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营造郁金香的绚烂春景,人们在深秋时节埋下一排排圆润饱满的郁金香球球(图1)。这些球球们在寒冬的历练中萌芽、展叶(图2),盛放在桃红柳绿的三四月(图3)。一、郁金香鳞茎的结构郁金香球球的植物学名称为"鳞茎",指一种由肉质、肥厚的变态叶——鳞叶抱合而成的地下茎。常见的鳞茎花卉种类有百合、风信子和中国水仙等(图4)。郁金香鳞茎为有皮鳞茎,  相似文献   

2.
不同花色百合色素种类和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杂种系共20种不同花色的百合品种为试材,采用花色描述、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花色中色素种类的差异;采用GB/12291-90法、pH示差法、NaNO_2-AlCl_3比色法,研究了不同花色中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差异,以期为百合花色素的分离鉴定和培育新花色百合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色系的花色素种类差异明显,黄色系和橙色系主要含有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红色系主要含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但部分品种仅含有类胡萝卜素;白色系中仅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相同色系间花色素含量存在差异,"热辣"(‘Batistero’)中花青素含量最高,"黑人蒙特"(‘Monte Negro’)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白天堂"(‘White Heaven’)中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的花色苷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以探究利用花色苷作为化学指纹来区分品种。【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的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方法检测其果皮中的花色苷组成和含量,对不同葡萄品种中各种花色苷类型进行比较,并基于各单体花色苷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1种花色苷,‘西拉’花色苷含量最高;‘黑比诺115’的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相对含量最高,且不含酰化类花色苷;‘丹魄’是花翠素-3-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葡萄糖苷相对含量较高的品种。从酰化花色苷的相对含量可以看出,乙酰化和香豆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高于咖啡酰化类,‘马贝克’‘西拉’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品丽珠’和‘内比奥罗’的乙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最高;‘马贝克’的香豆酰化花色苷含量最高;‘蒙特布查诺’的咖啡酰化类花色苷含量最高。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14个品种(品系)可以被分为2大类,第1大类是‘黑比诺115’,第2大类包括‘马贝克’和其他品种。主成分分析将‘黑比诺115’和‘多塞托’分在第1象限,‘蒙特布查诺’和‘丹魄’分在第2象限,第3象限是‘比诺塔吉’‘内比奥罗’‘西拉’和‘马贝克’,‘品丽珠’和‘美乐’的各个品系都在第4象限。【结论】不同品种单体花色苷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供试的14个葡萄品种(品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花色苷可以作为化学指纹区分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葡萄品种的花色苷组分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对8个特色葡萄品种成熟期果皮花色苷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的果皮花色苷质量分数以‘摩尔多瓦’最高,为8 131.08 mg·kg~(-1),其次是‘蜜萄斯’‘阿考龙’‘福客’,为7 016.25~7 546.66 mg·kg~(-1),而‘天赐’‘赤霞珠’的花色苷较低,分别为2 608.59和2 442.87 mg·kg~(-1),且均由二甲花翠素类、甲基花翠素类、花翠素类,以及花青素类、甲基花青素类花色苷组成,但不同葡萄品种单体花色苷所占比例不同。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是所测品种的主要花色苷,其所占比例最高,达80.76%。‘赤霞珠’与‘天赐’、‘蜜萄斯’与‘阿考龙’、‘早巨峰’与‘摩尔多瓦’的花色苷组成比例相似度较高,而‘贝克’及‘福客’花色苷组成与上述品种差异较大。不同品种的花色苷修饰程度以‘贝克’最高,为99.41%,其次是‘摩尔多瓦’及‘天赐’,分别为96.51%、94.60%,‘福客’修饰程度最低,为81.20%。‘赤霞珠’‘天赐’‘蜜萄斯’与‘阿考龙’不含双葡萄糖苷,属欧亚种葡萄,而‘早巨峰’‘摩尔多瓦’‘福客’及‘贝克’主要为双葡萄糖苷花色苷,不属于欧亚种葡萄。通过主成分及聚类分析,‘蜜萄斯’与‘阿考龙’、‘赤霞珠’与‘天赐’最为接近,‘早巨峰’‘贝克’‘摩尔多瓦’‘福客’花色苷组分关系则较远。【结论】不同葡萄品种单体花色苷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是所测品种的主要花色苷,大部分欧亚种葡萄中含量次高的花色苷是甲基花青素类,而欧美杂交种葡萄中则是甲基花翠素类;‘摩尔多瓦’‘蜜萄斯’及‘阿考龙’花色苷含量及修饰程度均较高,具有染色品种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朱顶红新品种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朱顶红新品种‘苏红’与‘风车’的鳞茎为试材,采用切割繁殖、组培繁殖方法对2种朱顶红新品种进行了繁殖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朱顶红繁殖效率,加速朱顶红新品种的推广。结果表明:切割繁殖使这2个品种繁殖率和生长量差异明显,‘苏红’繁殖率和切割5个月后的子球生长量大于‘风车’;组培繁殖采用鳞茎切割后的小子球,2个品种最适的初代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30s,0.1%升汞18min,饱和次氯酸钙20min;消毒后的小子球进行4分切割后组培增殖最快,污染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风信子花瓣花色苷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个风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 L.)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进行花色描述,利用特征颜色反应确定色素类型,利用UPLC-PAD结合UPLC-Q-TOF-MS技术分析花色苷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12个品种花瓣中均不含有色的类胡萝卜素,除‘City of Haarlem’和‘Aiolos’以外,均含花色苷。10个含花色苷的品种中,‘Woodstock’花瓣中花色苷含量最高,‘Jan Bos’、‘上农早粉’、‘上农紫红’次之。在这些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到9种花色苷成分,通过与已有文献比对,推定其成分为: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乙酰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阿魏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和天竺葵素3–O–咖啡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上农早粉’、‘上农中粉’、‘Gipsy Queen’、‘Marconi’等品种花瓣中仅含天竺葵素花色苷衍生物,其它6个品种则含天竺葵素和矢车菊素的花色苷衍生物,以天竺葵素为主。‘上农早粉’、‘上农中粉’、‘Gipsy Queen’、‘Jan Bos’、‘Marconi’和‘Lady Derby’花瓣花色苷以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为主;‘Anna Lisa’、‘Woodstock’花瓣花色苷以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乙酰葡萄糖苷为主;‘上农紫红’和‘Sky Line’花瓣花色苷分别以矢车菊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丙二酰葡萄糖苷以及天竺葵素3–O–香豆酰葡萄糖苷–5–O–葡萄糖苷为主。  相似文献   

7.
观赏海棠不同叶位色彩特征及特异种质挖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ite色差仪对62份观赏海棠种质的1年生嫁接苗上、中、下叶位的叶片色彩进行测定,研究生长季内不同叶位的叶片色彩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观赏海棠叶色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优良观叶品种。(1)基于L*、C*、h°构建了不同叶位CIELCH色空间三维动态分布图,发现所有品种上位叶的色彩最为丰富,L*、C*、h°位点最为分散;中位叶的色彩有所淡化,L*、C*呈持续下降趋势,h°呈增大趋势;下位叶的色彩变为深绿,L*、C*位点最低,h°位点最高。(2)基于5月上位叶色彩参数(L*、a*、b*),构建了叶色聚类分析树状图,发现在欧式距离12.5水平上62个海棠品种划分为2大色系类群和5个子色系类群,即绿色系(含深绿色、褐绿色和亮绿色3个子色系)和红色系(含紫红色和红棕色2个子色系)。(3)基于聚类分析结果以及色彩参数分别构建了观赏海棠绿叶种质评价体系和红叶种质评价体系,发现‘迎春雪’、‘金雨滴’和多花海棠叶色亮丽,色彩整齐性较高,是优良的绿叶观赏品种;‘完美紫色’、‘紫宝石’、‘宝贝’、‘红衣主教’具有优异的红叶观赏特性,叶红,色彩整齐性,稳定,是优良的红叶观赏品种。  相似文献   

8.
苹果属观赏海棠McCHS基因的克隆及实时定量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苹果属观赏海棠‘王族’品种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与RACE扩增,获得一个1529bp的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thase,CHS)基因的cDNA序列,其基因编码区共1167bp,编码389个氨基酸,命名为McCHS。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3类不同叶色的观赏海棠品种‘火焰’(Malus‘Flame’,叶片绿色)、‘绚丽’(Malus ‘Radiant’,新叶红色)、‘高原之火’(Malus ‘Prairifire’,新叶红色)和王族(Malus ‘Royalty’,叶片紫色)幼叶和功能叶中的McCHS表达及其花色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McCHS在4个品种的幼叶和功能叶中均有表达,其幼叶表达量的变化与叶片中花色苷含量的变化一致;除‘绚丽’外的功能叶表达量变化和花色苷含量变化也一致,‘绚丽’功能叶的特殊情况可能涉及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的其他酶和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湖南省中方县的‘紫秋’和‘涩葡萄’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为试材,研究其位于3个不同海拔(240、620、700 m)葡萄园的果实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为湖南省优质酒用刺葡萄果实生产及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法对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成熟期果皮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测定成熟期果皮香气物质含量。【结果】(1)‘紫秋’葡萄在海拔240 m,其果实还原糖、花色苷单体含量、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在3个园中最高。(2)‘涩葡萄’在海拔700 m,其果皮花色苷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拔的葡萄。【结论】海拔240 m的‘紫秋’葡萄及海拔700 m的‘涩葡萄’风味物质含量最佳,更有利于葡萄酒酿造。  相似文献   

10.
以百合‘辛普隆’(‘Simplon’)和‘黄色风暴’(Lilium‘Yelloween’)的鳞茎为材料,MS为基本培养基,在(25±2)℃,暗培养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百合鳞茎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结果表明:①NAA 0.2 mg·L-1有利于‘辛普隆’鳞茎诱导,诱导率80.21%,平均诱导鳞茎2.86个;②NAA 0.4 mg·L-1有利于‘黄色风暴’鳞茎诱导,诱导率46.41%,平均诱导鳞茎2.40个;③蔗糖是影响‘辛普隆’鳞茎增殖主要因子,6-BA是影响‘黄色风暴’鳞茎增殖的主要因子;④MS+6-BA 1.0 mg·L-1+NAA 0.1 mg·L-1+Ad 5 mg·L-1+蔗糖60 g·L-1组合有利于‘辛普隆’鳞茎增殖,增殖率2.22;MS+6-BA 1.5 mg·L-1+NAA 0.1 mg·L-1+Ad 10.0 mg·L-1+蔗糖40 g·L-1有利于‘黄色风暴’鳞茎增殖,增殖率4.5。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文山州主栽辣椒品种‘ZSZ75-1’‘ZSZ49-1-1’‘12WS-18-1’‘12ZH01’和‘ZS130’为试材,在冰水模拟低温胁迫下,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叶片的抗氧化酶比活力及总花色苷和丙二醛(MDA)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分析了叶片的综合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5个辣椒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特征为‘12WS-18-1’‘12ZH01’‘ZS130’‘ZSZ49-1-1’‘ZSZ75-1’,过氧化氢酶(CAT)比活力为‘ZSZ75-1’‘ZSZ49-1-1’‘12ZH01’‘12WS-18-1’‘ZS130’,过氧化物酶(POD)比活力为‘ZSZ75-1’‘ZS130’‘ZSZ49-1-1’‘12WS-18-1’‘12ZH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为‘ZS130’‘12WS-18-1’‘ZSZ49-1-1’‘12ZH01’‘ZSZ75-1’,MDA含量为‘ZSZ75-1’‘ZSZ49-1-1’‘12ZH01’‘12WS-18-1’‘ZS130’,综合抗氧化能力为‘ZSZ49-1-1’‘ZS130’‘12WS-18-1’‘12ZH01’‘ZSZ75-1’,总花色苷含量为‘ZSZ75-1’‘ZSZ49-1-1’‘12ZH01’‘ZS130’‘12WS-18-1’。此外,5个辣椒品种叶片总花色苷和MDA含量间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而CAT、POD和SOD比活力间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因此,低温胁迫下,文山辣椒叶片的抗氧化能力与其花色苷含量无关。该研究可为文山州辣椒品种耐低温性的评价和耐低温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深黄色)和山茶(C.japonica,白色)及其杂交品种(淡黄色)为试验材料,按照CIE L~*a~*b~*表色系法测量其花色,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类黄酮成分与含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其花色与类黄酮成分之间的关系。在金花茶和白色山茶及其3个杂交品种中共检测到10种类黄酮成分,其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Lu7R)、圣草素(Er)和染料木苷(Gin)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而在白色山茶品种‘银白查理斯’和‘白凤’中未检测到Pg3G、Er和Gin,Lu7R含量极低。金花茶中主要成分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3G)、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3R)、槲皮素–7–O–葡萄糖苷(Qu7G)、山萘酚–3–O–葡萄糖苷(Km3G)、Pg3G和Lu7R。杂交品种中木犀草素(Lu)、山萘酚(Km)和Er含量高于双亲,其余成分及类黄酮总量介于双亲之间。Qu3G和Qu3R是决定金花茶及其与白色山茶杂交的品种花瓣呈现黄色的主要成分,Qu3G和Qu3R含量的增加导致花色显著变黄;Qu3G含量的积累显著增加了花色鲜艳程度,Pg3G影响色调。  相似文献   

13.
‘Slight Smile’和‘Sheng Ni’是野鸢尾(Irisdichotoma)和射干(I.domestica),经杂交、回交、自交获得的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获得的。‘Slight Smile’花色橙黄色,开花时间为10:15~17:45;‘Sheng Ni’花色粉色,开花时间为12:00~19:00。2个品种的花期为7月下旬~8月下旬,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北方可露地越冬。  相似文献   

14.
风信子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荷兰引进的5个品种风信子种球为试材进行了风信子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其增殖系数和小鳞茎平均重量不同;同一品种内,增殖系数和均重成反比.单鳞片形成的小鳞茎数量多、质量小;多鳞片形成的小鳞茎的数量少、质量大.扦插基质以草炭 蛭石 珍珠岩1∶1∶1或素河沙较好,蛭石较差.  相似文献   

15.
越橘果实花色苷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测定5个越橘品种果实、果皮和果肉花色苷含量,采用DPPH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越橘果实中富含花色苷且品种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果皮中花色苷含量为554.58~1 248.70 mg/kg,果肉中花色苷含量为115.35~179.78 mg/kg,果实中花色苷含量为669.93~1 428.48 mg/kg,果皮中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果肉;果皮、果肉和果实中花色苷含量均较高的品种为‘莱格西’,其次为‘布里吉塔’,‘密斯梯’最低。果实花色苷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果皮、果肉和果实中花色苷抗氧化能力较强的品种均为‘莱格西’和‘布里吉塔’。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均与FRAP和ABTs呈显著正相关,果肉和果实中花色苷含量均与FRAP和ABTs呈极显著正相关;对3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FRAP和ABTs方法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越橘果实花色苷抗氧化能力测定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99年从欧洲引入红花草莓品种‘粉红熊猫’(Pink Panda)后,2002年5-6月利用其与栽培草莓品种‘鬼怒甘’杂交.2004年5月部分实生苗开花,经2005-2009年观察,GH02-1号株系的果实明显大于亲本‘粉红熊猫’,品质优,坐果率高,但花色较浅;GH02-5号株系,果实品质优,坐果率高,且花色更深、更鲜艳.2011年3月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分别定名为‘粉佳人’和‘俏佳人’.  相似文献   

17.
露地菊新品种‘繁星粉’和‘火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  丁兵  李玉花 《园艺学报》2010,37(1):167-168
露地菊新品种‘繁星粉’和‘火焰’是分别以传统应用品种‘袖珍红’和‘秋艳’为母本,与多父本品种混合种植天然杂交获得实生后代,经物理诱变选育而成。‘繁星粉’花色深粉色,平均单株着花426朵。‘火焰’花色橙红色,单花花径大。  相似文献   

18.
以郁金香品种‘Golden Apeldoorn’和‘Red Impression’周径8~10cm的鳞茎为试材,研究了常温(10~18℃)、5℃、0℃和-12℃不同温度处理0、4、8、12、13周对郁金香鳞茎混合样的水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影响,并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相应温度的芽体发育,探讨温度处理对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芽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温度处理鳞茎的总含水量和淀粉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各温度处理下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Golden Apeldoorn’-12℃处理除外);由各温度处理下中心芽高度/鳞茎高度比值可知,2个品种的中心芽均在8~12周生长最快,其中0℃和5℃处理下中心芽发育最快。‘Golden Apeldoorn’0℃处理13周后的出芽率最高,达到92%,‘Red Impression’5℃处理13周后的出芽率最高,达到72%,二者明显高于其它温度处理,分别是2个品种切花促成栽培的最佳鳞茎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19.
‘小红玫瑰’葡萄是源自于‘小白玫瑰’的突变品种,二者都是优良的酿酒葡萄品种,但其果实颜色变异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用12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荧光标记特征引物对两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在二者之间无差别。对色泽变异决定基因Vvmyb A1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小白玫瑰’仅检测到含有插入逆转座子Gret1(grapevine retrotransposon 1)的VvmybA1a,说明其为VvmybA1a/VvmybA1a纯合体;而‘小红玫瑰’检测到了Vvmyb A1a和残留Gret1 3′-LTR(long terminal repeat)的VvmybA1b,说明其为VvmybA1a/VvmybA1b的杂合体。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VvmybA1、UFGT、F3′5′H、CHS、GST和OMT在‘小红玫瑰’及有色对照品种‘黑比诺’中大量表达,而在‘小白玫瑰’和无色对照品种‘白比诺’中几乎不表达。通过HPLC–ESI–MS/MS对花色苷主要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G)、矢车菊素3,5–O–双葡萄糖苷(Cy2G)、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pG)、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MvG)、芍药色素3–O–葡萄糖苷(PnG)和矮牵牛色素3–O–葡萄糖苷(PtG)等6种花色苷在有色品种‘小红玫瑰’和‘黑比诺’果皮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色品种,花葵素3–O–葡萄糖苷(Pg G)、花葵素3,5–O–双葡萄糖苷(Pg2G)在有色/无色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且含量很低。说明‘小红玫瑰’的着色是由于转录因子基因Vvmyb A1及其调控结构基因的表达引起的,而无功能的VvmybA1a等位基因突变为有功能的VvmybA1b等位基因是其果皮颜色变异的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从国外引进的3个勋章菊品种‘红纹’、‘日出’、‘星白’与在国内收集的不同花色中国勋章菊及其杂交后代共12个花色勋章菊植株为材料,观察其花瓣形态与种子外观的差异,并利用SDS-PAGE技术分析不同花色勋章菊种子蛋白条带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勋章菊花色丰富多彩,花心多具有黑色、褐色或白色的眼斑;不同花色品种的勋章菊种子外观形态差异较大;12个品种的勋章菊种子蛋白条带大致相同,但存在一些特异条带,能够清晰地反应出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