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61—2010年海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海原县气象局1961—2010年逐月气温资料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原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1961—1986年为相对偏冷期,1986—2010年为相对偏暖期,极大值为8.9℃,极小值为5.7℃,两者相差3.2℃;海原县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气温最大,1961—1970年平均气温最小;近50年来海原县四季气温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4、0.261、0.352、0.406℃/10年,冬季增温幅度较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0.130~0.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和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0.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侯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3.
六盘水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涛  张艳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79-9080
[目的]研究近50年六盘水市气温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3个测站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等方法,对六盘水市近50年气温变化的年际、年代际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来六盘水市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096℃/10a;春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夏、秋、冬季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一致,且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夏、秋次之,春季最小。六盘水市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气温变化不明显,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质,存在几个突变点,比较明显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在1978年后年平均气温增温显著。春季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夏、秋、冬季气温突变点分别为1978、1982和1985年。[结论]该研究为六盘水市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建梅  孙金森  陈林祥  马英洁  徐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1-11342,11379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山东诸城市气候变化特征。[方法]选用诸城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其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诸城市近50年平均气温以0.383℃/10a的速度上升,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近50年平均降水量以18.7 mm/10a的速度下降,春季、冬季略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呈下降趋势,且夏季下降最为明显,以20.9 mm/10a递减。近50年气温异常低温仅出现1年,异常高温出现了7年,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未出现降水异常偏少年份,降水异常偏多年份为6年,年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5,(25):222-223
基于甘孜州1961 ~2011年平均气温的日数据,选取了11个气象站点,研究近51年来甘孜州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1年来甘孜州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增长率为0.236℃/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夏季和春季较平缓;1961 ~2011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为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1961—2010年大连市金州区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大连市金州区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研究近50年气温变化、年代际及春、夏、秋、冬季各不同时期气温的变化趋势规律,结果表明:金州区气温变化率为0.323℃/10年,50年来金州区气温升高了1.615℃,50年来金州区气温经历了1次显著的波动,其突变点为1987年,前期为冷时段,1987年以后为暖时段。金州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随年代呈上升的趋势,上升的幅度不同,20世纪80—90年代气温上升明显,在年代际的变化中,贡献突出。金州区气温四季变化,春季变化突出,冬季次之。  相似文献   

7.
王国坤  白洪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89-14891
[目的]研究泊头市近4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泊头市1971~2010年的温度气候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泊头市气温变化趋势和农作物生长季(4~10月)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增温速率为0.328℃/10a;各季节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夏季增幅最小;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呈增长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203℃/10a,较年平均气温的增长幅度低;年平均气温、生长季气温和各季节均有阶段性低温期;90年代以后是年、生长季和各季节的温度最高时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泊头地区应对气候变暖、合理安排生产,以趋利弊害,使农作物达到可持续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顾红  杜春英  高永刚  刘丹  宫丽娟  于瑛楠  李宇光  李竑积  董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2-19603,19622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点4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积温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积温、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48年来全省平均升温0.88℃,但不同年代的平均气温异常各有其特点。气温异常年,20世纪90年代前以异常偏冷年为主;90年代后以异常偏暖年为主。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全省划分成5个种植带。1961~1990、1971~2000年2个标准气候年的划分大致相同,1971~2000与1961~1990年的划分界限比较,有北移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显著增高,1991~2008年的划分变化更大,界限北移的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侯亚红  路爽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6-9917,9992
[目的]分析辽宁省"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辽宁省56个测站195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近59年"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结果]辽宁24个节气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准正态分布单峰型,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小暑节气次之;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大寒节气次之。辽宁24个节气中的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9℃,降温幅度最大是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5.1℃。与气温关系密切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处暑节气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1951~198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与1981~2009年的相比,有22个节气平均气温上升,1个节气平均气温持平,仅有1个节气略有下降,节气平均气温升幅是0.66℃。[结论]该研究为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20年黄南州北部同仁和南部泽库两个站的气温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60年,黄南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每10年北部的同仁上升0.436℃,南部的泽库上升0.466℃;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秋季增温次之,各个季节的显著升温导致了年平均气温的显著变暖;年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存在不对称性,即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黄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突变过程,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增加。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时间与年平均气温突变时间一致,年平均最低气温突变时间在1993~1994年左右,突变时间略早于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1.
姚付龙  李海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5592
[目的]分析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西天山北坡地区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西天山北坡地区气温呈现明显增暖趋势,近50年的年均温以0.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但各季节温度上升率不同,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西天山北坡地区50年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相对增多趋势,从年降水量来看,平均以16.9 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从季节降水量来看,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在近50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3.2~11.2 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经历了80年代的降水小高峰后,近20年降水量略有下降。[结论]西天山北坡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商丘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用商丘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商丘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M-K等方法确定气温突变年。[结果]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122、0.255和0.488℃/10a的速率上升;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年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以-0.217和-0.292℃/10a的速率下降。从空间分布上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为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东部减幅大,西部减幅小;年极端最高气温西部减幅大,东部减幅小;年平均最高气温有增有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年极端最高气温在1973年前后发生突变;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在1989和1999年前后发生突变。[结论]该研究对商丘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气候规划、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夏季降水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研究我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类型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对1951~2000年我国160个观测站夏季降水量资料的标准场进行展开,得到我国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同类型,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我国夏季降水主要分布在东部;第一、二、三种EOF模态的空间型特别显著,与其他学者分析我国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得出的我国夏季降水3类雨型比较吻合;我国夏季降水不仅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还具有年代际变化。[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夏季降水类型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67-18169
[目的]分析近48年来邢台地区气温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南宫、沙河、内丘1963~2010年的逐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年际变化平均气温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48年来邢台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48年邢台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即逐年升高,体现出全球变暖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源于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持续的暖冬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邢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夏季降水类型初探(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Metho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were obtained from standard field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for 160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1-2000 by the utilization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eastern part of China;The 1st,2nd and 3rd EOF mod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especially remarkable a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ports about three rainfall patterns from analysis on the percentage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of summer.[Conclusion] There exis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刘鸿飞  景元书  马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13-17616,17620
[目的]研究铜陵市气温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气温变化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对铜陵市1960~2009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探讨。[结果]铜陵市气温的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近50年来铜陵市的气温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偏冷转向偏暖的过程,转折点位于1995年前后;其气温变化具有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阶段性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年最低平均气温及年最高平均气温三者间的变化特点在长周期上具有相似性,在短周期变化上不尽相同。[结论]连续小波变换能将气温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气温冷暖变化趋势和突变点,从而找出气温变化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9.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