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栽培技术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增施氮、磷肥无显著增产作用,正常年与丰水年,增施氮磷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③水分对施肥量的校正模型为X1(N)=0.23-0.248X4,X2(P2O5)=0  相似文献   

2.
根据渭北旱原合阳旱棚栽培试验的冬小麦根重结果,建立了根重与水肥的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冬小麦根重的影响顺序为土壤含水量〉P〉N,并对渭北旱原不同水肥配比冬小麦根系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1986-1987年度在洛川旱塬进行了田间油菜施肥技术试验,建立了旱塬油菜的氮磷有机肥施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洛川旱塬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要求以N肥为主,肥效反应次序是N肥〉有机肥〉磷肥。提出低肥力和较高肥力条件下油菜产量100-150kg/亩的N,P和有机肥施用量及配合比例,并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播前底墒下,应用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14个不同生态类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底墒的增加,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同底墒下品种之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对播前底墒的反应明显不同。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均能较好地评价旱地冬小麦的抗旱性,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参试品种从来源分析,抗旱性表现为:甘肃陇东>山西地区>北京地区>渭北旱塬>黄淮地区。  相似文献   

5.
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渭北旱塬合阳旱棚冬小麦微区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施肥技术的冬小麦增产效应,肥料利用率和冬小麦生育期土壤供氮状况。结果表明歉水年型下施肥技术为7月中旬一次深施,平水年型下施肥技术在8月中旬一次深施,丰水年型下施肥技术为9月中旬一次深施,施肥深度均为15cm。同时播前播时一次施肥可满足冬小麦强度营养期的需要,而分闪施肥则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区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农田水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合阳基点3年(1991 ̄1994)试验资料基础上,根据SPAC观点和农田水分平衡法,系统分析了渭北旱塬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冬小麦田水分收支状况和土壤贮水、供水、失水、耗水等水分循环规律,查明了冬小麦的需水亏缺量,亏缺期;并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产量和农田蒸散量的数学模型,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陕西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特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两个不同生态区7个站点1992-2011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冬小麦返青及返青前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返青后各物候期呈提前趋势,导致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均缩短。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越冬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返青期在关中平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1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在渭北旱塬仅与2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两地抽穗期与3-4月各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成熟期与3-5月各月平均温度及生育期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日照时数对冬小麦物候期变化影响较小,主要为3-5月份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渭北旱塬生育期总日照时数与成熟期之间也达显著负相关。降水对物候期影响最小,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陕西渭北旱塬区2种不同可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覆盖种植冬小麦连续2年生长状况、水分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区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冬小麦株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P0.05)高于常规露地栽培,并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成穗数,使穗粒数有一定的增加;连续2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45%和28.95%、7.52%和22.44%,2种覆盖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39%和35.02%、14.40%和12.96%,各覆膜处理0~200 cm土层贮水量较对照增加17.9~64.2 mm。普通地膜覆盖对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作用较大,液体地膜由于易受到环境影响,其生理生态效应不能充分体现。覆盖生物降解膜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到17.73 kg/(mm.hm2),而且能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底墒肥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在控制和补充底墒水的条件下,用三因素二次通过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渭北旱地底熵,肥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墒,氮,磷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底墒〉磷〉氮;(2)底墒120.9mm时,施肥无增产作用,底墒204.9mm时,施肥增产作用明显,在底墒充足条件下,施肥,特别施磷能充分发挥底墒的增产作用,提高水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渭北旱塬区永寿、风翔、蒲城、旬邑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71年到2010年冬小麦观测数据以及30个县市区同期气象资料同步观测分析,得出渭北旱塬区气候近40年来增温明显,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最为显著。受气候变化影响,本区域冬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推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等发育期普遍提前,以返青期提前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冬前生长期,冬小麦越冬期以及春季各发育期间隔和发育期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而且春季的相关性明显比冬季显著,但表现在发育期间隔方面,却是冬小麦越冬期呈显著缩短趋势,而返青后各发育期间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认为:气候变暖一方面有利于越冬农作物安全越冬,减少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温度升高,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积温,使农作物可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另一方面,由于旱塬区春季气温变率较大,发育期提前将导致作物受冻害的气候风险增大,尤其果树开花期遭受冻害,将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冬季气温持续上升,将导致冬小麦条锈病孢子和林果病虫害等安全越冬,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气候变暖对旱塬农业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灌溉对渭北塬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增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3年~1995年,在渭北旱缝塬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了不同灌溉量试验,研究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WUE)和水分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供水范围内,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WUE呈非线性增长,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在冬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灌溉60mm,每666.7m^2,可增加产量100kg。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10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连续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平衡施肥、无肥(或低肥)和常规施肥处理组合对土壤养分、WUE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延长,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由研究初...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早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盖地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土壤水库的扩蓄增容,并且...  相似文献   

14.
水肥对春小麦产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2年春小麦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了水肥对其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水肥对春小麦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和交互效应,在试验范围内平均水分主效应〉平均肥力主效应,春小麦水肥效应函数为一报酬递减函数,生产中存在不同水分年型下有其施肥的上限,当地最高产量为4670.0kg/hm^2,尽管水肥都具有增产效果,但水分增产力随含水量提高而降低,肥料的增加而提高,肥力的增产作用随水分的提高而提高,肥料的增加而减小,水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陕229在旱地不同施肥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1995年,在渭北旱塬对冬小麦陕229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干物质累积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肥范围内,小麦陕229对土训储水的利用程度和干物质累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通过合理施肥可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塬小麦生产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分不足,寻求合理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对于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2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0~200 cm土层水分与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 PF+ S)与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 PF)两种垄沟栽培模式,虽然单位面积穗数明显降低,但由于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高于其它栽培模式,因此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模式中为最高.(2) NP+ PF+S和NP+ PF模式在小麦生育期内明显增加了土壤储水量,尤其在冬小麦易遭水分胁迫的时期(3-5月),其土层中储水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模式.(3)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主要集中在60cm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累积量逐渐减少.在第二季,塬面冬小麦NP+ PF+S处理的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梯田,NP+S处理出现明显累积.由此可见,推荐施肥+垄沟栽培模式虽然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累积,但是显著提高降水的有效贮蓄,是渭北旱塬区雨养农业条件下维持冬小麦高产的合理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宁南山区旱塬地、台地冬小麦籽料产量、蛋白质含量、经济纯收益与主要栽培因子播期、播量、施农肥量、施氮量、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析和优化模拟筛选出塬地产量〉4500kg/hm^2、蛋白质含量〉15.5%、经济纯收益〉4500元/hm^2的最佳栽培技术方案为播期8月25~28日,播量(万粒/hm^2)478.5~501,施农肥量(kg/hm^2)14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休闲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增收效应,寻找适合渭北旱塬春玉米田水肥高效利用的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于2013—2014年度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春玉米田分别设置传统农户模式(翻耕+低肥,S1)、现有高效模式(免耕+高肥,S2)、创新高效模式(深松+平衡施肥,S3)等模式处理,研究各类耕作与施肥相结合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春玉米水分利用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创新模式S3和现有模式S2较农户模式S1播前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创新模式S3和现有模式S2处理在玉米主要生育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比农户模式S1增加23.3 mm和18.1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2.3%和10%,产量增加11.1%、9.2%。创新模式和现有模式均较农户模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但创新模式蓄水保墒,增产增收优势明显,是适合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生产的水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干旱棚内排除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调亏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理指标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随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增加而增加;灌水量相同,拔节水的产量较孕穗水高,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水量的增加与时间后移,廷缓了花后叶面积指数的减少,整个灌浆时期,各处理叶面积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拔节水60mm+孕穗水60ram+开花10d灌水45mm〉拔节水60mm+孕穗水60mm〉孕穗水60mm〉拔节水60mm〉不灌水(CK);并且提高了旗叶荧光参数Fv/Fo、Fv/Fm的值和叶绿素含量,减少了丙二醛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水灌溉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灌具有显著的产量和水分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限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经济产量相应提高,日耗水量增大,2m土层土壤供水增加,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供水效率依次增大。集雨节灌妈拔节期效果最佳,增产57.1%,同时拔节期供水12mm,较其它时期等量 水的效率提高2倍-6倍,表现出旱地集雨节灌的超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