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濒危植物的成因,综述植物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技术在保护濒危植物上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珍稀濒危植物特点,在分析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并对未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西北地区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分布、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分析了该地区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与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及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保护管理和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大通县的珍稀濒危品种类型,陈述了大通县珍稀濒危植物品种的严重问题。提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品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珍稀濒危植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自然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61种.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总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种类丰富、古老成分众多、区系构成复杂、边缘热带性质明显、特有现象突出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安徽琅琊山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稀濒危植物是急需进行保护的珍贵资源。该文调查了琅琊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并对这些植物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琅琊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河南省现存的3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及其科学价值。在野外调查观测的基础上,分柝和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的生态特点及其濒危产生的原因。初步确定列入省内急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2种,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植物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该文讨论了国内外濒危物种评价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物种的受威胁因素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植物濒危系数的计算指标 ,并参照《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和濒危系数 ,确定了评价该区植物濒危状况的等级 ,对该区全部维管植物濒危状况进行了量化综合评定 .评价结果表明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消失种 1 3个 ,极危种 1 4个 ,濒危种 36个 ,渐种危 49个 ,敏感种 71个 ,安全种 44 8个 .通过分析、计算物种遗传损失系数和急切保护值 ,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自然保护区植物保护级别的评价方法 ,确定了急需保护植物种类、优先保护次序 ,并提出了不同保护级别物种相应的保护措施 .确定一级保护植物 30种、二级保护植物 5 7种、三级保护植物 83种  相似文献   

9.
粤东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3月所采集的7 060号标本的鉴定,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并记录粤东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20种,隶属于40科82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28科68属104种.其中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102种,包括极危种2种,濒危种10种,易危种45种,近危种41种,无危种4种;被收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的有22种,其中濒危种2种,稀有种6种,渐危种14种;收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1册>的有25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6种,三级保护植物1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所涉及的粤东植物有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20种;尚未正式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2批>所涉及的植物粤东有7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66种.分析了粤东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丽水白云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特征分析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笑漫  刘鹏  张艺  徐燕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15-116,121
丽水白云山共有珍稀濒危植物 11种 ,隶属于 8科 10属。其中一级保护植物 2种 ,二级保护植物 9种。笔者分析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特征并就其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濒危野生花卉的迁地保护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山东濒危野生花卉的分布及生物学性状,提出具体迁地保护措施,并进行潜力分析及预测。  相似文献   

12.
干旱荒漠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大陆,因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区是我国多种特色药用植物的重要蕴藏基地。近年来,因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当地多数特色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濒危种。结合前人相关研究阐明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保育机理,分析了干旱荒漠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并提出一套适用于干旱荒漠区濒危药用植物的恢复措施,旨在为当地药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高华业  黄春华  王瑞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18-12120,12136
通过描述广东省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刺桫椤、广东松、观光木和伯乐树4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致濒因素,提出了恢复策略以及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就地保育和繁育技术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的岛内外就地与迁地保存现状,认为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其濒危的直接原因,花期不利天气是影响其传粉的外部因素,而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有效授粉期短、花粉活力低、果壳坚厚等自身繁殖机制是限制其野外种群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因。从野外种群的自我重建与天然更新角度分析,认为普陀鹅耳枥目前仍处于濒危状态。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种群规模,持续做好野外种群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种子品质,加强天然更新能力研究等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广东自 1978—1980 年开展首次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搜集以来,在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广州建立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目前入圃种植保存野生稻资源 5 188 份、繁殖种子入库保存 4 000 余份,涵盖 20 个野生稻种;在广州和茂名各建立了 1 个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形成了种茎入圃、种子入库保存及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野生稻资源保护体系。利用广东野生稻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 156 个品种通过国家、省、地品种审定,其中 18 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而且大部分品种米质达到国标、部标或省标优质 3 级或以上等级,说明野生稻资源在优质稻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利用工作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布局不全面,野生稻自然生存呈现濒危趋势;野生稻资源鉴评设施设备条件不完善,深度鉴评基础薄弱,影响野生稻资源充分利用。建议加大野生稻保护与鉴评经费投入,加强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野生稻资源优异种质创新、育种新材料创制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以促进野生稻资源保护和育种利用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6.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迁地护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保护植物种质资源 ,从 1 95 9年开始 ,根据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对植物模拟其原生环境 ,进行迁地护存的研究 .结果表明 :( 1 )共迁地护存具有保护价值的植物有 1 31科、 5 4 6属、 1 72 2种 ,其中蕨类植物 2种、裸子植物 1 2 9种、双子叶植物 1 341种、单子叶植物 2 5 0种、珍稀濒危植物 1 0 0种 ;( 2 )有 1 476种植物迁地护存的效果良好 (成功率为85 .71 % ) ,有 1 1 7种植物迁地护存的效果一般 (不能适应极端气候 ) ,有 61种植物生长较差 ,有61种植物不能适应而死亡 ,有 7种植物生长情况有待观察 .迁地护存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优良速生树种选择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生态关系研究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一、二册和1997年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拟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濒危维管束植物39科66属7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8属12种,被子植物33科57属64种.从生活型上看,有乔木45种,灌木3种,草本21种,藤本8种.该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起源古老,特有性强,地理分布复杂的特征.通过分析该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分布区类型特征和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对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认真调查和复核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就地保护状况及空缺,并提出了保护建议和措施。结果表明,湖北省天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占全国总种数的18.55%;已就地保护了45种,占总种数的88.24%。提出了对部分物种加大保护力度、调整和新建部分自然保护区(点、小区),以及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