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栽培技术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增施氮、磷肥无显著增产作用,正常年与丰水年,增施氮磷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③水分对施肥量的校正模型为X1(N)=0.23-0.248X4,X2(P2O5)=0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渭北旱塬合阳旱棚冬小麦微区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施肥技术的冬小麦增产效应,肥料利用率和冬小麦生育期土壤供氮状况。结果表明歉水年型下施肥技术为7月中旬一次深施,平水年型下施肥技术在8月中旬一次深施,丰水年型下施肥技术为9月中旬一次深施,施肥深度均为15cm。同时播前播时一次施肥可满足冬小麦强度营养期的需要,而分闪施肥则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3.
根据渭北旱塬合阳旱棚氮磷水交互效应及耦合模型试验的产量结果,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氮磷水三因素之间的产量函数模型。通过产量函数的主因素分析提出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氮〉磷,并对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氮磷增产效应进行综合评析。  相似文献   

4.
模拟不同降水类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旱地冬小麦品种“郑旱1号”为材料,研究了模拟豫西旱地9种降水类型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三个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底墒水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生育期降水的作用。提示旱地小麦蓄足底墒,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研究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供应氮、磷和作物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与施肥前土壤相比,150kg/hm^2以上的施磷量明显提高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水平,而各施肥处理在小麦拔节后即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碱解氮水平的效果。和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的有效氮、磷含量,使冬小麦中期吸氮高峰进一步加强,使小麦灌浆中期-成熟阶段增加1个磷素吸收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孕穗至灌浆初期一个吸磷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施肥量-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养分吸收量-作物产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歉水年底墒和水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渭北旱原澄城县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不同底肥,底墒条件下进行没生育期灌水和追肥,以研究水肥配合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只有在适宜的底肥用量和底墒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水肥的增产作用;在施用适量底肥后,生育期灌水或追肥都能提高作物产量,并且以虫为宜,高底墒时效果更佳;生育期水肥配合大都能提高作物产量,但增产效果不及单独灌水或单独追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旱地不同生态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针对甘肃陇东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冬小麦夏季休闲期正值该区的降雨高峰期,降雨和无效蒸发同步且土壤保持水分不足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夏季休闲期的地膜覆盖、集雨抑蒸,提高播前底墒,并对模拟底墒试验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分析,得出:冬小麦产量与播前底墒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一定底墒条件下的底墒和生育期降水互作分析表明,产量与播前底墒的拟合度高于与生育期降水拟合;播前底墒对不同生态类型冬小麦产量和WUE有显著的影响,高底墒条件下的产量、WUE分别较中底墒和低底墒高28.40、70.43和22.94、75.06个百分点;在夏休闲期采用集流入渗抑蒸技术,使土壤蓄水效率由传统耕作的33%~38%提高到60%~70%,蓄保夏休闲期的降雨于土壤中,对于稳定提高适宜生态型冬小麦产量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灌溉对渭北塬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增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3年~1995年,在渭北旱缝塬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了不同灌溉量试验,研究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WUE)和水分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供水范围内,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WUE呈非线性增长,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在冬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灌溉60mm,每666.7m^2,可增加产量100kg。  相似文献   

9.
谷子氮(N),磷(P2O%)二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设计试验得出,在豫西旱地谷子生产中,增施氮,磷可以增加谷子产量,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其增产模式分别为:高产田(亩产〉200kg)y=219.05+13.69N+17.89P-1.12N^2-2.03P^2-0.17NP;低产田(亩产〈200kg)y=166.65+12.90N+15.82P-0.72N^2-1.31P^2-0.77NP。氮,磷两种元素  相似文献   

10.
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东山丘陵区褐土性土壤上,经过3年地玉米地膜覆盖下多占肥料试验,得出了氮,磷和有机肥三因子综合肥料效应方程,并由此求得旱地覆膜玉米经济施肥量为纯N9.18kg,P2O54.33kg,施肥效益为34.23元/亩。在该地区条件下,覆膜玉米增施氮,磷肥和有机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氮肥尤为突出,施氮可促进磷肥和有机肥增产效果。经转换得包含土壤肥力变异的经济施肥量的预计算式。最后建议该地区旱地覆膜玉  相似文献   

11.
在黑垆土上安排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氮、磷肥对土壤氮、磷养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黑垆土连续6年配合施用氮、磷肥,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冬小麦表现明显增产效果;不施氮、磷肥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含量逐年降低,冬小麦产量下降。每公顷施用N112.5kg、P34.9kg,氮、磷分别盈余0.2kg/hm^2和1.5kg/hm^2,表明氮、磷投入与吸收基本平衡;每公顷施用N180.0kg、P43.7kg,氮、磷分别盈余62.2kg/hm^2和8.4kg/hm^2,表明氮、磷投入大于冬小麦吸收量。  相似文献   

12.
旱地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及施肥量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模拟研究了冬小麦产量与降水量,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雨养农业区,冬小麦产量主要受降水量限制,施氮量对产量影响较大,施磷量影响较小,模拟研究得出本试验设计范围内,冬小麦最高产量为5600.5kg/hm^2,此时需降水为600mm,最佳施纯氮量为150kg/hm^2,施纯磷量为103.8kg/hm^2;模拟还得出在不同降水情况时,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所需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3.
地膜穴播冬小麦生物学特性及其增产机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表明,地膜穴播冬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和节水作用,比对照增产24.76%,水分生产效率达12.15k(hm^2.mm),比对照组高4.95kg/(hm^2.mm),耗水量比对照减少81.84mm,各种生理活性指标均比对照显著提高;生育期提前7d。  相似文献   

14.
覆盖补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穴播产量较高,较对照增产41.3%,比膜侧条播增产21.1%。在覆盖基础上,底墒较差时,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30.5%;底熵较好时,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15%以上。在覆盖补水前提下,将常规的一次性施肥分别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3个时期追肥,拔节期追肥产量比对照增产14.3%;越冬追肥增产9.0%。不同化肥施用量,N300P300K240产量较CK增产20.0%;次为N150P300K120及N150P225K120,再次为N225P225K180和N150P150K120。在不同施氮水平(纯N75kg/hm^2-300kg/hm^2)和不同施K2O水平(KWO60kg/hm^2-240kg/hm^2)中,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P2O575kg/hm^2-300kg/hm^2)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997年在内蒙古宁城县选择地理位置不同,无灌溉条件的示范小区,对谷子,玉米和高粱等主要粮 食作物进行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和大面积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增产70.53%,实现自然降水生产效率7.84kg/(mm.hm^2)其中1995年-1997年达到10.06kg(mm.hm^2)。  相似文献   

16.
旱地塿土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12a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冬小麦—大豆轮作(或休闲)种植制度下,0~400cm塿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氮的表观利用率特别低,仅0.51%,氮肥配施钾、磷肥,氮的表观利用率为25%~35%,氮磷钾平衡施肥及配施有机肥,氮的表观利用率达到50%;施N肥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移,旱地塿土长期单施化学氮肥或氮钾、氮磷、氮磷钾肥使土壤NO3^-—N大量积累和淋移;氮磷钾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能有效地缓解土壤对硝态氮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施氮条件下黄土高原苹果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整合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条件下,气候、海拔、土壤类型、树龄、栽植密度、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年降水量小于500 mm时,施氮增产率为29.83%,且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其增产效应不明显;年均温≥10℃时,施氮对苹果产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年均温<10℃时增产效应不显著(P>0.05)。在黑垆土、塿土上施氮均能有效提高苹果增产率,分别为26.10%(95%CI:13.08%~39.11%)(CI为置信区间,下同)、34.53%(95%CI:13.88%~55.19%),黄绵土上施氮增产不显著(P>0.05)。当海拔<850 m时,施氮条件下苹果增产率显著提高(P<0.05),并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树龄高的果树在施氮条件下增产效应明显,当树龄≥10 a时,增产率为26.93%(95%CI:14.64%~39.22%),并随树龄的减小而降低。在不同栽植密度下施用氮肥存在不同的增产效应,55~110株·666.7m-2时效果最佳,增产28.70%(95%CI:18.12%~39.28%)。施氮量在0.25~0.50 kg·株-1时,增产效应明显(P<0.05);施氮量≥0.50 kg·株-1时,不存在显著的增产效应(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年降水量和施氮量是施氮条件下影响苹果增产率的三大主导因素,海拔次之,年均温和树龄对苹果增产效果接近但比较小。由此可见,施氮的增产效果与外界因素关系密切,综合上述各条件在适宜范围施氮更有利于苹果增产。  相似文献   

18.
宁南旱地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作物生长期降水仅45.5mm的严重干旱年,旱地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试验获得了理想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处理平均单产3130kg/hm^2,水分利用率14.15kg/(mm.hm^2)分别比对照高1063.3kg/hm^2和5.072kg/(mm.hm^2)增幅达51.6%和55.9%扣除成膜成本后净增收543.66元/hm^2,上述单产水平和增产幅度在当地旱地春小麦生产中是罕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旱区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自198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6.88%~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最裸地的1.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9.8%~1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粮草3年轮作〉粮草8年轮作〉粮豆3年轮作〉粮饲豆4年轮作;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提高剖面土壤供  相似文献   

20.
隔坡水平沟玉米增产机理及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选点,进行隔坡水平沟的增产机理及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径流量减少71.9%,表土流失量减少69.3%。0c,-200cm土层贮水量增加154.6mm-191.3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