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花岗岩侵蚀区植被层次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在花岗岩侵蚀区组建不同层次结构的植物措施,对不同结构模式水保生态经济效能进行调查,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的水保经济效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岗岩侵蚀区的植被层次结构最佳模式是乔灌草结合的三层结构,它的生产量、拦截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能力最大,其次为灌草结构,再次为乔灌、乔草结构、最差的为乔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东川是森林资源缺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水土流失的结果改变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防治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认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克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立地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缺陷,把治理与社会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东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以短养长,逐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内增加植被覆盖的生态恢复节水型新模式,为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有利条件、现有的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光伏电站的独特性。[结论]要重点探索"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内水—光—热的再分配规律"这一生态和光伏电站领域相交叉的重要科学问题,加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多学科融合,并对光伏电站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制定严格的光伏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泥石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文章概述了该区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提出该区特大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触发条件;物理风化和断裂构造是形成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重要过程;岩性、植被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比较突出。最后指出该区泥石流治理应以近期工程措施,远期森林植被等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植被毯边坡防护特点及其研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坡生态防护不仅能稳定边坡,保持水土,而且节约成本。概述了植被毯边坡生态防护的概念、原理、特点和植被毯的种类,并论述了植被毯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最后建议将植被毯应用到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区,以改善震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东川严惩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川是森林资源缺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水土流失的结果改变 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防治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认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克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立土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缺陷,把治理与社会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东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以短养长,逐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植被重建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压力大,虽然经过长期建设,整体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其中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文章从生态学基础角度,反观近50年来的生态建设, 对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目标的理论依据、植被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异质性、植被生态系统的自我 恢复与循环、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异等4个方面做了初步论述,以期对西部大开发中的新一轮生态建设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土生态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生态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是生态科学的创新与拓展。水土生态是指地球上水土与植被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一种生态平衡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水、土、植被在其运动和演化过程中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变着地球上的水、土、植被,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社会建设,进而影响和改变着生态与环境。水土生态理论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在当今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介绍了水土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观点及框架体系,以及在实现水土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云南东川小江流域生态环境初探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流域面积3 040 km2,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东川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泥石流灾害严重,小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广泛,爆发频繁,严重危害着农业、城镇、铁路、公路及农田建设;植被破坏导致生态功能退化,引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重大自然灾害;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化学特性恶化,肥力下降,耕地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经济收入拮据。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东川人民强烈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以小江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林型、树种单一,人口增长过快,陡坡耕作,缺乏统一的管理等等。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小江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分析与生态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全国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98-99,12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除科学技术外,政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社会、经济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从重视植被的生态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增加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演变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态势,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长期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度模型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上升波动趋势。(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协调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通过农业资源合理调配,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以下简称甘南黄河源区)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选用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地利用格局、人口密度、农产品提供、动物产品提供等生态因子,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因子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将甘南黄河源区划分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经济区、沿黄河水源生态补给区、沿洮河农林生态经济区、畜牧业产品提供与生态旅游区、玛曲畜牧业产品提供区。通过对区域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从而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甘南黄河源区区域保护、建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植被恢复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并探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对策和途径。基于该地区现代生境和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总结植被恢复与构建的6项生态原则,提出植被恢复的途径:实施封禁措施充分利用天然植被的自然恢复力,采取人工促进措施,加速天然植被恢复进程,选择现有生态经济价值较高的本土种和归化种等多年生植物构建生态经济群落。对今后有关植被退化、恢复与构建尚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如:小尺度空间异质性对植被恢复产生的生态效应;在肥沃农田与天然植被之间的生境上,构建的生态经济群落,形成生态缓冲区;认识天然植被植物繁殖对策与干扰的关系,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陡峭悬崖之间的平台地段受人类干扰较轻的自然群落作为植被恢复的参照目标等。  相似文献   

1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选取生态环境指标与生态服务指标来评价县域生态系统,选取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系统,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区集聚分布在江苏省中部地区以及苏南山丘和环太湖地区,低值区集聚分布在苏北东北部地区和沿江地区;(2)经济系统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南北梯度分布格局,但呈现出一种以环太湖地区为经济中心的同心环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高值区主要位于苏北北部、东部沿海以及苏南山丘等地,低值区集聚分布在环太湖地区以及沿江地带;(4)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土地开发强度、区位优势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强度和影响方向上显著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完善空间管制政策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寒农牧交错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十分脆弱.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退耕地样方调查,有针对性、具体地评价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结合研究区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寒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农牧交错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十分脆弱。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退耕地样方调查,有针对性、具体地评价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结合研究区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重建与环境恢复为目的,引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初步框架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该区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明确库区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以三峡库区典型面源污染治理区的忠县为例,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方面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三峡库区忠县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背景下的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路径。通过设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耦合状态的4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9,说明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80,说明面源污染的减排措施与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7,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85,说明研究区面源污染减排措施对耦合态势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且作用较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1和0.89,说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系统的耦合符合其本质的运行规律发展。综合考虑上述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下的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这是理解系统耦合的一个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出9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对以后小秦岭地区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