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倒刺鲃属鱼类属于鲤科鲃亚科,属内有5种,分别为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云南倒刺鲃、多鳞倒刺鲃,其中黑脊倒刺鲃也叫光倒刺鲃,在福建俗称光鱼、粗鳞。此属鱼类易给人的错觉:被认为是草鱼。目前,有关倒刺鲃属鱼类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前3种(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分布于我国南方乃至西南地区诸水系。3个种各有特点:中华倒刺鲃生长速度中等,绝对怀卵量大,雌鱼性成熟年龄4龄~5龄;倒刺  相似文献   

2.
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分布于长江水系。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鱼类价格连年下降,养殖效益降低,而光倒刺囟巴等野生鱼类由于资源量减少、养殖少而价格较高,通常60~80元/kg。  相似文献   

3.
胡振禧 《河北渔业》2012,(8):34-35,61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名乌鳞、青波、青板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  相似文献   

4.
中华倒刺鲃(S.sinen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其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养殖户与消费者喜爱的名贵鱼类。2004年,我们利用济南西郊池塘进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称"青波",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是长江上游及其支流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当前已作为经济鱼类在产区得到推广养殖。在养殖方面,目前有关该鱼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成鱼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和营养饲料需求等方面,而有关中华倒刺鲃的早期驯化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设计了生产  相似文献   

6.
罗芬  李进寿 《河北渔业》2009,(12):36-38,64
中华倒刺鲃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报道,对目前中华倒刺鲃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系统地描述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症状、致病原等,同时为各种疾病的防治提供具体的技术和措施,以期为中华倒刺鲃养殖的病害防治提供借鉴,旨在提高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9.
3种倒刺鲤鱼种阶段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10.
养殖中华倒刺鲃应注意哪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已有的报道、著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试验研究的结果,较清晰的阐述了中华倒刺鲃与同亚属的另两种鱼的区别方法,中华倒刺鲃的食性和养殖中训食的技术、生活习性和日常管理的特点、常见病的防治等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中华倒刺鲃的养殖者和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倒刺鲃和倒刺鲃在分类上同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两者间的杂交属于种间杂交。本试验对光倒刺鲃与倒刺鲃进行了杂交探索,旨在为今后的鱼类杂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Oshima)隶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为嘉陵江重要的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抗病能力强的特点,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肉质细嫩、肥美多脂,富含各种氨基酸,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由于江河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日趋枯竭,货源紧俏。我国长江上游省份,如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已  相似文献   

13.
张德志 《内陆水产》2008,33(4):25-26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ner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地方名叫乌鳞、青波、青板等,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域中的一种温水性名优经济型鱼类,其肉质肥嫩、营养丰富,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上佳食用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较快,食性杂,以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饲料来源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受水电工程影响河段鱼类资源的恢复,以中华倒刺鲃为例,依托大型生态试验场塑造多种近自然微地形生境,研究鱼类的栖息行为偏好特性,营造适宜鱼类栖息的水文水动力环境。采用PIT射频识别系统实时监测鱼类栖息行为,选取流速、涡量、湍流动能和床体切应力四个水动力指标计算了对应流场条件下的中华倒刺鲃栖息适宜度,并基于随机森林和CART算法提出了影响中华倒刺鲃栖息选择的主要水动力指标,分析揭示了其栖息行为的水动力选择机制。结果表明:深潭浅滩及沙洲河段的进出口是中华倒刺鲃的喜好栖息场所,涡量和流速是影响中华倒刺鲃栖息的主要水动力指标。流速高于0.545m/s低于2.3m/s,涡量高于0.72m-1低于15.7m-1的流场条件为试验工况下中华倒刺鲃的最适宜栖息环境。研究为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及生态调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河道网箱养殖光倒刺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倒刺鲃,地方名:坚鱼,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体型近长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吻钝,腹部乳白.光倒刺鲃喜欢栖息于清水石底的激流河段,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网箱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华锯倒鲃     
名称中华锯倒刺鲃Spinibarbichthys sinensis(Bleeker),又名青波、青板、乌鳞。属鲤形目、鲤科、锯倒刺鲃属。  相似文献   

17.
黑脊倒刺鲃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种持 《淡水渔业》2004,34(1):30-31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 Nichol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海南岛等内陆河流及其支流中,为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8.
卢友龙 《齐鲁渔业》2009,26(4):42-42
黑脊倒刺鲃亦称光倒刺鲃,俗称光鱼、溪魁、粗鳞等,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在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等,为重要淡水经济鱼类。黑脊倒刺鲃肉质鲜美,并且有一定药用价值,抗病力强,易于养殖和运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品种,深受福建地区广大养殖户、特别是网箱养殖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黄洪贵 《水产学报》2010,34(7):1062-1071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粱毅 《重庆水产》2004,(2):26-27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俗名青波、青背、乌鳞等,因背部有一根平卧的倒刺而得名,是长江上游特有的上等鱼类;其肉味清香甘甜、肉质鲜美细嫩,少细刺,适合于清蒸、炒煨、红烧、火锅等。中华倒刺鲃每百克肉含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