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川省犍为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乐德  周宝同  谭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82-3784
通过对犍为县土地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人口密度、农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水域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山地比例、丘陵比例、低丘岗地比例和平坝比例10个因子作为分区的指标,然后以乡(镇)为分区单元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区,最后根据犍为县区域自然条件影响进行区域调整,形成3个土地利用区域城镇建设综合发展区、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地资源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四川省“长治”工程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长治工程是改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四川省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例,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结构中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分析了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个大区以及两个亚区,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为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2-16863,16867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模型,将丰都县土地资源利用分为3个区:长江河谷经济区、低山丘陵农业区、低中山农林牧业区;并分析了各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区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明泓  廖和平  彭征  王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2-5343,5375
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进行功能分区,分析各区特点,确定土地利用合理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以鹿泉市为例系统地探讨了在中心城市影响下卫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通过功能分区与传统地貌分区叠加,将市域划分为中心城区优化发展区、环省会重点开发区、新型建材工业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基础农业生产区、森林植被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区7个区,最后从中心地理论角度分析各区土地利用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内涵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以综合区分区域的功能特点。在回顾以往土地利用区划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界定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即在区域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功能评价,分析其现状、趋势及分异规律,进而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分区;然后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即采用“3S”技术和列联表互斥矩阵分类方法,依据土地利用功能内涵及分区原则,在土地资源利用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与土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进行区域的划分。最后,以吉林省为例,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表明,该方案实践性较强,有利于根据区域三大功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供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划理论研究进行参考。同时,鉴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践中是否将二者分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韩书成  李冬梅  濮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1-12243
以县(市)为基本分区单元,选择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供给与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相关综合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江苏分成南部适度控制供给优化开发利用区、西南及中南部引导供给重点开发利用区、北部刺激需求扶持开发利用区和中部环湖及沿海控制供给重点保护区四大战略区,并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和区域实际建立定量测度指标体系,以海口市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应时点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海口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和综合效益、组合类型、多样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区位指数等6个指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指标测度分析结果与区域实际一致,不同测度指标结果相互验证,说明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建立的测度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研究发现,根据海口市各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及各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结果,海口市域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相似情况划分建设用地集中及集约利用区、土地类型多样及适度发展区、土地类型集中区等3个综合区。  相似文献   

9.
金儒成  梅再美  蔡广鹏  周国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15-8118,8171
根据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要素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目标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由于聚类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下,同时在进行理论分区的基础上,要利用分区原则、重点项目、主要的规划、未来发展预期等对数学方法下的分区结果进行修正,使分区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0.
焦意 《甘肃农业》2014,(9):36-39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目的首先在于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区域差异的客观方面的规律,其次是要在土地开发时更加明确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最后为土地开发利用的决策提供指导,更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提供必要的服务。本文在列举常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公式计算,研究如何以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相似文献   

11.
陈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69-70,73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内2省1市如何协调彼此间利益冲突和竞争,整合各自资源以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了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困境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TOPSIS模型分别评价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结果发现:2007-2016年五大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城市群间差别较小;二者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转变,整体达到基本协调水平,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可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深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促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协调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为例,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影响因子识别和指标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构建一套适合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评价最终得分,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碳排放背景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2013-2017年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这五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农用地利用平均效率不足0.7。并且,通过对比2017年不考虑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结果得出,碳排放会对农用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利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均气温、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此探讨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农业土地结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曦  胡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24-2125,2128
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各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乡村旅游联合营销中的职能、区域行业协会主导的联合营销以及地方乡村旅游企业的联合营销3个层次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县域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婷婷  葛兆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06-22108
分别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等3个方面构建了3级15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江苏省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格局。从江苏省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来看,可将江苏省分为高集约地区、中集约地区和低集约地区3类。其中高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中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部分地区;低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从区域差异来看,以南北差异为主,东西差异为辅,长江成为江苏省土地利用集约差异的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生产活动中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是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提升工业用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长三角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在能源碳排放约束下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各要素松弛变量及开发潜力。各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的内部异质性较大;碳排放、土地、固定资产、劳动力等要素的开发潜力较大。因此,上海市要发挥核心辐射作用,工业用地结构调整要以减少能源碳排放量为重点,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科学、有序地调整工业用地结构,逐步逼近"双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思路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推进的第三个经济高增长区域,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水资源紧缺、耕地减少、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制约了环渤海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根据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强化建立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选择现代发展模式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滨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和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大城市周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平原地区土地集约型种植和生态型养殖发展模式;丘陵山区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采用2008、2013、2018年3期Landsat 8 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依托ENVI与Arc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产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做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912 510 km2)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占据较大优势,2018年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分别为874 019 km2(49.08%)、428 188 km2(24.04%)、247 435 km2(13.8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总体变化为“林地(0.133%)、草地(0.246%)、湿地(0.319%)、建设用地(5.591%)面积增加明显,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相对平稳”的特点。2)斑块类型分析表明,林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草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扩大,但在空间布局上更加集中。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人类活动与城镇化建设活动导致土地空间不断分散和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工业污染物排放。基于上述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应减量优化与高效;上游、西北与西南等地推进草原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加强工业用地的整治;科学规划长江流域土地空间布局,构建长江生态大廊道。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珠三角地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采用协调发展度定量评价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度不高;1999-2008年整体好转,但2003-2004年除深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空间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度重心有往东北方向转移趋势.因此,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意识还有待加强;珠三角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可为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珠江口东岸地区宜坚持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发挥示范作用;珠江口西岸地区宜坚持强化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区域间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