,项目区群众经济收入显著提高;"长治"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区各县多次受到水利部、财政部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相似文献   

19.
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与GIS支持下,获取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对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间,土壤年总侵蚀量由647万t降至630万t,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蒙湖流域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986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325t/(km2·a)和5 504t/(km2·a),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量的85.8%和84.7%;草地是重点治理的另一对象,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都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40%和44%;随着耕地和草地类型的转入,居民用地侵蚀面积由1986年的1 010hm2增至2010年的2 608hm2,土壤侵蚀总量由5.4万t增至14.2万t,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GIS和RUSLE的华北平原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北平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析,可为粮食主产区的生态保护及土壤侵蚀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土壤、降雨等数据,对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的各因子进行了量化,实现了对华北平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并对结果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674.26t/(km2.a),最大值可达8 302.11t/(km2.a),总体上属中度侵蚀。发生轻度以下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82.94%,表明华北平原的水土流失在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仍有占总面积7.33%的区域属于较强以上的侵蚀等级,说明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尤以沿太行山、燕山、泰山和大别山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是华北平原土壤侵蚀治理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