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遗址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历史保护、文化传承、社会与生态服务等功能而逐渐受到城市建设者与使用者的关注,但是当前我国遗址公园的建设水平良莠不齐,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也较为滞后。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市现有遗址公园的设计构思、园林艺术表达手法和景观营造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总结出复原、融合、聚集、夸张、隐喻、对比等多种遗址公园景观元素表达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为遗址公园的景观元素及表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较好模式。在考古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豫陕两省中的15个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调研,从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的文化内涵和种植设计等方面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从遗址的类型、展示方式、历史背景、本体形态和文化属性等方面列举了遗址公园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从尊重的遗址的原真性、突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属性、兼顾生态学与美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皇城根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是集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带状公园。通过对皇城根遗址公园景观现状的调查,对其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遗址公园地形地貌要素的设计与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洁  张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84-7886,7904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包括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相结合建成旅游景区;将整个遗址区建设成森林公园;将遗址保护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4种主要模式。笔者强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要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和出发点,在这一前提下,以我国已建或在建的遗址公园,如甘泉宫遗址、武侯墓、黄帝陵为例,说明大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是如何构成园林景观空间格局的;通过圆明园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实例说明中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分割;例举微地形坡地地形利用、微地形叠石理水、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利用、微地形功能利用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小尺度地形地貌要素构成了园林的景观节点,具体介绍了微地形利用可达到空间分割、实现控制、塑造美学价值、改良小气候的作用。最后笔者罗列出西方古典园林中地形利用与塑造的实例,并借鉴了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的作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出对遗址公园设计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使用现状,我们以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分析游客使用开敞空间的状况.数据显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主要使用对象不同于普通城市公园,其主要群体是老年人和小孩.记录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看护、小孩玩耍及交谈等,符合此类人群特质,但也与寻常公园游客行为模式有差异.研究表明,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而对于外地参观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另外,滞留的使用者主要行为模式以老年人看护小孩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商都遗址公园内园林植物和群落结构的观察,从植物资源种类构成,乔、灌、地被的应用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园内植物配置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韵  马贝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3-15244
重点论述了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修复与保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提出利用文化遗址推进城市景观发展的主张,并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对城市景观的利弊进行分析,得出要利用文化遗址塑造城市景观新面貌,从而探讨文化遗址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遗址公园已经成为西安地区大遗址类文物保护的重要形式(1-2),成为建设生态和文化西安重要支撑(3-6),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和唐慈恩寺遗址公园于2008年建成。尤其是曲江池遗址公园,恢复性  相似文献   

9.
以新津宝墩遗址为例,研究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理念.应用分析归纳法总结出新津宝墩遗址核心价值主要是:具有四川古文化渊源可能的历史地位,与成都平原其它关联古城址形成区域性的群体价值以及出土文物表达的特定属性.基于这些核心价值特性,探索了建设新津宝墩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理念,即充分展示它的原始性、统筹区域旅游开发优势、合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一定数量依托历史遗迹而建造的公园。这些区别于普通城市公园的遗址公园,尤其需要关注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依托于"与古为新"的理念,从遗址的保护利用,山水体系的塑造,植物景观的配置,园林小品的构建几方面着手,探讨北京遗址公园设计手法,提出遗址公园的设计在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应彰显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1.
许悦  丁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39-6741
[目的]以期在现代的园林意境的营造中更好的继承文化,发扬园林意境的风格和作用。[方法]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和立意出发,总结传统园林意境的各种营造手法。[结果]提出在现代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应该将以人为本做为出发点,构建现代大文化背景下的园林意境;尊重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同时挖掘传统理念,丰富园林意境的设计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向现代室内设计的渗入是新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室内建造古典园林景观时意境设计的重要性,并以实例解析古典园林景观在室内建造时"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意境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意境"的创造是室内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遗产类主题公园是园林设计的一个新课题。主题公园能够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融于一体,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不可多得的物化载体。本文以白沟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设计为例,公园定位以展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为背景和景观素材;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从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并与公园的整体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布局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游憩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韩小晶  段渊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59-3860,3863
以北京园林为例,浅析北京园林意境的形成,阐述传统北京园林的意境营造和文脉传承.指出园林中空间处理和文脉传承的重要性,并对指导北方现代园林的建设、改善目前千城一面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归纳北海公园园林种植布局理法。【方法】以北海公园现状园林种植布局为分析对象,对其种植布局理法进行剖析。【结果】在种植布局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追求、辅助构建空间形式三方面做出归纳和总结。【结论】北海园林种植布局秉承中国传统园林的种植布局理法,在景面文心的理景特点下手法灵活不拘一格,布局形式和植物种类选择遵从自然规律、利用植物自然美,并以植物造景来烘托园景艺术氛围,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中式园林中,通过园林植物营造意境,可以使设计师抒发造园的情感,使游人引出融入自然地心态产生不期而遇的共鸣,从而激发和唤起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地审美行为和心理。从园林植物"形、色、香、影、声、文"6种特有气质,阐述中式园林植物景观意境营造途径,为今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官表达对园林植物意境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京金港科创园雨水管理与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自然雨水管理的景观设计,主张通过模拟自然雨水蒸发、入渗的径流管理过程,结合低影响、生态化、艺术化的雨水管理工程措施,达到景观设计与雨水管理的艺术化的有机结合。结合实例,探究了南京金港科创园雨水管理与艺术设计项目中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以该项目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结合低影响开发技术雨水管理理念的艺术化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8.
曾丽娟  吴健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23-9825
光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在摄影、绘画、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中,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缺乏关注。光影艺术的应用研究无疑对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空间塑造、融合室内外景观和营造意境等方面有很好的启发意义。笔者着重从光影的艺术表现、功能作用及其营造方法三方面来探讨光影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园林植物的特性、植物配置原则、植物配置类型及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合理搭配等问题,提出了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利用植物形态、色彩、质感等创造季相美和意境美的理论和方法,在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角度创新和发展植物配置原则,植物配植的各类型在特定环境中灵活应用的手段和各类型的造景手法等是今后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诗文绘画一样讲究写意,追求意境。分析了意境的内涵特征,即互生性、虚实性、关联性,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写实与写意、造景与借景、移情与象征的意境营造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营造的要点,强调应注重对环境、体验、经验、手法的理解,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展示空间场所感,营造空间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