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瑞丽站育成含云南蛮耗细茎野生种血缘的第一个云蔗系列甘蔗新品种——云蔗99—155、云瑞99—113、云瑞99—131、云瑞99—178和云瑞99—601五个甘蔗新品系两新1宿品比试验,及部分品种(系)在云南省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的蔗茎产量、宿根能力、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站内品比试验中,5个品种(系)的产量、宿根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ROCl0,其中,宿根能力最强的云瑞99-113较ROC10高27.42%,最弱的云瑞99—601亦较ROC10高14.20%;5个新品种(系)均达到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2)在云南省区试中,云蔗99—155宿根能力较ROC10优势突出,达101.62%,蔗茎单产居15个参试品种之首;云瑞99-113宿根能力与ROC10相当,蔗茎单产比ROC10高7.92%.初步显,fir,出云南蛮耗细茎野生种对甘蔗品种宿根性及适应性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及宿根性一般的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为对照,探讨由甘蔗种性决定的宿根影响因子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新植蔗蔗芽萌发速度快,萌发数多,且分蘖率高,形成的有效茎数多;强宿根甘蔗宿根发株数多,形成的有效数多于新植蔗,产量较新植蔗高。这些影响甘蔗宿根性的因子与甘蔗品种的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26个引进甘蔗品种(系)第一年新植和第二年宿根试验的蔗茎产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状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在品种间、年份间,以及品种与年份互作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参试品种中,Q141、95 H4035、Q135和Q170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与ROC16差异不明显,前者12月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而后三者则分别较ROC16低0.36% ~0.88%:其余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4.
宿根蔗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对宿根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黑白地膜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A)和常规施肥地膜半覆盖(B)进行宿根蔗栽培,调查各处理的甘蔗出苗率、发株率、产量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品质表现。【结果】A处理甘蔗发株率、有效茎数、茎径及株高等表现均优于其它处理;A处理蔗茎产量(83.94t/hm2)与对照(73.80t/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处理差异显著,B处理产量(78.73t/hm2)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蔗糖分为13.31%~13.92%、相差较少。【结论】宿根蔗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促进甘蔗早生快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简化生产环节、减少作业次数,节约生产用工,优化和节省物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云蔗05-51在云南省德宏蔗区2014—2015年各生态区域试验点的数据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云蔗05-51在各个试验的平均产量为115.56~154.73 t/hm~2,比ROC22增产13.56~63.99 t/hm~2,比ROC16增产30.98~67.95 t/hm~2。与双对照比,2014—2015年当中各个试验的增产量都在13 t/hm~2以上,增产均在12%以上,其中宿根蔗茎产量的增加幅度最大,2015新植和宿根蔗茎产量均超过双对照,并且差异极显著。云蔗05-51蔗茎产量和糖产量的高稳系数不管是新植还是宿根皆超过双对照,变异系数均小于双对照。云蔗05-51各个试验11月至次年3月的平均甘蔗蔗糖分均在14.5%以上,云蔗05-51属于早熟品种;总之,云蔗05-51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适合德宏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甘蔗新品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  相似文献   

7.
甘蔗优良品种第五轮集成示范漳州蔗区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2017年漳州蔗区举行的2新1宿甘蔗体系优良品种第五轮示范试验中,参试的9个甘蔗优良品种(另以ROC22为对照)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率、宿根发株率、分蘖率较好,参试品种植株高度一般,中至中大茎,有效茎数较多。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甘蔗品种是粤甘46号、桂糖44号和桂糖40号,这3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优于对照种,可在漳州蔗区进一步示范试验,其余参试品种还需进一步示范试验。  相似文献   

8.
桂糖51号(试验代号:桂糖06-1023)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ROC20为母本、崖城71-37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五圃制"常规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出苗好、宿根发株多、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中大茎,具有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宿根性好、易脱叶、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等诸多优良特性。在2014—2015年广西区域试验中,桂糖51号2年新植1年宿根平均蔗茎产量(102.66 t/hm2)比对照ROC22增产2.49%,平均蔗糖产量(14.46 t/hm2)比对照增产5.17%;其中宿根蔗优势明显,蔗茎产量(108.74 t/hm2)比对照增产12.25%,蔗糖产量(15.59 t/hm2)比对照增产17.67%;平均蔗糖分(14.09%)比对照高0.36%(绝对值)。桂糖51号适宜在土壤疏松,中等以上肥力的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早中熟甘蔗新品种粤糖94-128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粤糖94-128种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萌芽好,分蘖力特强,宿根蔗发株早而多,宿根性强;植株中高,中大茎,有效茎数多,糖分较高,早中熟,高产、稳产等特性。蔗茎产量、含糖量均比ROC10极显著增产增糖,增产增糖幅度大,受环境因素效应影响比ROC10小,且高产、稳产性能比ROC10好。有效茎数较多,茎长较长,蔗糖分较高是粤糖94~128的三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广西糖业》2021,(1):F0002-F0002
4、品种:桂糖44号亲本:ROC1x桂糖92-66。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均匀,中茎,丰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亩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据2012~2013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平均甘蔗亩产量7.19吨,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2%,其中新植增1.85%,宿根增11.8%。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栽甘蔗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中国5个主栽甘蔗品种‘桂柳05-136’‘桂糖42号’‘云蔗05-51’‘福农41号’‘新台糖22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伸长初期、伸长盛期、成熟期,对不同品种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完全展开绿叶(+1、中部、基部)的叶面积,株高和茎径进行测定。在甘蔗伸长盛期、成熟期对甘蔗叶片总数、绿叶数进行测定,在甘蔗成熟期对产量、蔗糖分、纤维分、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甘蔗的表型发育特征与成熟期产量和糖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伸长初期各品种新植蔗株高生长速度高于宿根蔗,‘云蔗05-51’的生长速度最快;‘福农41号’的新植蔗和宿根蔗茎径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叶片LAI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盛期宿根蔗LAI高于同时期新植蔗;宿根蔗叶面积在伸长初期显著高于新植蔗,新植蔗叶面积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宿根蔗较新植蔗具有更高的绿叶率,其中‘桂柳05-136’各时期绿叶率均处于最高。成熟期甘蔗产量和品质检测表明:‘云蔗05-51’产量最高,‘桂柳05-136’蔗糖分最高,‘桂糖42号’纤维分和干物质含量最高,新植蔗‘桂糖42号’产糖量最高,宿根蔗‘桂柳05-136’产糖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新植蔗蔗糖分与伸长初期株高、茎径、叶面积显著负相关,宿根蔗产量与生长各时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桂柳05-136’宿根蔗具有较好的单位面积产糖量,‘桂糖42号’新植蔗单位面积产糖量较高,‘云蔗05-51’具有较高的产量,不同品种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所差异,应结合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2.
甘蔗新品系桂糖03-2287农艺性状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蔗新品系桂糖03-2287的农艺性状等表现,对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点桂糖03-2287和对照新台糖22号(ROC22)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试验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桂糖03-2287第一年新植、第二年新植和第一年宿根的出芽率均高于对照;分蘖率较对照低;甘蔗前期生长较ROC22快,后期株高与对照接近;各个试验点新植宿根的平均茎径均比ROC22大;平均有效茎数多于或者接近对照ROC22。桂糖03-2287新植、宿根以及新植宿根平均的理论产量均高于ROC22,分别增12.6%~14.6%、3.0%和8.7%,且最高理论产量达146.93 t/hm2。桂糖03-2287在新植和宿根中,较对照ROC22表现出植株高大、中大茎、有效茎数多、产量高等优点,可在广西甘蔗生产上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促进甘蔗高效生产,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依据广西甘蔗主要播种月份,设置2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及5月15日4个播种期,分析新植蔗和宿根蔗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经济效率.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新植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宿根蔗根、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茎干...  相似文献   

14.
10个甘蔗品种通过2年新植、1年宿根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崇左区试点,柳城05-136出苗好,含糖量排在新品种之首,比对照稍有减少,宿根黑穗病明显少于ROC22,可示范并推广;福农1110出苗快,蔗茎整齐,抗倒伏,宿根性较强,糖分稳定,含糖量仅次于柳城05-136,可示范并推广;德蔗03-83农艺性状好,蔗茎产量高,宿根性强,但迟熟,可作为榨季后期原料蔗适量种植。其它品种表现不够理想,不适合在本试验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6.
早熟高糖易收获甘蔗新品种桂糖36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糖36(原名:桂糖03-1403,亲系:ROC23×CP84-1198)中至中大茎,发芽出苗好,分蘖能力特强,发株率高,早生快发,前、中期生长快,后期生长势优,特早熟、特高糖、高产、宿根性好、极易脱叶或自动脱叶,适应于中等水肥条件栽培。甘蔗蔗糖分15.58%,较对照种新台糖22(14.44%)增1.14%;产蔗量86.64 t/hm2,与新台糖22(88.29 t/hm2)相近;含糖量13.52t/hm2,较新台糖22(12.71t/hm2)增加6.37%。  相似文献   

17.
用同一种保水剂,采取不同施用方法,探讨施保水剂与不施保水剂以及保水剂不同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前后经历3年,在2007年新植蔗施用保水剂,2008—2009年宿根蔗不再施用保水剂,结果表明,保水剂兑水处理:在新植蔗施用试验中获得极显著的增产效果,之后的两年宿根蔗试验仍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表现逐年下降,增产效果随着施入土壤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保水剂干撒处理:3年的试验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产。在施保水剂当年的新植蔗比对照略有减产,差异不明显;比保水剂兑水处理减产极显著。在后两年宿根蔗试验中,比对照减产明显,但差异不显著;比兑水处理减产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由甘蔗鞭黑粉菌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给甘蔗产业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化学防治是作物病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展甘蔗黑穗病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对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适合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化学药剂,通过测定11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菌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解析有效杀菌剂的抑菌机理,通过新植蔗和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大田防治试验,评价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单茎重等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获得4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生长、有性配合、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别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扫描电镜显示,这4种杀菌剂均对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和单倍体孢子细胞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甘蔗鞭黑粉菌失活。在大田新植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1%、82.84%、81.76%、70.92%,各药剂防治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0.84%、17.13%、15.92%、13.35%。在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以上杀菌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9.35%、82.21%、81.51%、70.1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30.15%、24.05%、20.33%、16.58%。新植蔗和宿根蔗药剂防治区的甘蔗其他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区。这4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可作为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杀菌剂。  相似文献   

19.
国家甘蔗品种第五轮区试漳州蔗区试验结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2005-2006年漳州蔗区进行的2新1宿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的14个国家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率较好,分蘖力强,植株高大。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品种是MEX105、LCP85-384、闽糖96-1409,这3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表现较好的品种是闽糖93-730、桂糖96-154、HoCP92-648、HoCP91-556、福农98-1103和云蔗99-596,这6个品种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含糖量都比较好;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20.
桂糖33号(原编号桂糖02-770)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从桂糖69-156×新台糖22号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的最新甘蔗优良品种。该品种表现为中熟、高糖、丰产、易剥叶等优良特性。2008—2009年广西区试结果显示,平均蔗茎产量114.83 t/hm2,分别比对照种CK1(ROC22)和CK2(ROC16)增产13.01%和22.90%,平均含糖量为15.81t/hm2,分别比CK1与CK2增产9.64%和17.02%。其中,新植蔗产蔗量为118.92 t/hm2,分别比CK1和CK2增产16.47%和26.19%;平均含糖量为16.42 t/hm2,分别比CK1与CK2增产14.58%和21.63%。该品种适应性广,蔗茎粗大且生长均匀,增产幅度大。该品种于2011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桂糖33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