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品种利用研究室,在我省著名小麦专家范和君研究员的总体规划下,利用主持全国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小麦良种联合区试的优势,及时掌握新品种动态,准确为良繁基地提供最新小麦品种信息和种源,使繁种、供种部门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省内外来访人员络绎不绝,被誉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是临颍县主要优势作物,小麦生产的状况,对全县粮食生产举足轻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品种利用研究室于1986年秋开始在临颍县开展科学用种示范县的科技开发工作。帮助引进新品种,并以巨陵乡为试点,突出抓科学用种、合理布局、统一供种、以点促面。几年来,小麦产量稳步提高。1989年临颍县种麦面积55万亩,占夏粮面积的97%,平均亩产达到318.7公斤,较1988年亩产285公斤,增产11.8%;较最高年份1984年亩产304公斤增产4.8%,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蔡智勇,男,45岁,中共党员,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在漯河市农科院工作,曾任小麦研究室主任。他作为第二主持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57号选育】2000年获漯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主持完成的【小麦新品种豫麦21"引、试、繁、推"一体化研究】1997年获漯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小麦新品种豫麦22号选育及应用】1994年获河南省农科系统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4.
《河南农业科学》2007,(3):F0002-F0002
海燕(HAI Yan),女,1957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植物组培快繁脱毒技术分会理事。1982年进入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从事小麦品种资源、大麦育种研究。1990年至今,从事小麦花药培养育种研究。“八五”、“九五”参加国家生物技术攻关项目,“九五”主持院重点攻关项目,主持农业部青年基金项目。“十五”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主持省攻关项目等。选育出豫麦37号、豫麦60号、峡麦一…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国家黄淮南片及河南省小麦区试总结会于 2 0 0 0年 7月 1 9~ 2 1日在新乡召开。会议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副所长刘发魁主持。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新友、科研处处长卫文星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汤其林、繁育科科长李铁庄出席了会议。本年度参加会议的代表除试验点的负责同志外 ,还邀请了部分育种家和种子繁育、经营单位的负责同志参与讨论。会上 ,张新友副院长对小麦区试工作的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省农科院小麦所品种利用室赵虹主任、王西成副研究员对 2 0 0 0年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中表现突出的品种 (系 )进…  相似文献   

6.
冀84—5418是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用78—3774和石4414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1984年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引入后,经预备试验和两年黄淮南片大区区试及多年生产示范、试种,表现早熟、抗寒、抗病、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深受群众欢迎。现根据该品种的生态生理特点及1985~1987年黄淮区试资料和多年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7.
<正> 郑单八号,是我省农科院新培育的玉米杂交种。1985—1986年河南省和北方几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夏玉米区试,均居参试品种之首位。比郑单二号增产29.8~36.4%,比鲁原单八号增产15.1%。该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茎杆坚韧,抗病抗倒,结实性好,出籽率高,适应性强,生育期90天左右。为探讨郑单八号的增产途径,1985—1986年,我们对该品种进行了密度试验,对其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增产措施。试验设在本所试验场,土质壤土,地力中等,前作小麦单产300公斤以上。1986年进行大面积同步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一、试验结果及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9.
<正> 1989—1990年度全国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继续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主持,试验设12个试点,分冬水组和春水组。参加两组试验的品种均为9个,其中冬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4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4个,春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1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有7个。统一对照分别为豫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农业科学》2004,(8):24-24
20 0 3~ 2 0 0 4年度国家黄淮麦区小麦区域试验总结会于 2 0 0 4年 7月 2 5~ 2 7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黄淮麦区南片和北片水地区域试验承试单位、育种单位、种子企业等约 12 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黄淮麦区小麦区域试验主持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主办 ,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承办。会议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赵虹研究员主持 ,全国农技服务中心良繁区试处邱军同志、江苏省种子站周春和站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在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原则下对品种进行了合理评价 ,认为黄淮南片中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农业科学》2004,(8):56-56
20 0 3~ 2 0 0 4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总结会于 2 0 0 4年 7月 2 9~ 31日在郑州召开 ,来自河南省区域试验承试单位、育种单位、种子企业等约 15 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赵虹研究员主持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张进生副站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沟通了育种家与企业的联系 ,对引导小麦品种利用、企业经营、小麦品种选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议在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原则下对品种进行了合理评价 ,认为表现较好的小麦新品系有 :周麦 18、郑麦 0 0 4、开麦 18、矮抗 5 8、温 95 19、睢科 2号、丰舞 981、郑麦 36 6、许农 …  相似文献   

12.
国审豫豆2号     
<正> 豫豆2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由于其含有农家品种血缘,所以豫豆2号具有较强的稳产性和适应性。1981—1986年通过省、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是河南省大豆育种工作开展以来育成的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该品种198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豆2号,1989年又通过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国审豫豆2号。该品种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最高亩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业》2006,(2):47-47
史宣杰(SH I Xuan-jie),1964年生,河南省孟津县人。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系果树专业,分配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现任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科技开发研究员、瓜类研究室主任,科技开发部主任,河南省园艺学会理事、河南省农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西瓜甜瓜》编委、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多年来,史宣杰一直从事园艺、蔬菜作物科技开发及瓜类遗传育种研究等工作,取得显著的科研和开发成绩。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主持和参加育成西瓜、甜瓜、砧木等审定品种10个,其中西瓜品种庆发八号通过国家品…  相似文献   

14.
郑麦9023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早熟、多抗、适应性广等特性,该品种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我市引进示范推广,目前已成为洛阳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1主要特性表现1郾1优质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在  相似文献   

15.
<正> 豫麦13原名郑州891,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产优质育种室从漯河市农科所引进小麦一代组合,又经六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198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16.
郑麦366农艺性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麦366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室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矮秆小麦新品种,是2005~2006年全国50个小麦主导品种之一,国家跨越计划核心品种,河南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十五”863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  相似文献   

17.
<正> 季书勤(JI Shu-qin),女,1956年生,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从事小麦栽培研究22年,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参与和主持小麦高产栽培、小麦品种生态、小麦品质生态、小麦超高产栽培、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等多项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省二等奖4项。第一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小麦亩产6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小麦品种生态研究”,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三高(小麦、玉米)粮田的研究与建立”,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合编著作6部。2001年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和“百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19.
宛麦16是南阳市农科院于1994年以菜州953为母本,以温2540为父本做杂交组合,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小麦品种。适宜在河南省中南部麦区中晚茬种植。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笔者从河南省科技厅了解到,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不久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弱筋高产型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004",现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主导弱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