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播种芽200~750g/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龄、根数、地上干重、分蘖率、成苗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现有的生产条件,最佳播种量应为200~250g/m^2,育出的秧苗壮,水稻产量高,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水稻旱育秧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秧苗素质、成穗率、各个时期群体的于物质积累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有随播种量的增加而相应延后的趋势;叶龄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产量最高的播量为200 g/m~2。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水稻钵苗机栽技术是近年来江苏沿海垦区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对江苏沿海垦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钵苗机栽进行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植株性状、茎蘖消长、产量与产量构成等作用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钵苗机插硬盘育秧时,播种量与秧苗素质呈负相关关系,播种量越大,移栽时秧苗素质表现越差;在1~7粒/孔的播种量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提高,南粳9108在移栽田中茎蘖数越高;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加大而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5粒/孔时达最高,实际产量以4粒/孔处理为最高;故南粳9108大面积生产培育壮秧时以每穴3~5粒为宜。  相似文献   

5.
提高秧苗素质是提高水稻产量与抗逆性的有效途径。为明确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湘南机插晚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为材料,设置3个壮秧剂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A2.2叶1心期;A3.1叶1心期+2叶1心期)与4个播种量(干种子)(B1.75 g/盘;B2.90 g/盘;B3.105 g/盘;B4.120 g/盘),于2018—2019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随播种量增加,秧苗成苗数和苗高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减少;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和A2处理秧苗素质较高。(2)随播种量增加,秧苗分蘖速度逐渐降低,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逐渐提高,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水稻分蘖无显著影响;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晚稻干物质积累和LAI影响显著,以A1B2和A2B2处理较高。(3)晚稻产量以B2处理最高,较B1、B3和B4分别提高7.1%、14.4%、9.9%;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处理产量较高;两者互作中以A1B2和A2B2处理产量较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成苗率、每株总根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秧田播种量过大、秧苗素质较低这一普遍现象,笔者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的秧苗在本田插植密度、肥水管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水稻生长发育、分蘖动态、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的影响,为降低秧田播种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9,(2):32-35
为了定量分析单季杂交水稻机插秧盘播种量与秧苗生长的关系,以籼型杂交水稻丰两优6号和籼粳杂交水稻甬优538为试验材料,设置秧盘播种量分别为30、50、70、90、110、130g/盘的6个处理,分析播种量与株高、叶龄、绿叶数与黄叶数、秧苗生长量及其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变差,绿叶数减少,黄叶数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充实度下降。当播种量为50~90 g/盘时,秧苗素质较好,且秧苗开始成毯,有利于水稻机插和后期群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试验表明,在旱育苗拔秧移植的条件下,播催芽湿种100~400g/m~2时,秧苗素质和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变弱和减产,稻谷的加工品质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提高。在优质米生产中旱育苗催芽湿种以200g/m~2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 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水稻钵体毯式育秧播种密度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楠  任淑娟  高向达 《北方水稻》2012,42(4):29-30,46
通过比较200~260粒/100 cm27个播种密度下38 d秧龄的钵体毯状秧苗素质和移栽后缺穴率,结果表明:①播量越稀,秧苗素质越高,然而播量在200~240粒/100 cm2的秧苗素质差异不大,播量高于240粒/100 cm2,秧苗素质明显下滑;②播量从200粒/100 cm2增加到260粒/100 cm2,秧苗的缺穴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播量在210~250粒/100 cm2,缺穴率变化较小。播量在220~230粒/100 cm2,移栽的缺穴率最低。兼顾秧苗素质和缺穴率两方面考虑,寒地水稻钵体毯式育秧播量应该在220~230粒/100 c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早籼稻中早39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播种量与壮秧剂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来确定中早39在当地的最佳播种量和壮秧剂使用量。结果表明,机插秧播种量以125~150 g/盘为宜,壮秧剂适宜用量为50~75 g/m2。  相似文献   

14.
用盆栽方法进行播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的秧苗发根力强、分蘖多、茎基宽、充实度高。播量200g/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广适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钵苗育秧和毯苗育秧2种育秧方式以及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和育秧方式对籼粳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无论是钵苗育秧还是毯苗育秧,各秧苗素质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同一播种量条件下,钵苗育秧处理的株高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钵苗育秧处理出苗率在S4播种量(8粒/孔)时显著低于毯苗育秧处理(86.0 g/盘),其他播种量下无显著差异。2种育秧方式的叶龄和茎基宽在S1播种量(2粒/孔或21.5 g/盘)时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播种量时钵苗育秧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2种育秧方式的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仅在低播种量时差异显著;同一播种量下2种育秧方式间的根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沼液对杂交水稻种子浸种和秧苗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沼液比重在1.002-1.005 g/cm3,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清水对照相比,其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各项指标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但使用超过比重为1.009 g/cm3时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芽率降低,秧苗生长不均匀。  相似文献   

18.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材料,采用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研究不同育秧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秧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31~38 d,大田栽插穴苗数为5苗/穴;秧苗综合品质比较,表现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对照CK;大田栽插比较,育秧基质效果最佳,呈现返青快,单株分蘖高的特点;经济性状比较,表现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的总体效果。合理筛选育秧剂和栽插条件,能提高秧苗素质,改善群体发育动态,实现增穗增粒,提高产量,有效促进机械化稻作技术在本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