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小豆是出口创汇的小杂粮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红小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面积不稳,播种质量不高,定苗.种植密度随意,只注重单一病虫害防治,中后期倒伏、早衰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红小豆产量的提高。为此,近几年来,我们在选用适宜品种的基础上.进行了“十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红小豆在北部高寒地区的适宜播期,该试验以"珍珠红"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播期与气象因子对红小豆生育进程、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红小豆各生育阶段相应推迟,全生育期缩短.5月30日播种红小豆产量达到2264.02 kg/hm2,百粒重为8.78 g,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也为最高.通过气象...  相似文献   

3.
2011年小麦播种时期早、播量大、播种深,播后气温偏高、雨水较多和冬前小麦旺长等因素,为2012年春季麦田管理提出了要主抓"两防止"、"两防治"和"一追、一除"的技术要求。一、两防止(一)防止小麦中后期倒伏1、小麦倒伏的潜在因素有3个。(1)播种量过大:一些农民片面总结往年(干旱情况下)大播量高产"经验",盲目加大播种量。根据调查,不少地块播种量都在15kg/667m2左右,个别地块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红小豆新品种"庆科红2号"在陇东旱塬区的种植技术要求,开展了播期和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延迟,出苗用时呈缩短趋势,早期播种,幼苗容易受到晚霜冻害影响,对田间保苗不利;6月5日播种,该品种未能正常成熟。5月15日播种单荚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6.3粒、12.7g、182.3 kg·667m~(-2)。随着密度的增加,红小豆生育期会延迟,8 000株·667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186.6 kg·667m~(-2)。庆科红2号新品种在陇东旱塬区的最佳播期为5月15日,最适播种密度为7 000~8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发挥荞麦在房山区景观营造中的作用,开展了荞麦播期试验,研究播期对荞麦观赏期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房山区荞麦春播适宜播期为4月5—16日,花期为70 d左右,初花至倒伏亦为70 d左右,封行至倒伏为60 d左右,盛花至倒伏可以持续60 d左右,观赏持续期最长;夏秋播适宜播期为7月20日至8月25日,植株不易发生倒伏,花期在34~57 d,其中7月20日左右播种最佳,花期达57 d;5月7日至6月9日也可播种,初花至倒伏在21~49 d;6月25日至7月5日不适合播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中的6项技术改进,包括改过早播种、过晚播种为适期播种,改条播、撒播为穴播,改密播为合理密植,改习惯施肥为配方施肥、增施硼肥,改一次化除为"播种前、芽前、冬前"化学除草,改一次化控为二次化控,以促进油菜免耕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7.
豌豆茎秆柔软,易在鼓粒期引起植株倒伏,影响联合收割机收获,增加人工收获成本。采用天山白豌豆与青稞混播,可解决豌豆生长期倒伏问题。青稞豌豆混播,青稞植株犹如枝干,豌豆可以沿着青稞植株向上生长,这样为豌豆收获创造有利条件,降低损失,减少劳动成本。本文从品种选择、混播种子比例、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等环节总结天山白豌豆与青稞混播栽培技术,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播期密度互作对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晋西生态区连作地春播红小豆栽培技术,以红小豆新品种汾小豆2号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5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连作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呈增加趋势,而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均呈减少趋势,荚长和荚宽变化不大且没有规律。随着播期推迟,红小豆株高、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和荚长均以5月29日播期处理最高。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增加红小豆产量构成因素除5月14日播种处理的百粒重外,其余产量构成因素均呈降低趋势。红小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均以5月29日播种的处理最高,且单株荚数、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播期处理。各作用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播期×密度(F=2.304)>播期(F=0.93)>密度(F=0.51)。利用播期X1、密度X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16 575.6X1-74.9X2-1 504.1X12-1.6X<...  相似文献   

9.
<正>绿色食品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以生产"绿色食品红小豆"为目标,对绿色食品红小豆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采收、包装、贮运等技术进行了规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把该项技术尽快推广,特将简要内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一、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1.地块选择红小豆属于一年生豆科植物,种植前茬要避免豆科作物,最好选择禾本科作物,红小豆单作或与高秆作物套作均可。红小豆耐脊薄、不耐涝,在肥水较高的地块单作易发生茎叶徒长、结荚少;在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山地、平地均可种植。要求前茬作物未使用过普施特、阿特拉津和广灭灵等长效除草剂。2.播期与播种红小豆是喜温作物,最适发芽温度为14~18℃,播种地温应稳定在14℃以上,陕西省神木县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  相似文献   

11.
夏大豆品种地神22通过不同时期的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2013年气候条件下,地神22的最佳播期为6月13日,产量水平为2 702.38 kg/hm2,此时播种产量最高;播种过早,产量三要素不能协调发挥达最佳水平,播种过晚,后期生长较快,顶部节间质地较软,结荚偏少,且容易倒伏;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播种越晚倒伏加重,单株有效荚数、粒数减少,产量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新麦21在当地示范种植情况,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性突出、适播期长、强抗倒春寒及高抗倒伏,详细介绍了新麦21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播种及冬前、春季及抽穗成熟期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麦单产水平提升中的制约要素,主要有二大方面:一是小麦倒伏问题,二是肥水运筹问题。一、防倒伏1.品种选择选用丰产性较好的抗倒伏品种,茎基4节粗度要求大于3毫米,目前焉耆县主栽品种为新春17号和新春20号。2.适度深播在低产向中产提升过程中,提倡顶凌播种,要求浅播,浅播种子出土过程中消耗养分小,易育壮苗,但浅播小麦密集节易伸长,造成倒伏,严重制约产量提升。因此,改用适度深播,播深在2~4厘米,可有效控制密集节的伸长和植株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红小豆锈病在天津地区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文对天津郊县五个主要红小豆产区,1985—1988年几十个地块锈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施肥方式等因素对锈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红小豆锈病的发生与品种、播期、气象因素、前茬、肥料、种植方式等因素有关.锈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间抗锈性差异较大;不同播期对锈病发生的影响是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七、八月份的降水量直接影响病情轻重;增施P、K肥病害减轻,偏施N肥发病较重;平作地病情明显重于间作套种地块.  相似文献   

15.
理论结合实践证明,改"满天星"种植方式为高厢垄作,是解决山区长期马铃薯单产低的—好方法。改垄上播种为垄下播种或平播后起垄是解决山区马铃薯烂种现象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实践阐述山区马铃薯高厢垄作种植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马铃薯种植技术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5月10日开始播种截止到7月19日,共设计了8个播期。通过两年试验,对不同播期小豆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除了7月9日和7月19日两个播期不能正常成熟外,其它6个播期均能正常成熟。从不同播期对春播红小豆产量性状的影响方面来看,辽宁省春播小豆的最佳播期为5月20日。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选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1.播种技术要点(1)及时播种:播种时间,夏玉米应抢时早播,6月25日前完成播种,根据籽粒大小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十成收成才保险"。田间管理是玉米栽培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作物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文中从播前准备及播种、苗期管理、中后期管理三方面就如何加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9.
胶东玉米品种播期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胶东玉米高产栽培的播期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抗逆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玉米的全生育期天数、倒伏率、产量、粗缩病发病情况等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播种越晚,生育期越短,产量也越低。6月1日、6月10日播种的玉米粗缩病最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播期和品种本身特性等多方面比较,春播玉米品种以5月1日至6月1日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小麦精密播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精密播种技术的定义、目标、内容的探讨,结合小麦精密播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认为目前小麦精播农艺研究滞后,是小麦精密播种技术研究迟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等效播种方式"、"最佳播种方式"和"播种方式的精密度"3个新概念,为小麦精播农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结合我国小麦生产发展趋势,就我国小麦精密播种技术发展思路和小麦精播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