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土壤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旱地酸瘠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以大豆为试验作物,对红壤旱地土壤改良剂的种类筛选和施用量设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腐殖酸钾、熟石灰、"地保一号"调理剂均能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大豆产量,其中以腐殖酸钾和熟石灰配施效果最佳,且二者最佳施用量均为50~75 kg/667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豆盆栽试验,研究几种肥料配比和调理剂施用对不同母质发育的侵蚀红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1)与施用NPK化肥相比,土壤调理剂2号的施用可以提高旱地红壤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减轻因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酸化,提高大豆对肥料氮、钾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生物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大豆对肥料氮、磷、钾的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度,施用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是提高红壤旱地肥力较好的技术措施.2)3种母质发育的红壤相比较,第四纪红土红壤速效养分较高,板岩发育的红壤植物氮磷肥利用率较高,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植物钾肥利用率较低,应重视板岩发育红壤和花岗岩发育红壤的钾素资源补充.  相似文献   

3.
红壤旱地钾、镁肥肥效及其平衡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红壤旱地钾、镁肥及其平衡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湘南酸性红壤中钾、镁均以难溶态为主,有效态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玉米单施钾、镁增产显著,钾、镁配施增产更大,尤其在钾、镁最佳用量时配施效果最好。因此,在湘南酸性红壤上钾、镁平衡施用,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旱地胡麻密肥高产栽培技术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学"最佳模拟配合法"原则,采用二次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探讨了在半干旱地区立地条件下,可控因子(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磷酸二氮钾根外追肥用量和磷酸二氮钾根外追肥时间)对胡麻籽粒的增产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确立了两套旱地胡麻籽粒亩产大于1350 kg/hm2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鲜食大豆台湾292鲜荚产量、鲜籽粒产量、生育期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大豆最佳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鲜食大豆的鲜荚产量和鲜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达16 511.1、8 696.4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比黄棕壤和红壤上施用不同改良剂对白菜生长状况及土壤肥力影响的差异,为改良剂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生物炭(C)、腐殖酸钾(HA-K)和生石灰(CaO)为试验材料,不施改良剂为对照,分别以黄棕壤和红壤为供试土壤,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白菜的生物量、养分含量、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土壤pH、养分含量、交换性铝含量和酶活性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相比,黄棕壤和红壤上施用生物炭和生石灰均能促进白菜生长,增强其抗性,主要是提高了白菜产量、叶片氮磷钾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但黄棕壤和红壤上施用腐殖酸钾对白菜生长影响不同,黄棕壤上施用腐殖酸钾使得白菜产量显著增加,达到25.93 g/株,然而红壤上施用腐殖酸钾对白菜的生长无明显改善,产量仅为0.18 g/株。(2)3种改良剂对黄棕壤和红壤的肥力效应不同,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增加土壤pH、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脲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碱解氮和交换性铝含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得以增强,其中黄棕壤的pH增加1.39个单位,交换性铝含量减少了89.3%,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68.4%;红壤的pH增加0.82个单位,交换性铝含量降低了93.9%,有机质含量提高了775.6%。对于施用腐殖酸钾和生石灰,二者均显著提高土壤pH及蔗糖酶活性,减少交换性铝含量,但腐殖酸钾对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脲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碱解氮含量,交换铝含量依然很高;而施用生石灰降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对有效磷含量、脲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改良剂对两种类型土壤上白菜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生物炭和生石灰能改善两种土壤肥力和提高白菜的产量,而腐殖酸钾在黄棕壤中的施用效果好于红壤。  相似文献   

8.
旱地红壤施用NPK化肥,甘蔗仍不能正常生长;配施厩肥,甘蔗株高可提高9%—26%、平均茎粗增加0.1—0.4cm,平均单茎重增长0.17—0.43kg,蔗茎糖分含量也有所上升.施用厩肥可改良旱地红壤结构,改善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根系生长量增加,从而扩大根系营养面积.旱地红壤施用NK、NP化肥,大豆干物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用NPK化肥仍不能平衡供给大豆所需养分、植株矮小,根系结瘤少;配施厩肥,大豆植株总吸氮量可增加30%—50%,吸磷、钾量可提高1—2倍,大豆干物重提高27%—60%.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用"3414"设计,对潮土区冬小麦氮、磷、钾三元素的合理施用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比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分别增产35.14%,5.62%,1.87%,其中以氮素增产率最高。根据一元二次回归方程求得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71.5 kg/hm^2(以纯N计)、90.0 kg/hm^2(以P2O5计)、76.5 kg/hm2(以K2O计)。由二元二次回归模型求得氮、磷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71.5kg/hm2、120.0 kg/hm^2。二元二次模型所求得的磷素最佳施用量比一元二次模型求得的磷素最佳施用量高33.3%。综合考虑施肥成本、增产效果、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了潮土区小麦的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71.5、90.0、76.5 kg/hm^2,最佳施肥比例为3.5∶1.2∶1。  相似文献   

12.
腐殖酸具有培肥土壤,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作用,褐煤中腐殖酸含量高,近年来备受关注。探究褐煤腐殖酸用量对作物生长及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对明确褐煤腐殖酸的增产潜力,提高褐煤腐殖酸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设置5个褐煤腐殖酸用量,分别为CK(0 g/kg)、F1(10 g/kg)、F2(20 g/kg)、F3(40 g/kg)和F4(80 g/kg)。结果表明,褐煤腐殖酸施用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和养分吸收量。随施用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F2处理吸收量最大。与CK相比,当施用量≥10 g/kg时,玉米苗期总根长显著增加(P0.05),当施用量达到20 g/kg时,根总投影面积显著增加。褐煤腐殖酸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P0.05),降低速效磷和pH,其中施用量20 g/kg(F2处理)对全氮和速效钾的增幅最大。综上所述,褐煤腐殖酸用量为20 g/kg时对玉米生长和潮土培肥效果最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施用熟石灰条件下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和As含量及其水稻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熟石灰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添加熟石灰处理为对照(CK),研究熟石灰不同添加量处理(低量1 500 kg/hm2、中低量3 000 kg/hm2、中量4 500 kg/hm2、中高量6 750 kg/hm2和高量9 750 kg/hm2)水稻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变化,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器官Cd、Pb和As重金属的动态含量。【结果】熟石灰施用量在1 500~6 750 kg/hm2,随施用量增加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不断提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熟石灰施用量≥6 750 kg/hm2时土壤有效态Cd和Pb含量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同时有效态As含量最高。水稻根、茎秆、叶片及糙米对Cd、Pb和As的累积随熟石灰用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当熟石灰施用量≥4 500 kg/hm2时糙米C...  相似文献   

14.
鸡粪对红壤种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索红壤上种植番茄,以鸡粪作基肥获得优质高产的最佳施用量,为在红壤上种植番茄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供试红壤为杭州西湖区转塘乡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该土壤pH 6.0,全氮0.073%,速效磷33×10~(-6),速效钾63×10~(-6)。鸡粪的速效氮为0.2%,速效磷为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了植物残体在水田、旱地和林地3种不同红壤利用方式下的腐解和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变化以及红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植物残体在红壤中的腐解与红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类群有密切关系。植物残体的添加使水田、旱地、林地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且均出现了相似的菌群演替规律。不同时期微生物监测结果显示,植物残体的腐解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影响不同。植物残体腐解1年后,红壤性状得到部分改善,有机质、旱地的速效磷、水田的速效钾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红壤旱地土壤钾素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对江西省五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土壤,按土属布点,共取表层土样248个,剖面样75个,分别测定了全钾、缓效性钾和速效钾含量,查明了全省红壤旱地土壤全钾、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平均分别为16.7gkg ̄(-1)±7.3gkg ̄(-1)、251.9mgkg ̄(-1)±145.9mgkg ̄(-1)和63.9mgkg ̄(-1)±32.4mgkg ̄(-1),低于缺乏临界水平(速效性钾<70mgkg ̄(-1)的样品占79.5%。阐明了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颖型间的钾素含量的差异,以及影响钾素含量的因素有母质、含钾矿物、有机质、质地和粘粒。绘制出土壤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分布图为红壤旱地土壤资源评价和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中低产稻田土壤大多属于红壤,普遍存在土壤酸化、缺肥严重的问题。为提升红壤肥力进而获得水稻高产,以浙江省兰溪市红壤为对象,采用石灰石粉、腐殖酸和秸秆3种调理剂为材料,开展包含CK(不施肥且不施调理剂)、N(常规施肥)、NS(常规施肥+石灰石粉)、NSJ(常规施肥+石灰石粉+秸秆还田)、NSF(常规施肥+石灰石粉+腐殖酸)5个处理的水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石粉的施用能迅速提升土壤pH值,NS、NSJ和NSF处理的土壤pH值相较于CK显著(P<0.05)提高了1.17~1.60个单位。与CK和N处理相比,腐殖酸的施用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量含量;秸秆还田或腐殖酸的施用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调理剂的施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其中,以NSF处理的AWCD值和PLFA含量相较于CK提升最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调理剂的施用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了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石灰石粉、秸秆还田和腐殖酸均能显著(P<0.05)提高水稻产量,其中,以NSF处理的产量最高,较CK处理在水稻籽粒产量上提高了11.02%。综合来看,在试验条件下,NSF处理是改良红壤、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大豆主产区钾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省不同区域2005—2010年大豆不同施钾水平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钾水平对大豆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了吉林省不同区域间产量及增产的差异。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对钾反应敏感,全省不施钾处理大豆产量为2.4 t/hm2,采用最佳施钾量可平均增产0.5 t/hm2,优化(适量)施钾可以明显提高吉林省大豆生产力潜力,减量施钾会降低增产效果,过量施钾大豆产量没有明显提高。不同区域钾肥增产效果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最佳施钾量可明显增产且钾肥农学效率最高达到12.5 kg/kg,但产量变化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1 t/hm2,变化幅度最小,但增产率也最小。因此东部地区适当增施钾肥,中部地区适当减施钾肥,依据区域增效差异进一步微调钾肥的施用量,是保证大豆产量并提高钾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豫西褐土区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增产幅度为 6 .9%~ 2 5 .4 %;施用 0~ 112 .5 kg/ hm2 K2 O和质量分数为 0~ 0 .3%的 Mn SO4 ,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钾、锰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钾、锰肥的合理施用量为每公倾施钾 (K2 O) 75 kg,同时配合叶面喷施质量分数为 0 .2 %~ 0 .3%的锰肥 (分拔节期和灌浆初期 2次喷施 ,每次喷施液为 75 0 kg/ hm2 )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滨海盐土土壤物理性状差、盐碱重的问题,开展腐殖酸和脱硫石膏对滨海盐土土壤pH、EC、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优选出适宜滨海盐土的腐殖酸和脱硫石膏的最佳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收获期,与不施腐殖酸和脱硫石膏处理相比,当腐殖酸施用量为7.5 t·hm-2时,土壤pH、EC分别降低6.8%和41.8%,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21.35%、26.79%、40.02%、19.94%和67.82%,水稻的有效穗数、单穗有效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14.0%、17.1%、7.7%和17.3%;当脱硫石膏施用量为15 t·hm-2时,土壤pH、EC分别降低4.2%和28.9%,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22.50%、18.75%、35.21%、13.96%和52.59%,水稻的有效穗数、单穗有效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3.5%、16.7%、7.2%和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