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杨林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69-1407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总目标出发,结合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包括粮食商品率、农村恩格尔系数等2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刘家镇桃子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程度进行了实证,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尤其是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构建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作者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分析,得出对河北省保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是关键,服务"三农"人才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然需求大量人才,尤其是服务"三农"的科技人才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高等农业院校既是服务"三农"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和传播基地。通过探讨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要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首先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有关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包括苏南、苏中、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建立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给出了单指标、子目标、总目标达标度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设计了各子目标协调性、达标度增长持续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机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在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了基本实现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希森模式"通过改造旧村庄、兴建新村庄、兴办乡镇企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梁锥希森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经济、村企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经验。"希森模式"存在资金不足、土地缺乏保障等问题,应该采取措施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土地问题,促进"希森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必不可少。以兰州市"五区"新农村建设为实例,在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建设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宏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70-16672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的基本状况是文化素质差、科技素质差,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亟需的人才问题。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和确立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办学定位,大力开展"三创"教育,从而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农春仕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30-132,134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举措."大学生村官"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解决农村的人才短缺开辟了新渠道.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内外部阻碍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村委与村民、政府和管理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科学地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质量和水平,客观评价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为此.本研究试图提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制约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解宗方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99-14701,1470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新农村建设要"落实方略,确立主体,夯实基础,抓住关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本研究结合河南省实际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2)劳务经济带动模式;(3)乡镇企业带动型;(4)村庄整治模式;(5)小城镇建设模式;(6)资源开发模式。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新的理念统一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2)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3)抓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工程;(4)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5)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为探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路,笔者随调查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找出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邢瑶 《现代农业》2011,(5):155-15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其中生态安全不容忽视。通过分析赤峰市新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目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框架为基础,分析了每个建设目标下的评价指标及其含义,指出每个目标都由多个指标做出一定时间内的数量或质量的表达,并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进而分析了影响每个目标实现的各个因素,认为每个目标的实现都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科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探求实现新农村的路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性,肯定新农村建设实现时间的差异性和实现标准的同一性,对于合理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论述了农村景观评价、村域景观规划以及村庄绿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为农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