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2.用药前后菌株MBC的变化从试验和对照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MBC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烟酸诺氟沙星对从对照组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的50个菌株的MBC分别为3.13~12.5微克/毫升,从连续投喂5天烟酸诺氟沙星药物饵料后的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的150个菌株,其MBC上升至6.25~25.0微克/毫升。对属于同一类的恩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暴发的黄颡鱼裂头病,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严重制约了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针对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病理,国内专家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与爱德华氏菌感染有关,但具体如何发病及如何有效治疗都未提出明确的研究结论。2014年江苏省射阳县一养鱼场多个池塘全雄黄颡鱼患裂头病,经临床诊断、用药治疗等,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在此作一总结,以为黄颡鱼裂头病的临床治疗及发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及池塘基本情况2014年7月4日江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在我国各地的兴起,各种传染性疾病也开始成为人工养殖黄颡鱼过程的问题之一。由于过去对黄颡鱼的疾病缺乏研究,在生产中养殖业者对控制黄颡鱼疾病缺少有效的对策。本试验在从患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内服菌株敏感的氨苄青素和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裂头病”就是这些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正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骨鱼、黄角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黄颡鱼的青睐,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区域不断扩大。目前,黄颡鱼在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均有养殖,成为养殖户喜爱的养殖品种。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也日渐增多,已经严重危害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笔者于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一家黄颡鱼养殖场遇到黄颡鱼"裂头病"暴发,本文就该例黄颡鱼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也称昂刺鱼,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2008年黄颡鱼人工养殖在扬州兴起,2013年单(混)养面积达6万多亩,产量300多吨,随着养殖面积扩大、产量的提高、放养密度增加,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影响了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效果,2012年1月扬州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春达公司产品研发人员,结合产品,对高邮、宝应单(混)养黄颡鱼养殖池塘进行跟踪服务。现对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整理,供大家参考。一、锚头鳋病病因:由锚头鳋寄生引起。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  相似文献   

7.
正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是指鲈鱼、黄颡鱼和其他鱼类在同一水环境养殖,其中黄颡鱼能吃掉病鱼体表的部分锚头鳋,预防鲈鱼寄生虫病的发生;适量搭配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鱼种,可以调节水质,改善鱼类生活环境。混养技术具有生态调节、互利互补及减少鱼病的优点,有利于鲈鱼、黄颡鱼等鱼类生长。因此进行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能减少能耗和渔药使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优质名贵水产品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黄颡鱼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天然水域的资源量却日渐锐减.鉴于此,我们对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其资源增殖和最佳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根据当地池塘养殖黄颡鱼推广试验,总结了池塘养殖黄颡鱼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要点,仅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俗称黄姑子、黄鼓鱼、昂刺、昂公等,已经成为继"四大家鱼"、鳜鱼、黑鱼及鲈鱼之外的重要淡水养殖鱼类。为了开发、优化黄颡鱼新的养殖模式,笔者于2016年在上海市青浦区某合作社开展了黄颡鱼养殖池塘混养甲鱼的养殖技术试验,现将主要经验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面积10亩,最深水位2.0米,底质黏性土壤,池底从进水口向排水口倾  相似文献   

11.
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黄颡鱼人工养殖技术, 2000年,笔者在建湖县大溪河开发公司进行池塘了主养黄颡鱼试验,养殖面积 1.1公顷,收获黄颡鱼 2 822千克,花白鲢鱼种 1 860千克,折合每 667米 2产黄颡鱼 176.4千克,花白鲢鱼种 116.3千克,每 667米 2产值 3 630元,获利 1 180元,与主养四大家鱼比,每 667米 2增收 300~ 400元,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养殖池塘的选择 黄颡鱼养殖对池塘要求不高,一般用于养殖成鱼的池塘均可养殖黄颡鱼,池塘主养黄颡鱼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面积 0.2~ 0.33公顷,最大不超过 0.67公顷,黄颡鱼喜…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市场价格较低、波动大,黄颡鱼市场价格较高,且一直稳定,具有较高的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九江市黄颡鱼养殖范围小、养殖模式多样、养殖效益不一。因此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2015年开展了黄颡鱼套养翘嘴红鲌池塘养殖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1)池塘条件。选取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试验池塘2口,面积分别为5亩和6亩、池塘编号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以肌肉腐烂的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为研究对象,从发病鱼体的肝、脾中分离出了一株致病菌(命名为JY-03),经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API生理生化实验24~48 h,最终鉴定该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通过感染实验再次证实黄颡鱼肌肉腐烂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对发病池塘水质分析表明,养殖水体中存在大量微囊藻,加速了水体中致病菌繁殖速度,致使发病池塘中黄颡鱼暴发肌肉腐烂病。药物的治疗实验表明,10%诺氟沙星与10%恩诺沙星分别与饲料按照1∶1 000(m/m)比例拌料,每日按照鱼体重1%投喂饲料1次,两种药物对该病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鱼体皮肤溃烂征状逐步消失,死亡数量显著下降,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用药2周后基本治愈;同等的用药剂量下,恩诺沙星治疗效果相对更好。本研究提供了黄颡养殖生产过程中肌肉腐烂病发病原因的鉴定方法和治疗方案,对黄颡鱼的健康养殖及相关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陆水产》2005,30(8):41-42
5 成鱼养殖黄颡鱼的成鱼养殖是指将2cm以上的鱼种养成100g以上的商品鱼的过程。黄颡鱼的成鱼养殖有池塘主养、池塘套养、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大水面增养殖等方式。近两年来,由于黄颡鱼价格坚挺,已有不少人开始了黄颡鱼池塘主养、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只要管理得当.池塘主养可以达到200~300kg/667m^2的产量:网箱养殖的产量可达25kg/m^2。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优质经济鱼类,以其肉质细嫩、小细刺而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开展黄颡鱼池塘养殖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在信阳市河区双井乡进行了黄颡鱼池塘精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伊乐藻对黄颡鱼池塘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种植伊乐藻)与对照组相比,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黄颡鱼单产、成活率和成鱼规格分别提高17.21%、5.38%、14.27%.可见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伊乐藻对黄颡鱼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河蟹价格回落,养殖效益下降,而黄颡鱼价格较高且平稳,因此,2000~2001年我们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套养黄颡鱼,进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为河蟹养殖走出低谷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河蟹池套养黄颡鱼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湖北荆州市某养殖基地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烂身、腹水为主要症状且持续性死亡的确切病因,本研究对患病黄颡鱼进行了病原筛查,从患病黄颡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分离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命名为Et-4。结果显示:分离菌株Et-4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携带esaV、fimA、gadB和katB四种主要的毒力基因。分离菌株Et-4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并能从病鱼中再次分离出该菌,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是引起此次黄颡鱼持续性死亡的致病原;分离菌株Et-4对黄颡鱼的LD50为3.9×106 CFU/g,结合毒力基因谱判定其为弱毒株。分离株Et-4携带耐药基因tet A、sulⅠ和add A1,对头孢类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万古菌素等耐药;中药抑菌实验表明乌梅和丁香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t-4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孙军华 《水产养殖》2012,33(11):49-50
为更好地推广黄颡鱼养殖,提高池塘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根据洪泽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方案,2011年2月,笔者在洪泽县老子山镇张咀村甲鱼养殖基地,选择了2口池塘,开展中华鳖池塘套养黄颡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黄颡鱼养殖区域遍布全国各地,因其营养价值较高,具备较高经济价值及市场潜力。随着黄颡鱼养殖热潮高涨,病害频发,正在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2017年4月中旬荆州市池塘养殖黄颡鱼出现大量死亡,笔者接到求助后赶到现场,对养殖场环境及病鱼等进行了调查摸底。本文就黄颡鱼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