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荚槐和伞房决明抗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双荚槐和伞房决明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它们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双荚槐的半致死温度为-6.27℃,伞房决明的半致死温度为-11.13℃;伞房决明的抗寒性大于双荚槐;在徐州地区引种这2个树种,冬天须保护越冬.  相似文献   

2.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5.79%、74.33%和14.77%,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5.74%、57.65%和8.06%;3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8.80%、77.77%和16.16%,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8.92%、68.37%和12.38%。由此表明,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均高于紫叶小檗,冰川红叶小檗的抗寒性高于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3.
选取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1年生离体枝条和当年生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叶片和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并利用logistic方程求拐点值确定3种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植物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3.19℃、-11.73℃、-13.14℃;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5.02℃、-13.34℃、-18.09℃。所以,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络石>扶芳藤>花叶蔓长春。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桑树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9个桑树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_(50)),比较其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桑树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曲线上升,计算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分别为-29.47℃、-35.42℃、-26.60℃、-32.87℃、-33.63℃、-26.88℃、-29.37℃、-21.03℃和-39.96℃。即9个桑树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向海一号新桑8号龙桑一号冀桑3号冀桑2号秋雨辽鲁11号桲椤桑辽育8号。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金叶白蜡5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叶白蜡的1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白蜡为对照,对不同温度下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金叶白蜡和白蜡的相对电导率均呈“S”型曲线上升;SOD和POD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可作为金叶白蜡的抗寒性鉴定指标;金叶白蜡和白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9.2℃和-32.3℃,金叶白蜡的抗寒性弱于白蜡。  相似文献   

6.
以紫叶李1a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源激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I从含量在-10~-15℃之间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处理温度降低,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在-15、-30℃达到高峰,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温度前期逐渐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紫叶李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为-20.17℃。以上结果表明在细胞膜受到伤害之前,植物体内各种保护系统已经启动,提高了组织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以4个橡胶树无性系品种一年生休眠枝为材料,通过同一温度不同时长及同一时长不同温度等两种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处理方法,测定各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时间及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各品种的抗寒性,同时对室内快速鉴定抗寒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2℃低温下半致死时间在10.40~19.7...  相似文献   

8.
6个翅荚木种源苗木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翅荚木种源的一年生休眠苗为材料,测量了不同冷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种源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枝条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8℃低温处理开始,翅荚木大部分种源枝条出现严重的冻害,组织的半致死温度在-13.06~-10.76℃。综合评价各个种源的抗寒性,其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湖南通道种源>贵州兴义种源>广西忻城、湖南江华、广东英德种源>广西靖西种源。  相似文献   

9.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片分别置于4、0、-4、-6、-8℃的低温冷藏柜中进行胁迫处理,以大田自然生长的叶片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核桃种质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抗寒指标排序,供试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辽核4号>清香>陇南755>土莱尔>中林1号>陇南15>香玲,这与其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核桃种质可聚为3类: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强的种质;辽核4号、陇南755、土莱尔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强的种质;中林1号、清香、陇南15、香玲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差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密枝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抗寒性试验中分析得出,电导率随着不同梯度低温处理变化而变化,处理温度越低的枝条测得的电导率越高,-25℃以前,电导率缓慢上升,与对照相比得出的结果为差异不显著,在-25~-30℃之间,电导率呈现出急剧上升趋势,-30℃以后电导率上升态势又趋于平稳,电导率变化成"S"型曲线,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出密枝红叶李的半致死温度为-37.76℃,密枝红叶李在昌吉州地区的安全越冬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10个3年生香橼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苗之间的抗寒性有显著差异。春江7号和新世纪2号的抗寒性差,在田间-11℃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为3.25~3.40,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春江5号抗寒性较强,耐寒指数为2.17,半致死温度为-13.28℃。其余家系抗寒性中等,-11℃田间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为Ⅱ级,耐寒指数为2.33~2.86,半致死温度为-11.69℃~-9.91℃。在-3℃~-15℃低温胁迫下,家系子代苗叶片内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随处理温度降低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均呈负相关,MDA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呈正相关。一般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高,MDA含量低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低,抗寒性强;反之,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低,MDA含量高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高,抗寒性差。香橼各家系通过上述生理指标的综合变化来调节自身对逆境的适应性,增强抗寒性,减少逆境的伤害,为耐寒品种选育提供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金花茶(C.petelotii)、坡垒(Hopea hainanensis)4种珍稀濒危植物1 a 生幼苗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高温、低温胁迫试验,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并利用 Logistic 方程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出高温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和低温胁迫过程中,相对电导率变化趋势均呈现明显的“S”型曲线,耐热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金花茶>红皮糙果茶>坡垒>伯乐树,高温半致死温度在41.6~46.3℃之间;耐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红皮糙果茶>坡垒>伯乐树>金花茶,其低温半致死温度在-7.19~-6.16℃之间。供试的4种珍稀濒危植物1 a 生苗均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在广州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夏及越冬。研究结果可推测这4种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的适应地区,从而扩大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非洲桃花心木对寒害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月,广东省经历了2次低温天气.本研究分别于2次降温后(3 ~10℃)和正常温度下(>10℃)采集广州和肇庆2片试验林的非洲桃花心木叶片,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5个指标,分析了27个种源对寒害的生理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次降温均显著提高了非洲桃花心木的REC、Pro含量、SOD和POD活性.相比首次降温,第2次降温后,Pro含量、SOD和POD活性进一步提高,而REC则有所降低,表明植株在2次降温后进一步启动了自身的保护系统.该研究应用耐寒隶属函数值对27个种源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来自马里(种源10#,20#,22#)和布基纳法索(种源30#,31#,32#)的6个耐寒表现优异的种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南洋楹属典型热带树种,抗寒性较差,严重制约其推广应用。开展南洋楹无性系抗寒性评价,对于提高其造林成效、拓广其栽培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生长较好的9个南洋楹无性系组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列低温处理,观测幼苗叶片形态变化,分析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揭示南洋楹无性系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并进行无性系抗寒性评价。【结果】在2℃时,所有无性系均出现不同程度落叶;0℃时所有无性系均出现顶芽死亡,其抗寒性差异主要表现在0~2℃温度区间;9个无性系的REC随温度降低呈单调上升和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2种变化趁势,属于后者的无性系抗寒性更强,0℃下S5、S7的REC最低;PRO含量随温度降低整体上呈现递增趁势,TL18、S7、S5、A8的PRO含量增幅最大,均在1倍以上;SOD活性在同一温度下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但随温度降低无明显变化规律。应用REC进行聚类分析,将9个无性系分为3类,S7、S5、TL18抗寒性最强,A8抗寒性最差,其它6个无性系抗寒性居中。【结论】建议生产上推广S7、S5和TL18无性系。  相似文献   

15.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六合地区对3年生24个香橼优良单株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家系子代间抗寒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田间观测-11℃自然低温下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性最强,受冻株率分别为86.67%和100%,平均受冻级别均为Ⅰ级,耐寒指数均为2.00;新世纪8#、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性最差,受冻株率均为100%,平均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均大于3.00。室内抗寒力测定供试家系子代的半致死温度在-14.84℃~-7.05℃之间。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力最强,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84℃和-13.94℃;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力最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抗寒性评估结果一致。根据半致死温度,结合田间抗寒性观测,供试香橼家系子代抗寒性评估排序为春江4#>香橼4#>春江6#>春江5#>新世纪9#>新世纪10#>新世纪3#>香橼1#>新世纪7#>香橼7#>新世纪8#>香橼6#>香橼5#>春江3#>新世纪4#>新世纪6#>香橼2#>春江8#>新世纪5#>春江1#>新世纪1#>春江2#>春江7#>新世纪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鉴定桉树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导法对3种桉树的叶片经过人工低温处理,以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3种桉树叶片组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3种桉树在泰安地区的抗寒性。结果表明,3种桉树的抗寒性相对强弱顺序为:三脉桉(Eucalyptus stellulata)〉亮果按(Eucalyptus nitens)〉粉绿桉(Eucalyptus glaucescens)。  相似文献   

19.
以3个蜡梅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对枝条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抗寒性具有明显差异,抗寒能力依次为:‘玉碗藏红’〉‘出水芙蓉’〉‘琥珀’。降温过程中,耐寒性强的品种能保持较高的SOD和POD酶活性和较低的MDA含量。因此,相对电导率、SOD、POD、MDA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蜡梅的抗寒能力,可作为其抗寒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