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RS、GIS等技术方法,解译覆盖1990、2000和2013年中山市的TM基础遥感影像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3年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数量和变化率上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需求激增,耕地资源骤减。耕地下降达40.96%,主要转出到建设用地和基塘用地,草地和林地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基塘用地转入,集中在靠近江门市区、佛山市顺德区的西北部地区、中山市城区周边地区以及靠近珠海市区的南部地区;西北部基塘用地的几何中心也逐步朝中西部、南部及东部转移,并在南朗镇沿海处出现大面积的鱼塘。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驱动是影响中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森林公园旅游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将生态足迹值纳入评价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博弈交叉方法测度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的生态效率,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集聚类型,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森林公园旅游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结果表明:2008—2019年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有所提高,高效率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但东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较为均衡;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效率由高到低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整体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空间正向聚集效应,且聚集效应逐步增强。从局部聚集类型来看,同质发展聚集类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有逐渐向西部扩散的趋势;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的重心轨迹呈现“东北-西北-西南”的动态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3.
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规划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浙江省临安市南天目山为例,总结出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规划方法: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向,以扭转资源劣势;通过借用旅游区区外景观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与区外旅游区的联动开发,以增强旅游吸引力;通过观赏场景转换,以提升普通景观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将旅游区小的特色加以扩展与强化,以突显易被认知的特征;将某些旅游设施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增强特色;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大地景观化平常为独特等。这些手段可改善和促成旅游资源非优区向旅游开发优区转变,从而使这类区域变得较有开发价值。表1参10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不仅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该研究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3)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吉林省的自然地质概况,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针对吉林省的东部山地-植被覆盖区和西部平原-草原沼泽景观区等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阐述。选取了靖宇火山矿泉群地质公园、长白山火山地质公园、乾安泥林地质公园作为典型地质旅游资源加以细致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地质旅游资源系统开发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并对部分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及均衡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35个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和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集中度和均衡度;采用缓冲区分析、近邻分析、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乡村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整体上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集中化程度不高。各市域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11个地级市示范点呈集聚分布,其他呈均匀分布。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三级·四区·多中心布局特点;玉林为一级中心,属高值密度区;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东南为二级中心,属中—高值密度区;防城港、河池东、贵港东北和钦州东北为三级中心,属中值密度区;梧州、柳州、贺州和崇左集聚中心不明显,属低值密度区。各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地形水系、陆路交通及客源市场等因素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人口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相对较小,是次级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交通网络构建,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有效提升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联动集聚发展。深度开发广西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及气候等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内涵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8.
佛山市基塘系统多时相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塘系统是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掌握基塘系统的分布特点、动态变化对于促进珠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面向对象图像技术,遥感提取2000—2015年佛山市基塘系统空间分布,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基塘系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佛山市基塘系统主要集中在顺德区,2000—2015年间基塘系统的变化呈先有一定增长后快速减少的趋势,基塘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101 984.85 hm~2减少至2015年的71 738.58 hm~2,降幅近30%,减少部分主要转换为城市用地,并伴有严重的农田流失现象。研究结果为佛山市基塘系统的进一步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CA模型的珠江三角洲基塘景观破碎化分析及其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丹  叶长盛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32-3937
在对珠江三角洲传统基塘区2000、2006、2011年基塘景观破碎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CA模型开展了传统基塘区2020年的基塘景观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传统基塘区基塘面积减少了46.65%,斑块数量由139个增加到1 072个,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97.12%,反映了斑块由集中成片发展成为破碎的状态;形状指数增加了36.23%,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基塘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边缘密度减少了88.57%,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斑块数量增多了;平均最近邻近距离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99.75%,说明相同类型的斑块之间的距离变近,呈团聚分布。根据2020年模拟结果 ,基塘面积减少53.38%,基塘斑块数量增加为2 045个,平均斑块面积减少82.33%,形状指数增加22.12%,边缘密度增加80.74%,平均最近邻近距离减少86.00%,基塘破碎化的程度有所减缓。研究结果可为传统基塘区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河风情线景观旅游功能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旅游功能优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了风情线景观旅游开发具备的区域优势条件,并以主要景观类型为例,深入剖析其游憩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风情线旅游功能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试图为兰州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发展型旅游非优区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尚处于萌芽状态,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推动作用较小,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区域。伴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成熟旅游地容量受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给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或者是尚未启动的非优区开发带来了机遇。以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为例,分析导致旅游"非优"现状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发展型旅游非优区开发的理念,并提出了具体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嘉绒藏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直波村为例,从空间构成的角度运用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个要素对村落景观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村落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和特征,并结合直波村自身空间特征、景观资源优势和现状发展问题提出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剑敏  龚倾  余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9-18051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包括地理位置、地文条件、气候、水文条件在内的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从生物景观资源、地文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方面介绍了研究区的森林风景资源,与此同时综合评价了森林公园的外部交通、适游期、旅游区位条件等旅游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对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的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分析评定,有利于确定森林公园资源的保护标准、利用形式、开发规模和服务功能,可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初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37-42
以浙江省台州市9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和障碍因素分析,发现:(1)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温岭市竞争力最强,黄岩区、三门县竞争力较弱,且各区域竞争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北部、西部资源富集的山地丘陵地区竞争力较强;(2)配套设施和产业链是制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资源禀赋、客源市场、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同对各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大别山31县(市、区)3大类6个基本类型的184个旅游资源单体为研究对象,选取旅游资源丰度、组合度以及整体优势度为指标并借助GIS对大别山县域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别山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极富特色,然而其空间分布及整体优势很不均衡;旅游资源总丰度优势主要集中在大别山4市交界处,新县、潜山县、红安县、岳西县、金寨县和寿县尤为突出;大别山县域范围内存在旅游资源"诅咒",旅游资源优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劣于旅游资源贫乏区。提出了行政上要打破行政壁垒,采取大别山连片集中开发战略,经济上要加大对旅游资源中等和劣势区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使大别山旅游经济增长逐渐由资源驱动型向资本驱动型转变,开发上要实施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培育增长极,带动大别山区域旅游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洋  石丹  王吉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8):201-206
识别和分析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有助于明确区域土地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典型旅游型城镇二道白河镇为例,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的三生空间功能定量测度模型.结果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值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02%、1.42%、94.34%,其中旅游生产空间价值量的高值区以长白山天池为核心形成3个旅游资源聚落;城镇生活空间价值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二道白河镇中心城区、红丰村、铁北村;生态保育空间价值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区域及保护区东部、东北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具体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呈现出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等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梯地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滇东原上湖盆溶丘区为案例地,通过Loca Space Viewer软件获取研究区影像资料,结合Google Earth、数字高程模型,借助遥感、GIS技术对研究区内梯地进行目视解译,分析梯地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相关理论,发现梯地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其他价值,提出梯地景观的配置模式,以此弥补目前对梯地这种特殊景观研究的空白。研究表明:梯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且发育造型特殊,但梯地所在区域景区开发数量较少,区内整体旅游发展不协调;梯地体现出的美学价值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时梯地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使梯地成为关键的乡村旅游资源;梯地条带状和图形图案状配置模式让景观农业和旅游完美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以梯地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滇东原上湖盆溶丘区为案例地,通过Loca Space Viewer软件获取研究区影像资料,结合Google Earth、数字高程模型,借助遥感、GIS技术对研究区内梯地进行目视解译,分析梯地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相关理论,发现梯地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其他价值,提出梯地景观的配置模式,以此弥补目前对梯地这种特殊景观研究的空白。研究表明:梯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且发育造型特殊,但梯地所在区域景区开发数量较少,区内整体旅游发展不协调;梯地体现出的美学价值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时梯地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使梯地成为关键的乡村旅游资源;梯地条带状和图形图案状配置模式让景观农业和旅游完美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