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李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22-13624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政治改革和农村社会变化。指出经济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改革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目的的农村综合改革。最后,研究了农村社会变化在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农民生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动员,使得农民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中国乡村社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职业的分化,心理的转变,参政议政热情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变化等,这些改变有助于农村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解放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3次变革进行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土地改革运动的基础上,我国曾经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随着以农业合作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逐步确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受到全面禁止;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自发、无序地流转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农村要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必将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必须实现观念转变,农业发展必须突出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和农民组织化,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观念、制度和组织更新.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中,关于农民的思想极其丰富,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可以说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所以毛泽东对农村问题格外重视,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有建设新村的计划书。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最关注的事情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趋向成熟,井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继续将其付诸实践。事实说明,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毛泽东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却给农村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将农民组织置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理顺各种变革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我们就不难发现农民组织兴起的原因。农民组织的兴起已成事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农民组织兴起的意义又何在呢?农民合作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乡村治理,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自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正>19世纪之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养政,以农养兵,以农养城,以农养国,国家机器的运转靠的就是农业税收。而农业每次发生质的飞跃,关键取决于种子的革命,种子革命是农业社会经济繁盛的源头。种子革命是生物进化的源头革命,它带来的巨大效应是根本性的。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60多年,中国人口已经由4亿多猛增到13亿多。食物的充裕,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人口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农民,在农村参加了新农保,然后又到城市来打工。他在农村交的这个钱还算不算数,能不能把权益累加起来?他打了一段工,又回农村了,在城里交的职工养老保险能跟着走吗?如果过一段又进城了,断断续续的入城乡养老保险,如果可以累加,具体怎么加法?即将实施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里边有细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海玉 《农业考古》2012,(3):133-136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开放,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全面禁止,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开放的曲折过程。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一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更好地把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方向,合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绵竹市一位普通农民,靠脚踏实地养殖鹌鹑,走出了一条养殖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就是该市绵远镇吉兆村农民袁明。 袁明在养殖鹌鹑之前曾有一段艰辛的打工经历。早在1992年,袁明和其他农民一样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挣钱。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太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一主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诱导边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二是诱导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吸纳农民与其一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人转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僵化的农村土地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发 2 0多年以来城市已经汇入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潮流 ,而农村却出现了边缘化倾向 ,有的还相当原始和封闭。一方面是城市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另一方面却是农村显出破败和凋蔽 ,农业、农村、农民被习称为”三农”的问题。“三农”的核心是农民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 ,考察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 ,其方法则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婚龄是反映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量度之一。从总体上看,婚龄是不断增加的,上海郊区、河南潢川和辽宁清原的个案也论证了这个观点。从婚龄增加的原因看,乡村社会的控制力、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乡村转型度及其区域格局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从非农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乡村消费结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变化、复种指数变化等指标评价安徽省乡村转型度,进一步分析得到安徽省乡村转型的区域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的乡村转型度偏低,各市均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各市的乡村转型度有明显的区域格局分异,社会经济与乡村发展基础明显影响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丁超  刘晓君  霍现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16-6818,6834
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基于社会排斥理论,为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建立了相应的住房评价体系,并对已有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进行评价,指出在促进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方面,集中兴建农民工公寓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的,而分散式建设模式则效果较好,从而在不同视角为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城乡发展失调表现为生活实体农民与社会设置农民的分离,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阻断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自然演变的过程,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失调。其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与城市人口被强制转变为生活实体性农民、乡村工业的发展与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发展过程、民工潮的发展与农民“离土又离乡”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与农民“失土又失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收入。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要实现这一点,惟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积极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城市需要充分的软、硬件准备;二是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技能的准备;三是政策保障体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缓解了巨大的农村就业压力,繁荣了城乡经济。但受体制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多重弱势,甚至受到城镇居民的歧视和排斥。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改善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Dominant development discourse and policy are based on crucial misconceptions about peasants and their livelihoods. Peasants are viewed as inherently poor and hungry and their farming systems are considered inefficient, of low productivity, and sometimes even environmentally degrading. Consequently, dominant development policies have tried to transform peasants into something else: industrialised commercial farmers, wage labourers, urban workers, etc.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construct three key misconceptions about peasants by explaining how and why marginalised peasants around the world face poverty and hunger.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marginalisation of peasants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five ??mediating factors?? is put forward. It is contended that by addressing the mediating factors through policies devised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easants, the marginalisation of peasants would be reduced or eliminated. This would allow peasants to forge an adequate livelihood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farming,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the achievement of food sovereign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