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掌握石羊河下游红砂群落近年来的生长状况,在对石羊河下游红砂群落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hannon-Wiener和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红砂群落的物种共有24种,分别属于9科,21属;有小灌木或半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3种,一年生草本9种;红砂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科属组成分散;植物区系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红砂对群落的结构及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群落稳定性由半灌木和小灌木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物种均匀度高,群落物种优势度低,群落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红砂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物种均匀度高,群落物种优势度低,群落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西坡4个垂直地带8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共有74种土壤蚂蚁,其中42种为优势种;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增加呈规律性的变化:优势种所占比例逐渐递增,优势种数目降低、物种数目递减、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在8种植被类型中,土壤蚂蚁个体密度、优势种数量、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思茅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中较高,而在干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苔藓矮林、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种植被类型中较低。  相似文献   

3.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3种珍稀植物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沉水樟(Cinnamo-mummicranthum)、罗浮栲(Castanopsisfabri)群落乔、灌层及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观光木群落、罗浮栲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沉水樟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为罗浮栲群落>观光木群落>沉水樟群落.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3群落均为远离稳定状态的不稳定群落,其相对的稳定性比较是沉水樟群落>罗浮栲群落>观光木群落,表现出与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的趋势.这种格局的产生是珍稀优势种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铜陵叶山林场次生落叶阔叶林样地调查,对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重要值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块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19种,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5、0.70和0.37.优势树种麻栎重要值为105.3,伴生树种化香、枫香和国槐重要值分别为65.1、36.3和18.6.该森林类型为麻栎落叶阔叶混交林.19个树种之间共存在171对相关,但正关联树种对少于负关联树种对,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该群落类型还处于演替阶段,即由落叶阔叶林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梭棱为单优势种的群落Ⅳ具有最高的优势度指数(C)和最低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以骆驼刺为优势种和梭棱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Ⅱ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优势度指教较低,结构相对稳定;而以柽柳和梭梭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中等水平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群落中物种数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以芦苇和骆驼剌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Ⅵ,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优势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水平居中;以柽柳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Ⅲ和Ⅴ,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教和均匀度指数则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6.
汀江中上游鱼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2013年的2、5、7、10对汀江中上游河流水域的6个江段的调查数据,探讨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差异以及鱼类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联。共采集鱼类71种,隶属4目15科54属,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1种、福建省特有种4种;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银鮈Gnathopogon argentatus 3种;常见种有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等12种。鱼类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在站位间和季节间差异均显著。根据典范对应分析(CCA)对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间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温和人类活动是决定鱼类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总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底质、堤岸稳定性、植被多样性和河道变化在决定鱼类群落分布上也有一定作用。人类活动的加剧不仅改变了汀江中上游物种组成(即洄游性、敏感性地方物种减少,而外来物种、广布耐受性鱼类增多),也降低了该河流鱼类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以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沙木蓼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样方物种组成、沙木蓼生长特征、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木蓼群落物种稀少,组成简单,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明显的荒漠草原植被特征。沙木蓼群落以旱生灌木层为优势层片,多年生草本层数量次之,1年生草本数量最少,群落稳定性主要由灌木层和多年生草本层决定。群落所处生境决定了群落重要值、生长量指标以及多样性指数。生境类型Ⅲ中沙木蓼生长量最大,表明该生境是适宜沙木蓼生长的生境类型,而生境Ⅱ中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为最高,群落优势度较低,表明该生境是适宜群落中大部分植物生长的生境类型。生境类型Ⅰ和生境类型Ⅲ相似,在群落特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青海湖景区旅游干扰下沙化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利用主要物种重要值、α多样性、功能群重要值和β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干扰后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从以不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群落的重要值有向少数物种集中的趋势;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在中度干扰下最大,生态优势度的变化与α多样性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负关联;功能群丰富度在中度干扰下最高;中度-重度干扰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替代速率最快。青海湖景区沙化草地群落稳定与群落自身的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功能特性及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植物功能性状进行分析,为森林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种主要植物群落(白桦林、杨桦林、臭冷杉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进行群落学调查,选择比叶面积、叶厚度及叶枝中N、P含量6个功能性状及土壤、地形因子进行调查,分林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总体测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Walker功能多样性指数、Petchry和Gaston指数、Rao’s二次熵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分歧指数,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群落、不同林层的功能多样性及各指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100个10m×10m的样方中,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比叶面积变化幅度已高达716.16%;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密切关联,其中叶片厚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坡向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于群落整体,Walker功能多样性指数与香农威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功能丰富度指数与香农威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与群落类型及其所处的演替阶段相互关联,功能丰富度指数随演替的进行而下降,而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对群落间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差异也有必然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典型森林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初步揭示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群落重要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的4种典型森林群落(杨桦林、白桦林、臭冷杉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进行群落学调查,采用Rao’s Q指数和Shannon-Winner指数对不同群落和群落整体的功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利用DPS软件对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对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的4种典型森林群落,就不同层次而言,Shannon-Winner指数在乔木层和草本层排序均为白桦林臭冷杉红松林杨桦林紫椴红松林;Rao’s Q指数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群落排序均为紫椴红松林臭冷杉红松林杨桦林白桦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Rao’s Q指数随演替的进行先下降后上升,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就环境因子而言,海拔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而坡度对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最大。【结论】不同森林群落和植物不同生活型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评价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性有较大影响,不同群落和植物生活型在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群落所处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山桐子作为新近开发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鄂选1号”山桐子作为新近认定的山桐子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备受行业关注。高质量“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苗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的山桐子良种繁育体系,旨在满足“鄂选1号”山桐子在行业中的广泛运用。  方法  (1)以高产优质山桐子良种“鄂选1号”为研究对象,以其新生芽为外植体试验材料,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对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激素组合、不定芽增殖培养基激素组合、组培苗生根培养基激素组合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构建山桐子组培繁育体系。(2)系统地分析了“鄂选1号”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及植物激素在其丛芽诱导、增殖及生根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1)75%乙醇处理30 s,联合0.1% HgCl2处理8 min是“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2)不定芽的诱导过程中,(1/2MS + 0.03 mg/L TDZ + 1.5 mg/L 6-BA + 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不定芽的诱导。(3)(1/2MS + 0.2 mg/L TDZ + 2.0 mg/L 6-BA + 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组培不定芽增殖培养。(4)(1/2MS + 0.3 mg/L NAA + 0.5 mg/L IAA)培养基组合适合山桐子良种组培苗生根诱导,在此条件组培苗生根率达到98%。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鄂选1号”山桐子的快速繁育体系,为“鄂选1号”山桐子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对油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和捕食类亚群落的多样性与其主要生态学指标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H''与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及物种数S呈正相关,而同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呈负相关.因此,提高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可通过营造油荼园生境以增加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和物种数S而减少物种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山桐子石漠化山地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中梁山石漠化山地进行山桐子造林试验,定量研究其成活及幼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栽培于不同坡位的山桐子其成活率、生长量差异明显,其中坡位中部的山桐子成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好,上部和下部坡位其次。且夏季高温伏旱天气对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区组试验设计,于沪陕高速公路信阳至南阳段4种路基边坡建立了28个植物群落观测试验小区。在测定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壤类型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路基边坡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穗槐+狗牙根+高羊茅"群落和"胡枝子+狗牙根+高羊茅"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高;物种多样性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较强,与高度、盖度、保土作用系数相关性较差;植被保土作用系数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与植株高度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桐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桐子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木本油料植物和优良的绿化树种。对山桐子的生物学、生态学、繁殖特性、栽培技术、分子实验以及果实和种子化学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山桐子的应用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昭苏县和乌孙山北麓的察布查尔县天然草地为对象,采用典型的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坡向(南坡、北坡)和海拔梯度(1 600~3 000 m)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同一海拔梯度上,南坡植物物种数多于北坡;在不同坡向上,基本上南坡各海拔草地植物群落高度大于北坡,而密度和盖度小于北坡。南坡各多样性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双峰格局;北坡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均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Patrick指数则呈现出双峰格局。【结论】乌孙山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由海拔和坡向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草原区灌丛化必然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研究灌丛化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对后续治理和控制草原区灌丛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灌丛化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依据灌丛特征及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特征,提出典型草原灌丛化指数(TSSEI),并对草原灌丛化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为轻度灌丛化草原(Ⅰ级)、中度灌丛化草原(Ⅱ级)和重度灌丛化草原(Ⅲ级);对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内的灌丛特征指标、灌丛间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及草本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Ⅰ级与Ⅱ级灌丛化样地之间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Ⅲ级灌丛化样地,即当灌丛化程度从中度灌丛化向重度灌丛化发展时,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显著降低的,重度灌丛化样地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2)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中的灌丛间地地上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枯落物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在Ⅱ级灌丛化样地中最低,Ⅲ级灌丛化样地中最高,其中Ⅰ级灌丛化样地的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和灌丛间地总生物量与Ⅱ级和Ⅲ级灌丛化样地无显著差异。(3)TSSEI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TSSEI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灌丛间地枯落物及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认为,典型草原轻度及中度灌丛化对于灌丛间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将显著降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灌丛间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样地的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灌丛化样地。典型草原灌丛化现象显著影响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对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山桐子人工林株高生长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山桐子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以人工群落中山桐子的株高、节数和平均节长等指标为对象,应用样方调查分析法研究山桐子的生长动态。3年生山桐子平均株高为263.0 cm,年均增长87.6 cm。第1年与第2年株高平均增长53.35、5.8 cm,节数净增242、9个,平均节长分别为2.162、.03 cm,第3年株高、节数和平均节长增长最快,分别为153.9 cm5、2个3、.01 cm。第3年的株高生长曲线有8个点位于134~160 cm,最高生长量达192 cm,节长生长曲线有9个点落在2.58~3.30 cm,最高值为3.98 cm,平均值为3.01 cm,节数生长曲线平均值为52个。山桐子人工林12、年生苗木的株高、节长和节数的生长均较缓慢,第3年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规律,促进山桐子繁育进程,对来自12个不同产地的山桐子苗木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产地山桐子苗木苗高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在7月1日至9月19日增长迅速,平均增长1.04cm/d,而地径生长期限较长,在9月19日至10月30日仍有明显增长;利用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2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按种源划分,以分宜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最快,其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达到140.53cm、13.82mm,朝天、元坝和仙居种源其次,而奉化、上犹、黄山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较慢,其中以黄山种源最慢,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仅为103.25cm、10.02mm;12个产地间苗木苗高生长差异显著,而区组间苗高、产地间和区组间地径生长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分析表明,不同产地间山桐子苗木生长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华木莲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Z.X.YuetQ.Y.Zheng植物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优势度、群落均匀度以及物种丰富度等指标进行了计测,并初步分析了群落类型、结构与特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该植物的生境和花木莲种群特征,最后指出华木莲为中性偏阳性树,在林内天然更新困难,在现状植被中,该种群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