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四川传统旱地麦/玉/薯模式由于受土壤瘠薄、季节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而产量潜力较大的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由于受小麦阴蔽影响)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通过对简阳季节性干旱区抽样调查,麦/玉/薯种植制度的新变化对小麦、玉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以镇原试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镇原试区主栽作物冬小麦、春玉米为例,选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模拟公式,计算陇东旱塬区主栽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势、光温生产潜势、气候生产潜势.结果表明,水分是该地区实现生产潜力的最低限制因子;作物可增产潜力均较大,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是冬小麦:24 394、16 978、5 323 kg/hm2,春玉米:138 400、110 979、16 868 kg/hm2.生产中应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尤金华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9):1549-1550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创新农业种植结构,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该地区主要旱粮作物大豆、玉米、番薯为材料,研究3种作物周年间作套种新模式。结果显示,春大豆-夏番薯-秋玉米、春玉米-夏番薯-秋大豆这2 种种植模式可以实现一年三熟,且具有产量稳定、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有望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传统旱地麦/玉/薯模式由于受土壤瘠薄、季节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而产量潜力较大的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由于受小麦阴蔽影响)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通过对简阳季节性干旱区抽样调查,麦/玉/薯种植制度的新变化对小麦、玉米  相似文献   

5.
以对500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本素材,运用生产函数对华北地区典型的小麦-玉米二熟种植制度中作物产量,资源投入与生产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农学,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对这一关系产生的机制做了全面深入的剖析,澄清了以往对高和与高效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在达到经济效益最好的投入和产量水平之前,目前这一种植制度尚存在地5100kg.hm^-2的产量潜力,通过增加投入实现这一潜力可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收剥期对两种生育类型红麻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种熟型红麻品种在4个收剥时期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型品种在各个不同收剥期的产量均高于同期的中熟型品种,中熟型品种在9月中旬收剥,纤维产量达到顶峰,可以高于同时收剥的晚熟型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生产条件、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选择相应熟期的红麻品种来增加麻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增产潜力非常大的作物,而高产创建是实现玉米平衡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冷凉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环境特点,集成技术、推广先进的种植制度及高产高效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就以工作实践为基础,提出冷凉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带动玉米产区大面积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主要作物产量与耗水的响应关系,结合节水高产发展要求,确定县域资源节水潜力,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高台县为典型区,依据气候、作物、土壤、管理数据,利用AquaCrop模型对主要作物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进行模拟。以产量最高、耗水量最低为目标,以减产量在5%以内为约束条件优化灌溉制度,利用作物种植面积和优化后减少的耗水量计算高台县资源节水潜力。【结果】对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进行模拟,3种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均较好,模拟精度大小表现为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小麦。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耗水量分别为366.1,423.7和451.2 mm。灌溉制度优化后,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耗水量分别减少10.8,17.7和22.3 mm,年均资源节水潜力分别为66.62,63.50和99.90 万m3,3种作物总的资源节水潜力为230.02 万m3。【结论】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作物产量与耗水的响应关系,基于AquaCrop的灌溉制度优化是确定县域资源节水潜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制度一级区种植界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位面积周年产量的可能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281个站点自建站至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0℃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热量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地区种植制度零级带的变化,综合考虑热量和降水两个指标研究了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的变化,并利用2000-2007年各省粮食产量分析了种植制度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果(1)南方地区≥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1℃·d/10a,≥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9mm/10a,空间差异大。(2)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方一年一熟与一年二熟区的分界限无明显变化;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的界限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向西推进约0.2个经度,向北移动约0.20个纬度;研究区域一年三熟区面积扩大,一年二熟区面积有所缩小,一年一熟区也稍有缩小。与1980年前相比,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变化较大:黄淮海地区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的南界向北移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区整体向北推移,且总面积扩大;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北界在四川东北部向南移;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西界向西推移,东南界向西推进,总区域面积变化不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北界平均向北移动,西界也平均向西推进,总区域扩大;华南晚三熟二熟与热三熟区,其北界平均向北移动,区域扩大。(3)种植制度的改变有利于大部地区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气候变化对南方地区种植制度界限有较大影响,造成多熟种植界限的向北、向西推进,多熟种植区域扩大,总体上有利于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豫东传统的种植模式为一麦一玉米,虽然产量高,但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麦套瓜接大白菜高效栽培模式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麦套瓜接大白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重点是西瓜的市场价格,采用此模式的西瓜上市时间正是早西瓜罢市的时间,因此西瓜价格每年都很好,也是此模式的核心作物.该种植模式一般可产小麦350 kg/667m2、西瓜3 t/667m2、大白菜12 t/667m2.产值4 550元/667m2,较传统的一麦一玉米种植模式增效5倍以上.现将麦套瓜接大白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通过光温系数的修正,计算了甘肃河西走廊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单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等5种作物种植模式的光温潜力.结果表明,大多数单作种植模式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间套作种植可以衍生作物覆盖时间,当前主要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更有利于热量资源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沈阳地区冬小麦和水稻复种的可行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地区,采用在冬麦北移育种中形成的冬麦品种9625作为复种前茬,以及成熟期较短的水稻品系87913和黑糯1号作为下茬进行麦稻复种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麦稻复种是可行的。分析认为麦后复种水稻的产量比一季单作小麦的产量高,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耕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并提出上下茬搭配的作物栽培管理的各项措施。同时分析了在沈阳地区发展麦稻复种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河北省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村民普遍采用的高效耕作模式——小麦-西瓜-玉米间套轮作模式。该模式在原小麦-玉米轮作的基础上可多收一季西瓜而小麦减产不多,玉米几乎不减产,产值较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增收17 385元/hm2。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养分综合利用效率和减轻重茬病害,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粮食基本产量,可在黄淮海平原相似气候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1985—2010年历年单产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单产的变化、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从年代际变化情况看,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单产均在1990年代波动最强,在1980年代波动最弱,其中蔬菜单产波动最为剧烈,稻谷波动最弱,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呈现明显增产趋势,其中蔬菜、小麦和花生单产增产趋势最为明显;从年变化情况看,蔬菜单产波动最为剧烈,棉花波动最弱,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呈现明显增产趋势,其中蔬菜、小麦和花生单产增产趋势最为明显;主要农作物均呈现增产趋势,增产趋势大多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玉米、棉花和大豆气候单产出现突变现象;全区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均存在准7年的低频振荡周期,其中棉花和稻谷气候单产低频振荡周期振幅最大。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玉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春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70%和11.81%。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选择越冬菠菜和早熟秋白菜参与到模式中进行间套作,增加复合群体空间层次与集约程度,其产值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大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根据作物生长速度曲线,求出光能利用系数的时间动态过程。提出用生长季>10℃(小麦用>5℃)积温的分布,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订正,给出了计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农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对长岭县的三大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的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玉米、水稻、大豆的理论生产潜力分别为467.39、627.64、240.37 kg/667 m2,并提出增产建议,以期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六年定位试验,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和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看出:成都平原稻田麦稻晚秋,油、稻晚秋轮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持续高产高效,是本区较优良的持续高产高效种植制度;在目前一年二熟制为主的情况下,应大力开发利用晚秋资源,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有利于后茬小麦增产,对减轻小麦连作障碍有显著作用,油菜、小麦连作都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作物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粤北作物生产潜势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粤北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主要特点基础上,运用光能利用测算原理,热潜势测定方法,侧算分析了八种主要作物及其相应熟制的生产潜势,剖析了水肥转化效率。潜势分析表明:水稻和甘蔗(主要在本区南部)光能利用率高,热潜势利用率大,是当地的优势作物;花生、番薯、大豆光热潜势利用偏低,有待提高;油菜、小麦尚待克服当地限制因素,潜势始能发挥。双季稻一年二熟或与油菜、小麦组成的一年三熟是当地当前的高产熟制。并就充分利用粤北光热水肥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