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利用NCEP 1o×1o再分析资料与fnl资料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等方面对造成201330号台风暴雨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雨天气分2个阶段,有"海燕"的环流与回流形势携带大量水汽在华南、江南等地辐合,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中部台风"海燕"的弱环流与对流层中下层反气旋回流南下带来东北、偏东风交汇,在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发生降水过程。此次天气过程水汽由台风环流及后期环流提供,由"海燕"北侧靠近副高一侧东风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和南海输送水汽更加明显;冷空气侵入,使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不稳定机制,斜压位能释放转为动能,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产生提供必要动力条件;冷空气叠加在850h Pa以下强暖平流下面,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被加剧,有利于对流发生,同时使低层辐合加强,动力抬升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2.
任思衡  秦牧原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93-9098,9108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对流不稳定,地面中尺度锢囚锋和975 hPa辐合线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低层正涡度和辐合带对应的非常好,低层辐合、上层辐散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200 hPa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别是低层和高层有较强的垂直切变,中层有微弱的切变,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造成重庆大风冰雹灾害的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FY-2E卫星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分析了2014年7月29日陕北出现的一次局地雷暴天气过程,基于雷暴发生的三要素讨论了中尺度不稳定与雷暴发生之间的关系、抬升与触发的异同以及天气系统与雷暴抬升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对产生雷暴机制的物理量和有利于雷暴发生的中尺度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是在条件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有利于雷暴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雷暴发生区形成较强的湿度梯度,有利于雷暴发生区产生垂直环流。上升区在湿空气区,下沉区在干区,这个垂直环流圈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维持了湿舌,是强对流的一种触发机制。有利的中尺度环境场和边界层辐合线的形成是雷暴的触发机制。高层的辐散场与短波槽的配置,有助于低层850 h Pa和地面辐合线触发雷暴。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旋演变和物理量配置等方面,分析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形成原因,此次强降雪出现在500 h Pa西南气流中,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低层切变线附近靠近暖区一侧以及两支低空急流的左侧交互区,降雪最强时处在地面气旋顶后部。降雪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为正涡度区,高低层一致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和维持。下暖上冷的温度平流差异,使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在动力抬升的触发下,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此次强降雪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层结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6月27日500 h Pa受丁字槽影响,朝阳市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中低空的风切变和地面辐合线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和良好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强天气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 0.5°×0.5°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20日发生在湖北黄石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系统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上干下湿、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垂直分布为暴雨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低涡在东移过程发展、转竖,西南急流的向北发展,促进了能量锋区的北移,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地面暖低压中心发展和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入侵和较强辐合上升运动产生,触发中尺度对流;在特定流场形势下,黄石特殊的低山丘陵地形对中尺度暴雨的形成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26日,凤冈县由于受高空槽和热低压的共同影响,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作者有效动用了数值预报、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技术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因为受到500h Pa高空槽的影响,地面冷空气以及700h Pa和850h Pa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由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高能高湿的环境场相配合,高能高湿的环境场能为暴雨区提供丰沛的水汽和能量,从而成就了此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太平洋副高及台风"海棠"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中尺度系统为高空急流、低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线系统辐合形势,地面有辐合线存在,同时岫岩县山区地形明显,更加有利于辐合抬升及水汽堆积;大连、丹东地区700 hPa以下有比较深厚的湿层,850 hPa风速最大可达22 m/s,比湿最大可达22 g/kg,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好。K指数大于35℃,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小于0℃,层结不稳定。CAPE值均大于1 000 J/kg,不稳定能量不断堆积;岫岩此次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分为3个阶段,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后向传播及低质心暖性降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胡皓  梅笑冬  许新田  张潇予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9-14882,14968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数据,对2009年11月9~11日陕西近20年最大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系统在促进暴雪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是由高空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及地面倒槽、地形共同影响所致。700 hPa切变线使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陕西交汇,且700、850 hPa分别有西南急流和偏东急流带来充沛水汽;地面有东北冷空气侵入,既对暖空气起抬升作用,同时配合陕西地形作用加强了地面中尺度辐合带的形成,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机制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21年郑州首场暴雪伴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700hPa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2)700hPa豫北地区有东西向暖切变线,切变线南部强盛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条件。(2)西南倒槽发展旺盛,有利于引导高压前部的冷空气持续南下并长时间维持;850hPa冷舌和地面南下的冷空气为暴雪和高架雷暴提供了深厚的冷垫,低空暖湿急流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不稳定层结和强上升运动,从而在大气高层产生雷暴。  相似文献   

13.
陈华凯  崔淼  周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4,(5):264-265,26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9—20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春季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东移时与北方冷空气结合而形成的回流降雪,暴雪产生在500~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 hPa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区域;中上层的西南风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气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降水相态与850 hpa的温度场(-4℃线)对应较好,同时925 hPa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2℃或者0℃层高度明显低于925 hPa也可以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52-19654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资料,对长江中下游2008年1月19日降水增幅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方面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冷暖空气交汇是降水增幅的基本条件;地面倒槽、850~700 hPa暖切变和850~500 hPa低槽是降水增幅的影响系统;西南、东南低空急流是降水增幅的重要动力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降水增幅输送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5.
以2017年8月台风“帕卡”为研究对象,分析台风环流形势和物理量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天气中,强降雨落区与地面辐合线高度保持一致,850hPa低空引导气流对移动方向产生了影响,再加上中低层气流辐合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台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低层强烈暖平流对于触发近地面扰动的发展较为有利,进而推动气流辐合抬升,中层冷平流促进了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对于上升运动的继续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18~19日和2010年8月14~15日,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出现初夏和盛夏历史同期罕见的区域暴雨。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暴雨过程相同之处在于大降水都出现在500 hPa冷涡中心的东侧,850 hPa暖湿切变线北侧,700 hPa和850 hPa风向风速辐合线之间,湿层深厚的区域和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处。区别在于初夏暴雨对于系统强度、水汽、不稳定能量和低空急流的要求均高于盛夏暴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 ~ 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低槽、70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与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前中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暴雨区有强烈上升运动速度,上升运动从850 hPa一直延伸至150 hPa附近,最大上升气流位于700 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使整层产生了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是十分有利的;对流层低层θse随高度减小,850hPa铜仁位于θse高值区,在贵州东部和南部有一个θse大值(高能)中心(θse≥68℃),反映了暴雨期间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而中层大气处于中性,这种大气层结有利于产生对流性强降水;WRF模式的降水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24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相比吻合较好,但降水量级预报略偏小.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百年最大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4日-5日暴雪过程为沈阳地区有观测资料百年以来最大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了研究此次天气的特点,以便于对以后此类天气做出更好的预报,作者在本文中对该次天气过程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因为此次天气过程为沈阳市百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包括暴雪、寒潮和大风三大主要特点,所以对此次过程做一深入的研究对于以后的气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高空南北槽合并、低空切变发展为低涡、地面南来气旋和极地冷空气的共同配合作用形成。通过水汽条件、动力因素和k指数等多方面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寒潮和大风主要成因为①500hPa强冷空气堆积、700hPa垂直运动、850hPa的低涡和地面南来气旋,高低空以及地面的配合相当完美。②前期暖湿空气的堆积和地面江淮气旋带来的暖湿空气,高空强冷平流。暖湿和冷干空气的交汇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③垂直运动是降水产生的动力因数,垂直运动和地面气旋系统的移动路径和降雪区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