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充分利用棉花抗病资源 ,实现病区棉花品种换代辽宁省为我国特早熟棉区 ,棉花品种的抗枯、黄萎病能力和棉花纤维品质都具有独特优势 ,在棉花抗病育种方面具有丰富的抗病育种资源 ,除早熟、丰产外 ,高抗枯、黄萎病是辽宁省棉花品种最突出的特点。自 80年代以来 ,辽宁省利用各种抗病资源 ,培育了 1 7个特早熟棉花品种 ,其中包括 5个高抗枯、黄萎病的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 33.33多万公顷。 1 996年 1 1月审定的辽棉 1 5号保持了高抗枯萎病的特点 ,枯萎病指数为 0 .5 ,同时在抗黄萎病方面又有进一步的进展 ,黄萎病指数7.45 ,是辽宁目前所有…  相似文献   

2.
我省为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近年来,抗枯萎病棉花品种陕401大面积推广后,对控制枯、黄萎病为害,提高棉花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枯萎病被基本控制后,黄萎病仍有发展趋势。因此,选育兼抗枯、黄萎并具有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是生产上的迫切要求。我所经过多年努力,继陕  相似文献   

3.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展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及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3种抗病签定方法及其操作规程,时我国棉花枯、黄萎病原菌生理型的分化以及利用DNA分子标记构建指纹图谱分析枯(黄)萎病菌菌系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回顾了棉花抗病性的遗传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发展对策,并对深入开展棉花抗病育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始于1957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经过试验最终通过审定的品种已达110个。抗枯、黄萎病性是新品种审定推广的重要指标,随着区试工作的日臻完善,新品种的抗枯、黄萎病鉴定也逐步达到了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2006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总结会上,该方法通过了与会专家的讨论,确定为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的统一方法,现通报如下。1试验目的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区试汇总单位的委托,对参加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品系、组合,下同)进行抗枯萎病、黄萎…  相似文献   

5.
棉花生产过程中,病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对棉花的产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以枯萎病、茎枯病、凋枯病、红叶茎枯病影响较大,枯萎病为病原菌引发的病害,后三者系生理性病害。 棉花枯萎病及枯萎、黄萎混发的病区,多发生在种植棉花多年的老棉区,一般是由种子带病传播开来的,在常规的防治措施上,多以更换抗病品种和实行水旱轮作为主,这两项措施对枯萎病是有一定防效的,但是,  相似文献   

6.
韩晗 《江西棉花》2008,30(1):63-64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07年9月9日,全国高抗枯萎、抗黄萎棉花新品种推广应用研讨会在山东德州召开。全体会议代表和专家就高抗枯萎、抗黄萎棉花新品种推广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就目前我国高抗枯萎、抗黄萎棉花新品种研发推广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会议宣布:我国自主研发抗病抗虫棉花新品种有了新突破,“中植棉2号”抗病抗虫性能表现突出,成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克星。这标志着我国棉花生长中后期的两种主要病害———枯萎病、黄萎病的世界难题被我国科学家破解。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专家邹奎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枯、黄萎病是造成棉花产量及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棉区均可发生。从棉花发病的症状、抗病品种的鉴定、育种的成就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如何解决我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国  屈霞  余筱南 《作物研究》2006,20(Z1):430-434
棉花枯、黄萎病是造成棉花产量及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棉区均可发生.从棉花发病的症状、抗病品种的鉴定、育种的成就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如何解决我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一样在全国各棉区大面积发生,且该两病症状混淆难以区分,使参与枯萎病鉴定的棉花品种无法避免黄萎病种子带菌,从而造成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中对抗病性定性不准确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一致确定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改为室内苗期进行,以避免枯萎病抗性鉴定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将棉花枯萎病室内抗性鉴定作为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统一方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理学专家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等人共同起草拟定的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标准号:GB/T 22101.4-2009).因此,作者承担的2009年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了此国家标准的第四部分--棉花枯萎病的评价技术规范[1]进行,现将实施情况的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省和全国多数棉区系枯、黄萎病混生区。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我们着重选育抗枯萎病品种,并先后选出10多个高抗品种。随着抗枯萎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危害有所减轻,但黄萎病的危害却渐趋严重,所以我们又转入兼抗枯、黄萎病的选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兼抗拈、黄萎病品种陕1155。截止1983年已在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南、湖北等省病区种植达10万亩。  相似文献   

11.
1991~1992年,对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80份棉花新品种(系)和参加黄河区试的7个棉花品种、长江抗病区试的5个棉花品种、麦套棉区试的4个棉花品种、夏棉区试的4个棉花品种共100个品种(系)进行了抗枯黄萎病性鉴定,现将结果及评价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 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除2017年较高外,其余各年均较低,以耐病为主,6年耐病品种(系)平均占比为56.2%;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且三者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早中熟常规棉的抗枯萎病、黄萎病性及兼抗性表现均优于早熟常规棉。可见,黄萎病抗性的提高是西北内陆棉区选育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棉花枯、黄萎混生病区不断扩大。生产上急需兼抗这两种病害的棉花品种。如何选育兼抗的棉花新品种,以及陆地棉对这二种病害抗性的相关性如何,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们在棉花抗病育种以及抗性鉴定的实践,对陆地棉抗枯黄萎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对70年代全国区试(三原点)、陕西省区试以及我所品比试验共计70多个陆地棉品系在我所枯、黄萎混生病圃的发病指数(具体品系名称及病指详见我所年报),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二者相关系数为0.8062,表现为正相关,t值检验达极显著程度。用同一方法分析了我所枯、黄萎混生病圃3种不同发病年份(1981~1983)大量的陆地棉品种的  相似文献   

14.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病害严重时可使棉花绝产,因此该病是限制老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抗枯、黄萎病性是棉花育种工作中选育新品种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棉花新品种一般对枯萎病的抗性可达到高抗水平,而对黄萎病的抗性大多表现为耐病,所以目前单靠棉花育种工作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国内外有使用缩节胺抑制黄萎病的试验,但效果不突出,而市场上虽有多种预防黄萎病的药剂出售,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除控制好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外,从耕作栽培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使之不…  相似文献   

15.
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防治难于有效的两种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抗性鉴定则是选育抗枯、黄萎病品种不可缺少的环节。育种者根据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育品种,以达到所育品种抗病增产的目的。“十五”以来,改进了抗性鉴定评判方法,采用校正病情指数来划分抗性反应型,对四川省棉花育种攻关协作单位培育的新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期为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抗病性能依据。1材料和方法1.1鉴定材料。供试棉花品种(含品系、组合、材料等,下同)共251个。其中,四川省区域试验87个,四川省农…  相似文献   

16.
关于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攻关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几年我国北方主产棉区已出现落叶型黄萎病大片落叶光杆的重病田,提出抗落叶型黄萎病育种应列为攻关重要指标之一。开展室内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鉴定和建立落叶型黄萎病池或病圃结合筛选,充分利用现有抗黄萎病的种间、品种间的材料杂交,向高抗黄萎的野生棉种开发,创造新的抗源,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多学科协作攻关。  相似文献   

17.
川棉293是四川省农科院棉花所从川737与岱15的杂交后代中经多年病圃综合选育而成的抗黄萎病、高抗枯萎病、抗红蜘蛛和兼抗棉铃虫的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该品种1995~1996年通过长江流域全国抗病区试和四川省区试,1997年通过国家长江流域和四川棉区生产试验,于1999年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主要特性1.1 抗枯黄萎病性。1995~1996年国家抗病区试统一鉴定,川棉239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指4.0,黄萎病指18.55,是长江区试多年来黄萎病抗性有很大提高的第一个双抗新品种。1.2 抗虫性。1997~1998年经华中农业大学抗螨性鉴…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棉区植棉历史悠久 ,主栽品种多靠引进为主 ,以推广种植新疆的棉花品种新陆早系列为主。自从 1 9世纪 80年代 ,棉花枯黄萎病在本区发生危害以来 ,引进种植的品种范围扩大到内地 ,同时自育的高抗枯萎病品种陆续在生产上利用。1现状目前我区棉花生产呈多品种共存的局面 ,在生产上面积较大 ,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种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1 .1高抗枯萎病品种 :以自育品种敦棉 2号、691 - 0 8、酒棉 1号等为主 ,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好 ,枯萎病发生面积大 ,危害重的敦煌盆地 ,该类品种共同的特点是早熟性好 ,高抗枯萎病 ,收获期剖秆枯萎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枯、黄萎病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但抗枯萎病品种比例起伏不稳。2010和2013年的枯萎病抗性水平最高,达到抗及高抗枯萎病水平的品种(系)比例占当年参加鉴定样次的50%以上。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但近5年来参试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耐黄萎病的品种(系)比例逐年上升。常规品种与杂交种抗病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棉花枯萎病的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棉花枯萎病是影响棉花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有加重发展的趋势。本文全面系统的回顾了自我国成立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以来在棉花枯萎镰孢菌生理小种鉴定,抗病育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重点介绍了年近来我国在枯萎病防治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