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表现,确定樟子松生长的最佳覆盖材料,提高樟子松栽培效果。选用一年生樟子松幼苗,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3种覆盖形式,包括地膜覆盖、园林树叶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对照组为不覆盖,探究试验组3种覆盖形式和对照组对樟子松幼苗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地膜覆盖、园林树叶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在樟子松幼苗的生长过程中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土壤肥力。同时,对比地膜覆盖、园林树叶覆盖、玉米秸秆覆盖3种形式,其中玉米秸秆覆盖效果最为明显,其不仅使樟子松幼苗的主根长增加25.95%,还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50.00%,并且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在樟子松幼苗栽培过程中,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对樟子松幼苗的栽培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干旱荒漠区樟子松种子育苗期间部分幼苗出现紫红色的问题,对樟子松苗圃地正常苗处土壤和紫红色苗处土壤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樟子松幼苗出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磷.低磷地块部分幼苗生长正常是因为该处土壤砂粒含量高,透气性好,微生物活性强,这都有利于幼苗根系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干旱荒漠区樟子松幼苗的抗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荒漠区樟子松种子育苗时缩短出苗期时间非常关键,需进行种子处理、催芽、土壤消毒;播种后自流水灌溉结合喷灌、遮荫等人工措施保持苗床湿润、改善环境条件,可大大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幼苗对土壤盐分很敏感,不同的土壤含盐量对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和幼苗保存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育苗地土壤总盐量以 0.5 %为极限。经苗地冬灌后露地越冬、冬灌后苗木埋土越冬试验观测,其越冬率为 36.8 %和 95.0 %。春季风大沙多,气温多变,易对苗木造成生理干旱,一般到 4 月中旬气温稳定时除去覆土,及时灌水,有利于苗木成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4.
<正>1.樟子松育苗技术1.1选地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利樟子松生长。1.2施底肥每亩(667m2,下同)应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0kg以上,床作的先将农家肥均匀撒入育苗地后,在翻入土壤作层中;垄作的把农家肥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合垄。1.3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先将樟子松种子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3%  相似文献   

5.
5-氨基乙酰丙酸在育苗和盐碱地造林中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5-氨基乙酰丙酸(ALA)在黄土高原育苗和造林中的使用效果。【方法】以紫穗槐种子为材料,采用土壤表面喷施和叶面喷施方法,研究了ALA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裸根苗直接栽植、裸根苗蘸根、裸根苗浸根和容器苗直接栽植、容器苗浇根5种方法处理苗木,研究了ALA对樟子松、油松和侧柏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陕西关中进行紫穗槐播种育苗时,幼苗期喷施ALA溶液,对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幼苗质量,喷施浓度以300 mL/L为宜;土壤表面喷施的效果较好。盐碱地樟子松造林使用ALA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使用效果好于油松和侧柏;同一树种不同处理方法之间以及同一处理方法不同树种之间的造林成活率有一定差异,但树种和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交互作用。用300 mL/L ALA溶液对樟子松进行裸根苗蘸根、容器苗浇根、容器苗直接栽植和裸根苗直接栽植处理,造林成活率可以提高到80%以上,对侧柏处理效果不明显。【结论】ALA对育苗和造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1、科学选择育苗地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利樟子松生长。2、施足底肥改良土壤在辽西干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育苗,须施足有机肥,以保证养分的供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和通气性能。每亩(667m2,下同)应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0kg以上,床作的先将农家肥均匀  相似文献   

7.
本主主要从选择圃地、做床、播种、田间管理、防寒等技术环节入手阐述樟子松育苗技术。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地理变种,在我国自然分布于内蒙西部及黑龙江大兴安岭海拔300-900米地区沙地有樟子松林,呈岛状分布,小兴安岭也有分布。该树种适应性强,喜光、耐寒、抗旱,幼苗不耐荫。深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沼泽地,积水地生长不良。喜酸性土壤。樟子松人工林在"三北"地区均有分布,尤其在沙区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樟子松,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广,可广泛用于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城镇绿化,是北方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绿化、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1.育苗方法1.1选地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利樟子松生长。1.2施底肥每亩(667m2,下同)应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0kg以上,床作的  相似文献   

9.
<正>樟子松为松科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根系非常发达,适应性强,耐土壤瘠薄,耐旱耐寒,最喜阳光,喜酸性和中性土壤。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林、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1.育苗1.1选地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科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根菌,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生长迅速,材质优良。但樟子松幼苗培育难度较大,且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在一个时期内,黑龙江省曾普遍存在樟子松苗源不足的问题。但随着育苗技术和相关科技研究的进步,樟子松育苗已经得到了解决。本文介绍了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为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Ji Zengtao1,2, Wang Jingfei1, Yang Yantao1,2, Li Jing1,2,Wu Chunyan1, Wang Hongbin2, Liu Yun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离子液体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水体染毒法测定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对1,2-二甲基咪唑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同时测定了不同作用时间后斑马鱼体内不同组织(鳃、肝脏和肌肉)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处理96 h后,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的LC50和LC20值分别为120.815和111.401 mg/L。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鳃、肝脏和肌肉的CAT活性均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的鳃、肝脏和肌肉的SOD活性均呈现出始终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鳃的POD活性的影响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肝脏POD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现出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肌肉POD活性呈现出始终抑制的趋势。[结论]1,2-二甲基咪唑在斑马鱼体内积累显著影响斑马鱼体内CAT、SOD和POD的活性,降低斑马鱼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怀地黄根际土壤水提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GC-MS分析方法,鉴定了怀地黄根际土壤的水提物。结果表明,怀地黄根际土壤含有12种特有的化感物质,它们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2-甲氧基-5-(1-丙烯基)苯酚、苯丙烯酸、苯甲酸、1-十八醇、1-二十一醇、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甲基-4-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癸基辛酯和邻苯二甲酸异癸基辛酯。  相似文献   

14.
在Lω-空间中引进加强了的ωTi(i=1,2)-分离性等概念,系统地讨论了这些概念的特征性质,得出它们保持了LF拓扑空间中Ti-分离性的主要结论,进而说明加强了的ωTi(i=1,2)-分离性是L-好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液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 ,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 ,抑制作用加强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抑制了大豆的生长 ,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 ,使株高、干物质重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下降 ;丙二酸和邻苯二甲酸增加了大豆叶片相对电导率 ,使生物膜结构遭到破坏 ,从而使大豆植株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王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61-886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β-1,2-木糖转移酶同源建模及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NCBI数据库得到了紫花苜蓿β-1,2-木糖转移酶的mRNA及氨基酸序列,应用Swiss-mode在线预测了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结果]Ramachandram结构检测表明,建立的三维模型其蛋白质残基的二面角有95%以上位于黄色能量稳定区域,符合立体化学能量规则。NAMD软件分子动力学分析得到该蛋白质的能量图谱与计算红外光谱,表明其催化反应在热力学稳定范围内。[结论]为深入研究β-1,2-木糖转移酶的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稻瘟病菌一个假定的α-1,2-甘露糖苷酶MgManⅠ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蛋白与海枣曲霉、桔青霉等丝状真菌的已知α-1,2-甘露糖苷酶(EC 3.2.1.113)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并具有其相同的活性中心位点.基序分析表明,该蛋白可能含有4个N-糖基化位点、3类19个磷酸化位点和12个N-肉豆蔻酰位点.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预测为58.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17,并且为细胞外分泌蛋白,信号肽剪切位点为21A和22S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MgManⅠ与丝状真菌中的海枣曲霉、桔青霉α-1,2-甘露糖苷酶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大类;动物的α-1,2-甘露糖苷酶与植物的α-1,2-甘露糖苷酶分别聚成二大类;酿酒酵母α-1,2-甘露糖苷酶ScManⅠ与丝状真菌不同,单独成为一类.进一步以已知结构的PcManⅠ为模板,通过同源建模得到的三维结构图形基本反映了MgManⅠ的空间构象,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生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ree fragments of cyanogen bromide-digested human placental inositol 1,2-cyclic phosphate 2-phosphohydrolase, an enzyme of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ing pathway, are identical to sequences within lipocortin III, a member of a family of homologous calcium- and phospholipid-binding proteins that do not have define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Lipocortin III has also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placental anticoagulant protein III (PAP III) and calcimedin 35 alpha. Antibodies to PAP III detected PAP III and inositol 1,2-cyclic phosphate 2-phosphohydrolase with identical reactivity on immunoblotting. In addition, inositol 1,2-cyclic phosphate 2-phosphohydrolase was stimulated by the same acidic phospholipids that bind lipocortins.  相似文献   

19.
用复合稀土AI2 O3/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实验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在优化反应条件下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产率为 96 .6 %。  相似文献   

20.
对宜春市场上5个品种的酱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了8种无机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样品1、2、3号中Ca的含量比4、5号高很多;样品1号含Mg量最高;样品1号含Cu量最高,2号含Cu量最少,其他几种含量差不多;样品1号中Fe的含量较高,而2、3、4、5号含量相对较低,不及人体所需的正常值;样品1、2号Zn含量远大于3、4、5号样品,其中1号样品最高;5个样品Mn、Cr的含量相差不多,均不含有Cd;样品4、5号中Pb的含量远大于1、2、3号样品。由此可知,1、2、3号酱油的品质比4、5号酱油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