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山西五台山地区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连续观察,发现了火红熊蜂的年生活史:每年5月中旬越冬存活的蜂王陆续出蛰,大约取食2周后开始产卵;6月中旬第1批工蜂出房,并参加巢内各种工作,6月下旬蜂王开始产下第1批未受精卵;7月下旬雄蜂出房,8月中旬新一代的蜂王开始出房,出房后8~10 d性成熟,8月下旬在合适的天气出巢飞行进行交配;10月上旬交配成功的蜂王开始在选定的洞穴内进入休眠越冬状态。了解和掌握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对火红熊蜂的人工饲养和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常的蜂群,产卵的蜂王不停地产下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为工蜂或蜂王.产卵蜂生产的卵每个巢房只有1粒,立在巢底中央.如果蜂群长期丢失蜂王,少数工蜂的卵巢膨大,也象蜂王一样产卵,但工蜂产的卯不规则,常一个巢房内产几粒卵,未产在房底,有的产在巢房壁上,很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4.
辛学 《新农村》2011,(10):28-29
1.箱外观察在养蜂生产的日常管理中开箱检查十分重要,但次数不宜过多。根据箱外观察,可以判断蜂群情况。在外界有蜜源、粉源的情况下,工蜂勤采花粉,说明蜂箱内有较多的卵和幼虫,蜂王产卵旺盛。如果采花粉的工蜂稀少,则可能蜂王产卵较少。(1)流蜜期,天气晴好时,如果巢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鉴定地熊蜂非视觉相关beta-arrestin基因并分析其在蜂王不同发育时期及特定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期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和基因克隆技术获得地熊蜂非视觉相关beta arrestin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运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地熊蜂蜂王出房前1天、出房第1天、交配后5天、越冬3个月、越冬5个月、产卵第1天和饲养3个月后的脑、卵巢、中肠和脂肪体表达情况。[结果]beta-arrestin基因CDS序列长1 248bp,编码的蛋白大小为415aa。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中第27~182个氨基酸残基为Arrestin-N superfamily的保守结构域;第201~354个氨基酸残基为Arrestin-Csuperfamily的保守结构域。相似性分析表明,地熊蜂beta-arrestin基因氨基酸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地熊蜂转录组数据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97%。Real-time PCR结果表明,beta-arrestin基因在地熊蜂所有检测的发育阶段及特定组织均有所表达,但表达量差异很大(P0.05)。其中在头部和中肠表达量较高的时期是越冬3个月蜂王,在卵巢和脂肪体表达量较高的时期是出房第1天蜂王。[结论]本研究克隆了地熊蜂beta-arrestin基因的CDS序列,确定了beta-arrestin基因CDS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了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谱,推测其与蜂王越冬期间生理代谢过程和蜂王性成熟阶段激素分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华蜜蜂工蜂在春季的活动规律,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福州地区中华蜜蜂工蜂春季出巢活动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工蜂在3日龄内不出巢活动;4至16日龄每天中午前后短暂出巢飞行2-3 min;17日龄之后,工蜂转变为采集蜂,出巢活动扩展至整个白天,出勤频率由开始的4-6次逐渐增加至30日龄的15次,单次出巢采集时间持续(32.61±10.04)min,每次巢内停留(28.75±10.79)min;此外,研究揭示试验期间成年工蜂的寿命为(26.89±5.51)d.  相似文献   

7.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意蜂)蜂王酒精提取液,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中蜂)蜂群的上梁上,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表现在: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且有新、在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越冬前蜂王停产早。蜂群失正后,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要抑制工蜂产卵。无王群出现产  相似文献   

8.
一、安全诱王方法1.巢门诱王法傍晚时把要诱入的蜂王轻轻地捉住,放在巢门上,任其自行慢慢爬入巢内。或在蜂王身体上滴几点蜜汁,再任其爬入巢内,让工蜂舔食,消除敌意。此法简便,且接受率高,但限于流蜜期使用。2.巢门喷烟诱王法从接受群提出2框蜂,将其抖落于巢门口,再用喷烟器轻轻向巢门口喷几下烟,趁蜂群混乱之际,将蜂王放在巢门口,随工蜂进入巢门,然后再往箱内洒点稀蜜水。  相似文献   

9.
蜂群强壮以后,采用标准蜂箱饲养的蜂群,在巢箱和继箱间加上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产卵,是传统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在流蜜期,既能限制峰王无节制的产卵,又能把繁殖区和贮蜜区分开,并有利于王浆生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采集蜂和酿蜜蜂上继箱贮蜜,要通过隔王板。工蜂几丁质的胸部外壳直径约3.85毫米,与隔王板间距相差甚微,吸饱花蜜腹部膨大的工蜂,通过隔王板时很费劲,有的工蜂需侧着体躯,爬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熊蜂饲养和授粉中对氨基酸的营养需求,以18种氨基酸与糖水混合物为试验材料,设置4组不同赖氨酸水平(总氨基酸含量占比分别为0%、2%、4%、6%),研究其对幼年地熊蜂工蜂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对1日龄工蜂饲喂20 d,记录工蜂死亡数量,测定工蜂胸部肌肉蛋白含量,采用L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工蜂血淋巴中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饲粮中赖氨酸为6%时,工蜂胸部肌肉蛋白含量最高,死亡数量最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饲粮缺乏赖氨酸组与6%赖氨酸组血淋巴代谢物明显分离,筛选共鉴定出2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嘌呤等。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发现,差异极显著的通路有组氨酸代谢(P<0.01),差异显著的通路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P<0.05)。综合考虑上述指标,6%赖氨酸处理组的地熊蜂胸肌蛋白含量和寿命更优,但此水平下工蜂血淋巴代谢物组胺、腺苷、腺嘌呤呈下调趋势,因此地熊蜂日粮中赖氨酸比例为4%~6%更适合幼年工蜂的生长发育与生存。揭示了幼年地熊蜂工蜂对赖氨酸需求与胸部肌肉蛋白含量及寿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其代谢影响,为熊蜂规模化饲养和授粉应用中的营养补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集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2种不同人工育王方式培育下的蜜蜂(Apis L.)群各3群。参照Ruttner提出的38个蜜蜂形态指标进行测定,每群测定15只工蜂,每只测定40个指标。结果显示,18个跟蜜蜂体型大小相关的指标中,有15个指标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其中跗节长、第三腹板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吻长、胫节长、跗节宽、第三腹板蜡镜长、第三腹板蜡镜斜长、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控制蜂王在特定区域产卵的方法能使其后代工蜂的体型增大;而试验组的肘脉a和肘脉b都减小,11个翅脉角中有7个减小,后翅翅够数也减小,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翅型和翅脉的变化,但多数差异不显著。在8个跟蜜蜂体色相关的指标中,试验组的小盾片颜色K、颜色B和喙的颜色Lab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试验组第四背板颜色小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体色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表明,不同的人工育王方式能使后代工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为培育优质蜂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丽  王红芳  胥保华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1):4231-4238
【目的】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王与工蜂幼虫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合成与代谢的差异,为探索DNA甲基化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890只1日龄雌性蜂幼虫,分别来自5群姐妹蜂王群。其中445只进行人工育王(89只/群);剩余445只培育成工蜂(89只/群)。取3、4、5日龄蜂王和工蜂幼虫,测定其体内SAM合成与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蜂王幼虫SAM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工蜂幼虫SAM含量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蜂王幼虫SAMS基因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梯度下降的趋势(P0.01),而工蜂幼虫SAMS表达随日龄变化不显著(P0.05);3日龄与4日龄时,蜂王幼虫SAMS表达量显著高于工蜂(P0.05),5日龄时,工蜂幼虫SAMS表达量显著高于蜂王(P0.05)。Dnmt1a与Dnmt3表达在两级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蜂王幼虫Dnmt1a表达随日龄增加无显著变化(P0.05),但其酶活性呈下降趋势(P0.05);工蜂幼虫Dnmt1a表达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其酶活性呈上升趋势(P0.01),其中3日龄与4日龄时,蜂王幼虫Dnmt1酶活性显著高于工蜂幼虫(P0.05),而5日龄时,工蜂幼虫Dnmt1酶活性显著高于蜂王幼虫(P0.05)。蜂王Dnmt3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工蜂幼虫Dnmt3表达随日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蜂王幼虫Dnmt3酶活性随日龄变化不显著(P0.05),工蜂幼虫Dnmt3酶活性随日龄变化显著(P0.05),但蜂王幼虫Dnmt3酶活性在3、4、5日龄均显著高于工蜂幼虫(P0.01)。【结论】3—5日龄意大利蜜蜂蜂王幼虫与工蜂幼虫体内活性甲基供体SAM的合成与代谢存在差异。在4日龄之前,蜂王幼虫SAM的合成比工蜂活跃,4日龄之后,工蜂幼虫的SAM合成与蜂王幼虫相近;在4日龄之前,SAM参与DNA维持甲基化的代谢过程,蜂王幼虫比工蜂活跃,4日龄之后,工蜂幼虫比蜂王幼虫活跃;在3—5日龄,SAM参与DNA从头甲基化的代谢活性,蜂王幼虫始终不低于工蜂幼虫。  相似文献   

13.
Queens of Lasioglossum zephyrum, a primitively eusocial bee, are considerably more active than workers. The queen's behavior stimulates worker activities; removal of the queen results in a marked reduction in activities of other bees. The queen not only activates workers but also directs them by a primitive recruitment behavior suggestive of tandem running of highly eusocial ants.  相似文献   

14.
蜜蜂是一种资源共享性强、社会分工精确度高且信息交流高度结构化的社会性群体。蜂群中,蜂王的交配方式是"一雌多雄",因此蜂群是由多个"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组成。研究表明,蜂群内这种"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结构,可以显著影响蜜蜂内在的部分社会分工。本研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为实验材料,从3群自然蜂群中各取样94只饲喂蜂王的工蜂和原蜂王,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样本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分析得出了亚家庭总数分别为13、13和21的3群蜂群,结果表明:饲喂蜂王的工蜂的亚家庭组成并无亚家庭专属现象,即蜂王会接受各个亚家庭的适龄工蜂的饲喂。  相似文献   

15.
 搜集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8个品系的蜂王作育种素材,选用了其中的4个素材作系祖,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采用母子回交等多种近交系统,建立并保持了4个高纯度的近交系。按蜂王是单交种、工蜂是三交种(或回交种)这一蜂群血统构成形式进行系间杂交和筛选,育出“华蜂213”和“华蜂414”两个高产杂交种。与本地蜜蜂相比,“华蜂213”和“华蜂414”的蜂蜜平均单产分别提高70%左右和10%以上,王浆平均单产分别提高20%左右和6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蜂工蜂幼虫和蛹的药理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抗肿瘤、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三方面对工蜂幼虫、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工蜂幼虫、蛹对小鼠S180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分别达60.92%和64.37%,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达80. 65%和81. 74%;工蜂幼虫、蛹能提高大鼠脑、肝脏和血液中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提高小鼠脑组织中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工蜂幼虫、蛹能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碳廓清指数和胸腺指数,具有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工蜂幼虫、蛹的药理作用与蜂王幼虫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1-3日龄“浙农1号”意蜂工蜂幼虫的个体呼吸商约为0.933,平均生长饲料比为1.569,蜂王幼虫在移虫后40-80h的呼吸商约为0.91,生长饲料比为1.48.根据估测的年出蜂数,计算工蜂个体平均吐浆量,从而得出“浙农1号”生产性哺乳率为2.35-3.36.  相似文献   

18.
3、6、9、12、15、18、21、24、27、30日龄意蜂工蜂取毒后,其寿命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缩短.3-30日龄取毒的工蜂总体寿命缩短9.47%,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利用意蜂生产蜂毒,应考虑工蜂寿命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19.
GARY NE 《Science (New York, N.Y.)》1961,133(3463):1479-1480
The termination of mandibular gland secretion by gland removal in living mated queen honey bees (Apis mellifera L.) caused approximately 85 percent loss of queen attractiveness to worker bees. The secretion of attractants in virgin queens increased with age. Old virgins were as attractive as mated queens. A rapid assay for queen attractiveness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20.
王凤鹤  李建国  徐希莲  陈强  杨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08-16811
[目的]筛选野生传粉熊蜂,经过人工繁育,应用作物传粉。[方法]采用室内饲养驯化与人工饲喂,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由独居受精蜂王经65 d的精心管理发育商品蜂群,为多种作物传粉。[结果]取代人工激素蘸花,提升果品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