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陈新  唐浩  严继勇  高兵  张智民 《作物研究》2005,19(4):213-215,218
2004~2005年,对来自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纬度地区的124个小豆品种在江苏南京和泰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在江苏栽培相比,小豆品种在泰国热带地区表现为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所降低,但分枝数和每荚粒数变化不大.从不同来源的群体来看,中国北部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泰国的变异系数大于中部品种,而南部品种引种至泰国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对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75),而其它性状如分枝数(0.30)和每荚粒数(0.21)与产量的关联不大,而百粒重(0.07)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4个小豆品种可划分为中国北部1、中国北部2、中部、南部4个大类,显示了北部品种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初步推断,中国北方应为中国小豆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2.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陈新 《杂粮作物》2006,26(1):17-22
通过对来自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纬度地区的114个小豆品种在江苏南京和泰国农业大学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栽培在江苏相比,小豆品种在泰国热带地区表现为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所降低,但分枝数和每荚粒数变化不大。从不同来源的群体来看,来自中国北部的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泰国的变异系数大于中部品种,而南部品种引种至泰国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对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75)。而其它性状如分枝数(0.30)和每荚粒数(0.21)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不大,而百粒重(0.07)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114个小豆品种可划分为中国北部1、中国北部2、中部、南部4个大类。显示了北部品种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5.
冯其虎  张复宁 《大豆科学》1991,10(3):172-178
本文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先后推广的16个夏大豆代表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变化的研究,看出本区大豆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变化因素为:百粒重与每荚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植株矮化、节数和分枝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而以鼓粒期为主的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本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应在现有百粒重的基础上,协调好粒重、粒数和荚数三者关系,适当提高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同时注意增加生物量,提高收获指数;生育期不宜再缩短,注意长鼓粒期的选择;进而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生殖生长期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对3个粒重不同的大豆品种(系)生殖生长期进行不同的光处理,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高密度(54株·m-2)、中密度(27株·m-2)和低密度(14株·m-2)群体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植株产量及其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富集处理显著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在低、中和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6.2%-57.2%、27.7%-71.7%和10.8%-61.4%.遮阴显著降低大豆荚数和产量,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相应减少幅度分别为37.1%-46.1%、34.4%-49.7%和41.7%-55.0%.光富集显著增加大豆主茎中下部节位的荚数,在低密度群体下.3个品种大豆主茎1-6节位的荚数分别由7.5个增加到17.3个、5.6个增加到10.1个和6.9个增加到17.2个,并显著减少底部节位的空荚率.光富集和遮阴有增加和减少每荚粒数的趋势,在低密度群体下,光富集使海339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2.17上升到2.36,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有使其每荚粒数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和中密度下,黑农35每荚粒数显著上升,分别由1.93和1.78上升到2.26和2.13,在高密度下,光富集也使垦农18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1.89上升到2.08.在低密度下,遮阴使垦农18每荚粒数由2.17减少到1.97.光富集和遮阴对粒重也有一定影响,在低密度群体下,遮阴增加垦农18和海339粒重8%-ll%,而在高密度群体下,遮阴降低海339百粒重17%,百粒重的变化与种植密度及品种有关.单株荚数和粒数的改变是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秋大豆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红 《作物研究》1991,5(2):24-27
利用来自南方六省的7个秋大豆新品种,选用7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秋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和粒数的遗传变异较丰富;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粒数与单株产量有极显著正遗传相关;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表现为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且以单株类数最大,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主要通过单株荚数的间接正效应影响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8.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品种(系)和密度的超高产栽培试验,分析四因子和二因子的产量效应,各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为:亩荚数>百粒重>荚粒数。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亩荚数,同步增加百粒重。黄淮超高产育种模式:亩荚数46.7±5.3万,百粒重22.4±2.6克,每荚粒数2.18±0.11个。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黑龙江省四个地区,三个时期,17个有代表性大豆品种的比较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产量提高最显著一点是由于秆强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松哈地区经历了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增多、分枝数减少——“主茎型”途径;合江、绥化地区经历了百粒重、每荚粒数的提高;嫩江地区则是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的提高,也近于主茎型途径。 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节荚数与产量相关较为密切,因此,可考虑做为高产育种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1.
265份田埂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田埂豆地方品种各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 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结荚高度,分枝数、株高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从中选出10个生育期适中,分枝多、结荚多、株高适宜、单株生产力较高,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系统选择了埂青81、埂青82两个田埂豆品种,且提纯改良了16个田埂豆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设计,以黑龙江省主栽的3个抗线品种(抗线4号、6号和8号)为主区,5个密度(20、23、26、29和32万株·hm-2)为副区,对不同密度下各品种单株产量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以及群体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密度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百粒重和单荚粒数无显著影响;而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礼凤  徐冉  王彩洁 《大豆科学》2005,24(3):195-198
对50多年来山东省不同时期42个主要推广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品种的结荚习性由无限结荚习性为主到以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为主;生育日数均缩短5.6d;株高降低23.2%,其中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降低27.1%,60年代至80年代降低0.4%,80年代至90年代以后增加5.8%;主茎节数减少3.1个;节间长度缩短0.4cm~0.9cm;分枝数减少1.5个;单株荚数减少33.7%;单株粒数减少31.7%;百粒重增加37.9%;单株生产力平均增加13.9%;产量提高48.7%.在本试验条件下,研究认为,今后大豆育种要从提高单株生产力着手,适当增加株高,缩短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进而增加主茎荚数,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初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胡立成  姚远 《大豆科学》1991,10(1):10-16
利用聚类分析逐步判别统计方法,研究了50份大豆品种材料,划分成10类。并且选出了生育日数、株高、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叶形作为聚类的主要性状。研究还表明,有的类群品种性状遗传分歧与地理分布呈平行关系,而多数类群不呈平行关系。说明本地区大豆品种表现出多样性和遗传分歧的多向性,有丰富的大豆基因资源。提出了选择亲本时,除对有的性状考虑地理远缘关系外,而对与产量有关的数量性状应测定遗传距离,在距离大的类群间选择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机选用3个珍珠豆型和3个普通型花生品种,采用Griffing 双列杂交方法Ⅰ,分析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主茎高和侧枝长的遗传是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并存,且以加性效应为主;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的遗传为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并重;饱果数、秕果数和出仁率为加性遗传;单株果重为加性、非加性和正反交效应共同控制;籽仁重也同时受加性、非加性和正反交效应共同控制,但以加性效应为主.(2)远杂9102是一个饱果率高、出仁率高、丰产性好、遗传基础丰富、配合力高的的优良亲本;狮头企等农家品种也有其特殊的利用价值,且作母本更优.(3)以加性遗传或以加性为主遗传的主茎高、侧枝长、饱果数、秕果数和出仁率等性状可在早代开始选择,其它性状可在中高世代进行选择,并讨论了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和后代选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